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摘 要:2017年秋季,由教育部組織編寫的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新教材取代之前的《思想品德》教材,正式開始使用。新教材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引下,注重引導青少年養(yǎng)成懂法守法、尊法護法的意識和習慣。文章結合作者教學實踐,就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滲透法治教育的路徑研究談粗淺的認識。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法治教育;滲透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8-09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04-0078-02
在新課程、新形勢的背景下,教師必須善用《道德與法治》新教材,準確把握新教材法治教育的內容和特點,積極探究法治教育新路徑,將法治教育融入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延續(xù)到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之外。
一、將法治教育融入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
在教學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充分研究并合理利用新教材,巧妙設計教學活動,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融入法治教育,引導青少年發(fā)展法治思維、樹立法治信仰、實施法治行為、捍衛(wèi)法治尊嚴。
(一)舉行主題辯論,培養(yǎng)法治思維
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中,辯論是學生特別喜愛的一種活動形式。學生會因為參與辯論賽,更喜歡道德與法治課。因為在這一活動中,學生不僅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引發(fā)思維碰撞,還可以很好地鍛煉自己的組織能力、協(xié)調關系的能力。
在教學八年級下冊“維護公平正義”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維護社會公平正義需要依靠法治的力量”,筆者設計了一次課堂即興辯論。正方觀點為“守護公平正義主要靠法律”;反方觀點為“守護公平正義主要靠道德”。首先,選出一位主持人,每個學生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正方組或反方組就座;然后每個隊自行產生一名第一辯手和一名總結陳詞者,其他同學都是自由辯手;最后,兩隊各自準備5分鐘,總的發(fā)言時間都是15分鐘。整個辯論會過程中,學生積極思考、全身心投入,思維能力、臨場發(fā)揮應變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鍛煉。更重要的是,通過辯論,他們明白了守護社會公平正義既需要國家加強道德建設,引導公民做一個有正義感的人,做到見義勇為、見義智為;還需要國家加強法治建設,不斷健全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法律體系,積極推動實施司法改革,以保證司法過程和結果合法合理公正。當這樣的辯證思維、法治思維慢慢滲透到學生的頭腦中時,他們在生活中就可以更好地運用這些法治思維來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自覺遵紀守法,踐行法治精神。
(二)精選案例分析,引導法治行為
教學活動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對學生的法治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師應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容,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通過精選案例,創(chuàng)設開放的法治情境,精心設問;讓學生在師生交流、生生交流中感悟法律就在自己身邊,從而自覺學法守法用法護法。
在九年級做專題復習“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時,雖然臨近中考,課時比較緊張,但筆者在帶領學生復習本課知識的同時,不忘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課堂中,筆者精選了一則案例:2019年“3·15”晚會權威曝光的一款不合格食尚養(yǎng)生產品——核桃花生風味飲料,由棗莊市金順源食品有限公司生產。借助這一案例,筆者設置了幾個連環(huán)問題:①棗莊市金順源食品有限公司侵犯了消費者的哪些權益?你是怎么看出來的?除此之外,你知道消費者還有哪些合法權益?②棗莊市金順源食品有限公司的行為主要違反了我國的哪一部法律?③如果你買到了這款核桃花生風味飲料,你會選擇怎么辦(忍讓、報復、依法維權)?在與教師的輕松對話中,學生進一步理解了自己作為消費者享有的合法權益、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專門法律。在“你會選擇怎么辦?”這一問題上,教師通過對學生所選的忍讓、報復、依法維權一一進行追問,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忍讓和非法報復的危害,從而得出這兩種方式不可取;再追問"有人選擇維權嗎?你會選擇怎樣的途徑依法維權?”來引導學生自己分析得出依法維權的各種途徑。
青少年學生作為消費者會經常接觸到飲料等食品,此次教學活動通過對“食尚養(yǎng)生——核桃花生風味飲料”這一案例的分析,引導學生不斷思考表達探究,關注學生的真實想法和他們在課堂表達中引發(fā)的思維碰撞,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意識、依法維權的意識,提高學生學法守法用法的主動性,引導他們用法治理念指導行為,做一個成熟的消費者。
(三)開設主題班會,助力法治育人
主題班會通常具有強烈的導向作用,道德與法治課法治教育的主題班會可以通過法律知識競答、小品表演、爭做法律小專家、倡議書等多種形式,告訴學生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要充分發(fā)揮主題班會的教育功能,引導學生在表演、競賽、體驗等活動中進行思考、探究,進而實現(xiàn)法治的自我教育。
在七年級下冊“珍惜特殊保護”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開設一節(jié)以“法律護我健康成長”為主題的法治教育課。先以對繁體字“灋”的結構分析走進主題班會“法律護我健康成長”:第一環(huán)節(jié)——小型法律知識競賽“你對法律知多少”,學生們?yōu)榱嗽谶@一環(huán)節(jié)表現(xiàn)好,在課后查找資料,學習各種法律知識,知識競賽環(huán)節(jié)就展現(xiàn)了自己良好的法律素養(yǎng)。第二環(huán)節(jié)——主持人介紹新修訂通過的法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疫苗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檢察官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等,學生們對我國越發(fā)完善的法律體系有了更系統(tǒng)的認識。第三環(huán)節(jié)——小品表演法治案例“小娟的教訓”,幾個極具表演天賦的學生生動地展示了這一案例,再由其中一個主演帶領大家討論交流小娟的經歷帶給我們的深刻教訓,討論交流怎樣防范、應對被拐騙,討論交流獨自在家如何自我保護,學生們在思考、討論、交流中深刻感受到自我保護的重要性。第四環(huán)節(jié)——法律小專家進一步講解我國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兩部專門法律,提醒同學們珍惜法律保護,加強自我保護。最后,當主持人發(fā)出“爭做守法中學生”的倡議時,學生們爭先恐后在倡議書上簽名,決心做知法守法且依法保護自己的中學生。
課堂是道德與法治課的主陣地。教師要善于結合道德與法治教材,在課堂教學中融入法治教育,積極有效開展諸如辯論賽、案例分析、主題班會、演講比賽、情境表演、播放法治教育電視廣播等豐富多彩的法治教育課堂活動,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源源不斷的法治營養(yǎng)與動力,使道德與法治課的法治教育煥發(fā)出蓬勃的生機活力。
二、將法治教育延續(xù)到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之外
青少年學生法治思維、法治行為的養(yǎng)成離不開社會實踐。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師要善于在課后為學生提供拓展與實踐的機會,結合他們逐步擴展的生活,根據(jù)課堂教學內容組織開展有效的法治教育課外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將課堂所學法律知識予以外化、踐行,學會用法治理念指導未來生活。
(一)組織社會調查,踐行法治理念
在講到八年級下冊“公民權利”中的“監(jiān)督權”時,為了引導學生從身邊做起,積極參與管理國家社會事務,當好家鄉(xiāng)淮安小主人,結合當時淮安正積極創(chuàng)建全國文明城市這一契機,就“淮安創(chuàng)建文明城市存在的問題”這一主題,筆者給學生布置了一個社會調查實踐作業(yè)。首先,對存在的問題,我們先在班級集中討論了一下,最終,學生們鎖定的調查內容是“環(huán)境、交通、汽車亂停亂放”等現(xiàn)象。其次,學生們按照6~8人為一組自主組成調查小分隊,選出組長,討論本組調查的時間、內容、方法,做到分工明確、各負其責。在調查過程中,組長負責統(tǒng)籌安排、適時調整,提醒組員注意安全、積極參與,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考察、訪問當?shù)鼐用?、向有關部門咨詢等多種途徑展開調查,搜集到了有效的圖片、文字、錄音等資料。在整理、分析資料環(huán)節(jié)中,小組成員積極交流討論調查中發(fā)現(xiàn)的突出問題,分析其危害,并提出改進建議,由專人做好記錄,撰寫調查報告。教師鼓勵學生們積極選擇合適的方式將自己小組真實的調查結果、建議提交給相關部門。雖然學生們選擇的方式各有不同,如:打電話、發(fā)電子郵件、到官網留言……但不管結果如何,他們真真實實地感受到雖然自己年紀小,也是家鄉(xiāng)社會的一份子,自己也可以為家鄉(xiāng)發(fā)展作出貢獻。再次,通過學校報刊、主題展報、電視廣播等途徑在學校和社會中展示學生們的調查實踐成果,調動更多的人積極參與到家鄉(xiāng)創(chuàng)建文明城市的行動中。
這份社會調查的實踐作業(yè)與傳統(tǒng)的筆頭、口頭作業(yè)不同,需要學生用眼觀察、用耳傾聽、用心思考,發(fā)現(xiàn)家鄉(xiāng)發(fā)展存在的突出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會花費學生大量的時間。但是在學生們親眼觀察、親自實踐的過程中,他們不僅提高了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們明白了監(jiān)督權是公民的一項法定的重要的政治權利,從而樹立起法治觀念,懂得去珍惜并正確行使自己的監(jiān)督權,為家鄉(xiāng)發(fā)展積極建言獻策,努力踐行 “愛國、法治”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開展普法宣傳,提升法治素養(yǎng)
青少年學生既是普法教育的重點對象,也是普法宣傳的主力軍。在“堅持憲法至上”這一單元的教學后,為加深學生們對憲法的理解,筆者組織了一次課外實踐活動——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活動前,全班學生自由組建宣傳小組,每組6~8人;小組成員認真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討論宣傳重點內容;確定宣傳對象、途徑和方法;小組成員分別準備宣傳講稿,共同制作宣傳板報,向聽眾發(fā)放宣傳材料?;顒又?,進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宣傳活動,團結協(xié)作,可適當調整宣傳節(jié)奏,注意文明禮貌,注意安全;做好活動記錄。活動后,進行總結評價,各小組成員暢談本次課外實踐活動的收獲和體會,并將活動體會及成果記錄放入自己的成長足跡袋;在校內展示本次宣傳活動的優(yōu)秀成果。學生通過這一課外實踐活動,學習并深入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基本內容,做到自覺增強憲法觀念,嚴格遵守憲法,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
此外,還可以結合當?shù)靥厣?、學校特色,積極開發(fā)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本土資源、校本資源,在實踐中不斷創(chuàng)新,積極探索別具匠心、符合道德與法治課程特點和學生發(fā)展規(guī)律的法治教育新路徑,構建獨具特色的法治教育新模式。
參考文獻:
[1]李翠翠.淺談法治教育在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的滲透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2018(3):9.
[2]施鴻.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法治精神的滲透途徑探究[J].新課程(下旬刊),2017(12):361.
[3]余密林.法治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J]. 試題與研究,2018(2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