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瑛
摘?要:部編《道德與法治》教材的內容設計中蘊含了許多道德教育目標,其中之一是要培養(yǎng)學生在面對現(xiàn)實問題時,有“道德選擇、判斷、創(chuàng)造能力的主體性道德人格”。但如何才能利用好45分鐘的課堂時間實現(xiàn)道德教育呢?筆者通過對《家的意味》一課的反復實踐和思考得出:如果能抓住教學內容和道德生活的關聯(lián)點,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融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神,布置適當?shù)牡赖隆白鳂I(yè)”,就可以讓道德教育在學生的生活中得到無限的延伸,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性道德人格。
關鍵詞:道德教育;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實踐;傳統(tǒng)文化
中圖分類號:G633.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20)05-116-2
2019年11月22日,在太倉市沙溪實驗聯(lián)盟的研討活動中,我選取了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家的意味》這一課進行了實踐與研究。
本框題是第七課的第一框,內容有講到家是學生最熟悉的生活領域,主要是幫助學生理解“家”的含、中國人的“家”,明白家庭交往中的家庭文化和相關權利與義務,讓學生知道盡孝應在當下。對學生進行愛的教育,體味愛、傳遞愛、孝敬父母和長輩,這是一切美德的生長點。學習有關家庭交往的道德規(guī)范,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質。從這個意義上說,本框題在整個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初中生對于“父母”“家庭”的概念并不陌生,但由于他們正處在半幼稚、半成熟、半依賴、半獨立的心理發(fā)展階段,普遍存在責任感不強的情況,他們中的很多人會認為在家庭中,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對于在家庭中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認識不足,而且不懂得珍惜家庭的溫暖和親情。因此,需要通過對家庭溫暖和親情的認識和感受,培養(yǎng)學生對家庭的責任意識。
基于此,筆者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為:
1.理解“家”的內涵和功能,知道家對我們成長的重要意義。理解孝親敬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法律規(guī)定的義務。
2.提高傳承孝文化的能力,增強孝親敬長的行動力。
3.體會家人對我們的付出,感受家是身心的寄居之所,是心靈的港灣。養(yǎng)成孝親敬長的意識。
教學重點:理解家的重要意義,增強孝親敬長的行動力。
教學難點:增強孝親敬長的行動力。
下面將活動過程及設計意圖呈現(xiàn)如下:
活動一:觀視頻,說我家
【“家”是什么?】
家是一把大傘,可以為我遮風擋雨;
家是一個枕頭,可以讓我休息安寧;
家是,可以。
播放視頻:家的宣傳片。請同學們帶著問題觀看視頻,并思考。學生積極回答
【設計意圖】 通過此活動讓學生初步感知家的內涵和功能。教師在導入時力求生動、形象、具體,貼近生活。深入淺出,吸引學生的眼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引發(fā)學生思考“家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么。”
活動二:齊合作,談美家
小組合作討論:談談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需要具備哪些因素或條件?請說明理由。(注意請將理由表述清楚。時間5分鐘,由一個代表記錄在表格上)
學生小組討論5分鐘,學生展示交流,將成果投影在展示臺上并講解。
教師總結學生的觀點,并在幻燈片展示出來。
人組成家庭的基本單位,繁衍后代,代代傳承、血脈相連
情感家是心靈的港灣,甜蜜、溫暖、輕松的避風港
房子(物質財富)家是身心的寄居之所,給予我們經濟支持,代代傳承
家規(guī)家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睦、承擔責任教育培養(yǎng)人的品德,有利于傳承美德,形成良好的家風,賦予家庭文化的底蘊。
概括歸納出家的意義。
同時引出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家庭文化的重要精神內涵。
【設計意圖】 通過小組討論交流,讓學生知道家是情感的紐帶,心靈的港灣;家的特點是家里有親人,家中有親情;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回憶,體會中華文化下“家”的特點;體會中國人對家的情感和家的意味,使學生知道每個人都在家風的熏陶中成長,將好的家風傳承下去。
活動三:品漫畫,析孝道
向學生出示兩幅漫畫,一幅畫的是爸爸為奶奶洗腳,媽媽幫奶奶梳頭,我為媽媽梳頭;另一幅畫的是一位老奶奶坐在躺椅上,一邊看《老年法》文件,一邊對兒女說:“以后如果不?;丶铱纯?,我就去告你們!”
結合漫畫,談談為什么要孝親敬長?
學生觀看漫畫,并暢談自己的見解。教師總結觀點:從道德與法律兩方面的角度談原因。
(道德)在中國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精神內涵。孝親敬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法律)也是每個中國公民的法定義務。
【設計意圖】 通過漫畫生動形象的讓學生理解感悟“孝親敬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每個中國公民的法律義務。
活動四:及時孝,盡力孝
小組合作討論:(時間5分鐘,由一個代表記錄)
有同學認為:“作為初中生,還沒有經濟能力,所以還不能孝敬父母,等我長大了,我一定掙好多錢,讓父母過上好的生活!”
1.你認為這種說法對嗎?為什么?
2.初中學生在孝敬父母和長輩上能做些什么呢?
(學生小組討論。學生積極發(fā)言。)
教師總結:現(xiàn)在VS將來?物質VS精神?從兩個方面讓學生意識到該如何去盡孝。盡孝在當下。孝敬雙親長輩,關愛家人,不僅僅是長大成人以后的事,從現(xiàn)在開始。用力所能及的行動表達孝敬之心。
同時出示法律原文《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guī)定:贍養(yǎng)人應當履行對老年人經濟上供養(yǎng)、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義務,照顧老年人的特殊需要。
【設計意圖】 通過對問題的討論辨析,讓學生明白盡孝的一些錯誤觀念,從而培養(yǎng)學生盡孝的意識,從意識上知道該如何盡孝。將盡孝真正落實到行動上又該做些什么。
[教學反思]
1.道德教育要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緊密聯(lián)系
道德教育不能從學生生活中抽離。這就意味著,不能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空談道德教育,不能夸夸其談地講大道理,更不能僅通過成績、行為來片面地對學生進行道德評價。由此,在本課的導入環(huán)節(jié),為學生們布置了“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思考‘家是什么?寫在教材相應位置后交流”這項活動。在后面的教學中,以小組為單位探究家庭的功能及意義。
學生們先對“家”有自己的認識,再通過組內分享來尋求共鳴、小組間交流等,形成對家庭功能和意義的全面認識。在小組合作探究這幾個問題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雖然個別同學對父母忙于工作忽略自己有怨言,認為家就是吃飯睡覺的地方,但隨著小組成員進一步發(fā)問和分析,他們的想法也逐漸由“父母工作是為了賺錢”向“賺錢是為了讓自己有更好的成長環(huán)境”“家還是一個充滿親情溫暖的地方”等轉變,使學生在探尋家庭功能和意義的同時,更深刻地體會到父母為我們健康成長付出的辛苦,更好地感受家人對我們的愛。
2.道德教育要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緊密聯(lián)系
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是完善思維方式、養(yǎng)成正確價值觀的重要時期。所以,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結合傳統(tǒng)文化,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品德素養(yǎng)、培養(yǎng)良好的價值觀念。如,在講解《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課程中,老師可以引經據(jù)典,通過講述一些愛國事跡,來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如:林則徐曾經說過:“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他頂著國內外雙方面的壓力,進行虎門銷煙,不僅為國家的財政做出了貢獻,還拯救了中國人民日益萎靡的斗志。通過這個故事,讓學生體會到古人為國家所付出的心血,進而更加珍惜和熱愛自己的祖國。
再如,《大學》中有云:“為人子止于孝!”在儒家思想之中,認為孝是眾善之根本,也是眾善之發(fā)端。其實,孝不僅在儒家之中十分重要,在其它思想領域也十分重要,比如,在佛教的《地藏經》中地藏菩薩就是因為孝敬自己的母親而成道。所以,我們要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加入傳統(tǒng)文化中“孝”的觀念,并通過對“孝”的學習,促進學生完成“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钡倪^程,最終使學生養(yǎng)成孝敬父母、團結友愛、尊老愛幼、尊師重道的品格。
3.道德教育要創(chuàng)新作業(yè)、評價形式
現(xiàn)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內部動機比外部刺激更具有持續(xù)的作用?!薄爸挥凶寣W生情感愉悅、心靈解放,才能釋放學生生命的潛能,培養(yǎng)自覺自愿的德性行為?!睋Q句話說,道德教育的結果就是要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讓學生發(fā)自內心地愿意去做一個“道德”的人。那么,“外化于行”該如何得到檢驗和保障呢?怎樣能使學生接受道德教育后,將其真正使用到生活中去呢?在講完本節(jié)課的最后一部分“盡孝在當下”后,為了幫助學生意識到自己現(xiàn)在就有孝親敬長的能力、更好地將“孝”落實到行動層面,我在課堂小結之前臨時生成了一個教學機智,即讓學生在作業(yè)本上寫下能為父母長輩做的力所能及的小事,并在課后去實踐,凡是做到的都要在作業(yè)本上打鉤。一周后,通過作業(yè)本與學生交流時,我欣喜地發(fā)現(xiàn)學生們都很好地完成了這項作業(yè),有的還寫下了被長輩夸獎后的感想。
對《家的意味》這節(jié)課的反復嘗試讓我認識到,課堂時間雖然有限,但如果能抓住教學內容和道德生活的關聯(lián)點,充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恰當?shù)闹腥A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相關學科內容以及適當?shù)牡赖隆白鳂I(yè)”,就可以讓道德教育在學生的生活中得到無限的延伸,進而“培養(yǎng)出面對現(xiàn)實問題有道德選擇、判斷、創(chuàng)造能力的主體性道德人格”的學生。
(作者單位:太倉市浮橋鎮(zhèn)金浪中學,江蘇 太倉2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