張愛標
摘 要:集體備課是學校實施有效教學,提升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抓手,也是學校校本教研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但如何高效開展集體備課呢?筆者認為應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堅持集體備課的原則;二是規(guī)范集體備課的流程;三是提高集體備課的效率。
關鍵詞:集體備課 原則 流程 效率
集體備課是在個人認真準備的基礎上進行集體研討的一種有效的教研活動。集體備課能發(fā)揮集體的智慧,能顯著提高教育教學效果,有利于整個教學水平的提高,能大力促進學校的教科研氛圍。那么,如何高效開展集體備課呢?筆者認為應該做好以下幾點:
一、堅持集體備課的原則
(一)統(tǒng)一性原則
集體備課的實質是同步教學,即教學目標、教學進度、作業(yè)訓練、檢測評估等必須統(tǒng)一。特別是教學進度和目標檢測,如果做不到統(tǒng)一,集體討論時就不能形成一致的基本設計,也不能有效指導教學實踐。
(二)超前性原則
分配備課任務和提供備課提綱要有一定的超前性,任課教師的提綱準備任務在制訂學期教學計劃時一并分配,便于教師早做準備,收集資料,鉆研大綱和教材。
(三)完整性原則
劃定備課任務應考慮到教材內容的內在聯(lián)系,保持其內容的完整性。一般依據(jù)教材的單元或章節(jié)來劃分比較合適,切忌人為地將教材割裂開來。
二、規(guī)范集體備課流程
集體備課一般按以下流程開展:制訂計劃→個人初備→集體研討→二次備課→教后反思。
(一)制訂學期備課計劃
開學第一次集體備課,備課組長安排好學期教學進度、集體備課主備計劃和導學案的編寫計劃并具體落實到人。每周集體備課時間,反思上一周集體備課成果,如:教學設計方案及導學案的實施情況,集體研究下一周的教學設計及導學案,并分配下一周的備課任務。
(二)主備人初備
每位主備教師應該超前一周備課,要盡力提出有獨創(chuàng)性的設計方案,制作相應的導學案并提前將有關電子材料發(fā)送給每位組員。
(三)集體研討
在集體研討活動中,主備教師要提供給本組教師統(tǒng)一的教學設計和導學案,首先由主備教師(中心發(fā)言人)說課,然后是全組集體研討。
1.說課說課要涵蓋教學設計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說教學內容包括教材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材處理等。
(2)說學生
學生知識能力水平,分析學生特點及根據(jù)其特點所采取的教學對策,學習本節(jié)課可能出現(xiàn)的困難及解決的對策。
(3)說教法
說本課選擇何種教學方法及其教育理論依據(jù)。具體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①本節(jié)課所采用的最基本或最主要的教法及其所依據(jù)的教學原理或原則。
②本節(jié)課所選擇的一組教學方法、手段,對它們的優(yōu)化組合及其依據(jù)。
③要說明教師的教法與學生應采用的學法之間的聯(lián)系。
④要重點說說如何突出重點、化解難點的方法。
(4)說學法:
說本課擬教給學生什么學習方法,培養(yǎng)哪些學習能力。具體要說清:
①針對本節(jié)教材特點及教學目標,學生宜采用怎樣的學習方法來學習它,這種學法的特點怎樣?如何在課堂上操作?
②在本節(jié)課中,教師要做怎樣的學法指導?怎樣使學生在學會過程中達到會學?
(5)說教學過程:
說教學過程是說課的重點部分,要求說清:
②教學全程的總體結構設計,包括預習、教學、訓練、檢測的安排。
②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安排,包括如何引入新課、如何進行新課學習、如何鞏固新課成效,以及如何過渡銜接。
③教學重點、難點的教法設計。
2.研討
在集體研討中要重點研討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法,既要遵循課標,又要根據(jù)學生實際,設計優(yōu)化課堂教學過程、方法、板書、作業(yè)等。
集體研討時要做到以下幾點:
(1)緊扣主題,多談不足以及改進意見,少談優(yōu)點。
(2)人人發(fā)言,后發(fā)言者不得重復先發(fā)言者意見和建議。
(3)認真思考,積極發(fā)表見解,不做與集體備課無關的事情。
(四)二次備課
在“單元集體備課稿”基礎上,主備人進一步完善教學設計方案、導學案,各備課教師結合授課班級特點,寫出具有個性特點的課時教案。
(五)課后反饋
課后反饋交流,就是在集體備課情況下對教學進行反思,肯定優(yōu)點,指出不足,以揚長避短,促進今后教學的進一步優(yōu)化。
三、提高集體備課的效率
(一)定時定點,嚴格考勤,嚴格手機等通信工具管理。
(二)緊扣主題,深入研究,提高質量。不能簡單羅列知識點,過于粗略,應付檢查。
(三)人人鉆研,全員參與,避免主備人一言堂,而其他教師只是旁聽的現(xiàn)象。
參考文獻:
[1]何蓮琴.集體備課的弊端剖析[J].教學與管理,2007年第 05期
[2]張亞麗.教師集體備課中搭便車行為的博弈分析[J].教學與管理,2010年第 28期
[3]陳顯鑫.對集體備課的看法[J].貴州教育,2010年第13期
[4]徐金國.集體備課要注重實效[J].教書育人,2011年第17期
[5]王鑒,方潔.中小學集體備課模式的變革研究[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3年第 06期
新教育時代·教師版2016年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