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桂花雨》一課教學為例,論述指向“語用”的經典文學閱讀指導策略,建議教師通過分析文章的外在語言形式、內在語言素材,厘清教學思路,明確培養(yǎng)目標,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關鍵詞】語言運用 閱讀指導 教學反思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45-0096-02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明確將“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定義為語文教學的核心理念,即“語用”理念。小學語文閱讀課應該將語用能力培養(yǎng)列為重點教學目標之一。所謂語用能力,指教師通過有效的引導,讓學生在具體語境中對語言進行理解、揣摩、感悟,并且在語文實踐中恰當、規(guī)范、個性地進行表達的言語技能和素養(yǎng)。本文以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桂花雨》一課的教學為例,探討“語用”理念下實施經典文學閱讀指導的策略,旨在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一、《桂花雨》教材分析
《桂花雨》是一篇回憶性的散文,作者回憶家鄉(xiāng)的桂花給自己帶來的快樂,表達了自己對童年生活的懷念和對故鄉(xiāng)的眷戀之情。從發(fā)展語用能力的角度看,文章分別從文本外在語言形式和文本內在語言素材兩個方面體現教學目標。
文本的外在語言形式,是關于構成詞句、段落和篇章的框架模式,是文本的外在結構和骨架。學生通過掌握文本的外在語言形式,能夠從中領悟文章的層次,理解文章的構思,形成對文章的“段感”和“篇感”?!豆鸹ㄓ辍吩诘谝恍」?jié)便直抒胸臆地表示唯一“喜歡的是桂花”,因為“桂花的香氣,太迷人了”。第二至第五小節(jié)順著這迷人的香氣展開更廣泛的回憶,當“桂花盛開的時候”,即使夠不上“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十幾家鄰居都“浸在桂花香里”。當桂花成熟以后,就應當“搖”下來,于是沿著“搖”的期盼和快樂,回憶搖桂花時“滿頭滿身都是桂花”,忍不住喊出“好香的雨呀”,還暢想了搖落以后“泡茶”“做糕餅”的情景,行文層層遞進,從多個方面體現桂花香。在第六節(jié)中,通過母親“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xiāng)院子里的桂花”一語,表達對故鄉(xiāng)的懷念,再次渲染了作者對故鄉(xiāng)桂花的感情?!肮鸹ㄏ恪笔敲恳欢蔚暮诵模@六個“香”字就像指示的路標一樣,為學生提供了分析文章結構的線索,讓學生通過“香”字分別掌握文章描述桂花的幾個方面,勾勒出文章的層次和布局,最終形成對文章的“段感”和“篇感”。
此外,文章分別從“我”和“母親”的視角來回憶桂花。對“我”而言,我對桂花期盼已久,終于等到了搖花的時候,所以桂花在我的記憶中是搖花時的快樂,是泡茶和糕餅的美味,是美好童年生活的象征;而對“母親”而言,母親要操持家務,要制作桂花食品,與鄉(xiāng)鄰們走動,所以在母親心里桂花是思鄉(xiāng)的象征,是對昔日生活的留戀。來自兩代人的不同視界相互映襯,共同構筑起一個關于“桂花”的立體形象。這樣的寫作手法如同融合在文章結構中的“隱性結構”,從情感表達的不同角度,劃分出文章的要點和層次,學生通過閱讀揣摩這些寫作手法,便能逐漸掌握寫作選材和構思的方法,提升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
內在語言素材是構成優(yōu)秀詞句、精彩段落的原材料,分析內在語言素材,其目的在破解文本語言表達的意思,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在遣詞造句、謀篇布局、表達情感等方面的技巧,進而將這些語言表達技巧靈活運用于日常的語言活動?!豆鸹ㄓ辍芬晃脑诿枋龉鸹ㄏ銜r寫道:“桂花盛開的時候,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香”是一種無形無色的嗅覺感受,為了描述其“香”的程度,作者使用了個性化的表達方式,利用“前后十幾家鄰居”這種對空間范圍的描述,為讀者提供更形象的參考。作者隨后又回憶“全年,整個村莊都沉浸在桂花的香氣里”,桂花只有在農歷八月開放,那時才會有桂花香,但作者卻強調“全年”,而“前后十幾家鄰居”,此處成了“整個村莊”,這種看似前后矛盾的表述正是作者個性化的表達方式。前文作者回憶了“泡茶”“做糕餅”的情景,用以表現桂花制作的食物使桂花香從短暫開放的枝頭延續(xù)到生活中,強調桂花給故鄉(xiāng)人們的生活帶來的幸福。此外,文中還寫道“送一籮給胡家老爺爺,送一籮給毛家老婆婆”,故鄉(xiāng)的人們不僅把桂花香留在食品中,同時也留在鄉(xiāng)親情誼中,這使“全年”“整個村莊”的表述不僅合情合理,同時也更加傳神地表達了作者對故鄉(xiāng)生活的懷念。
詞語特殊化的搭配也是本文的特色之一。文中描述桂花樹“笨笨的”,“笨笨”本是形容人頭腦不靈活、做事不麻利,在此卻用來形容桂花樹,其用意在于表現桂花樹其貌不揚的外形,選擇了去貌存神的寫意手法,為下文反復頌揚“桂花的香氣”做好反襯鋪墊。另外,作者在描寫桂花之“香”時連用了兩次“浸”。浸的詞義是“泡在液體中”或“液體滲入或滲出”,花香作為一種無形無質的嗅覺感受,通常搭配的動詞多為“飄”“散發(fā)”之類,但作者為了使讀者更加真切地體會桂花香氣之濃之廣,利用“浸”字將嗅覺轉化為視覺和觸覺,使筆下的桂花之香幾成實質,形成有韻味有形態(tài)的多重感官體驗。
為了讓文章更具藝術感染力,文中作者借助實詞對桂花樹和圍繞桂花所展開的活動進行形象化的刻畫,以此傳遞感情。在回憶“搖”桂花時,作者先用“大事”“纏著”兩個詞來表現搖花前的急切心情,用“一看”“就”“趕緊”等詞語表現母親對搖桂花的重視。搖花時,“抱著”“使勁地搖”這些動作描寫將“我”搖桂花時的興奮和歡樂表現得淋漓盡致,而“滿頭滿身”則成為之后作者情不自禁感嘆“好香的雨呀”一句的最佳注腳。
個性化的表達方式、特殊化的搭配和形象化的描述,是本文在閱讀時應當注意的指向“語用”的內在語言素材,學生掌握后便能在日常使用中將意思表達得更準確、更生動、更具個人風格,這無疑是學生語言運用水平顯著提高的體現。
二、教學過程實錄
基于上述指向“語用”的文本解讀,在教學中,筆者注重幫助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揣摩、體會文章,大體包括下面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環(huán)節(jié)一:尋找“篇感”,形成整體印象
教師在這一環(huán)節(jié)設計提問:大家找一找文中提到花香的句子,說一說作者對故鄉(xiāng)的桂花有著什么樣的特殊情感?
學生(找出每一句提及“香”字的句子):第一句只感嘆“太迷人了”,但之后分別描述了花香能把村子浸透,搖起來像下雨,還可以泡茶、做糕餅,這些都是非常具體的回憶,也是非常難忘的經歷,讀者閱讀這些描述之后,就會對“桂花香”形成一個全面且形象的概念??偟膩碚f,作者對故鄉(xiāng)的桂花飽含著贊嘆、懷念的情感。
環(huán)節(jié)二:抓住關鍵詞匯,體會特殊表達
教師可以從文中挑選具有作者風格的表達方式,設計提問讓學生思考、體會其獨特內涵。例如,讓學生比較以下兩句話有什么不同:
桂花盛開的時候,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桂花盛開的時候,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十幾家鄰居,都飄著桂花的香氣。
生:我查到“浸”原本是指液體,用在這里可以讓人感受桂花香的濃郁和無處不在,簡直像能看得見摸得著的液體一樣,把故鄉(xiāng)“浸”在香氣中,比“飄著”要形象生動得多。
又如,“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xiāng)院子里的桂花”,母親的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家鄉(xiāng)的桂花真的比杭州的香嗎?
生:顯然不是,文中說了杭州的桂花才是“香飄十里”,但這里沒有故鄉(xiāng)的那些老鄰居,也沒有大家一起搖花、泡茶、做糕餅的樂趣,母親之所以覺得家鄉(xiāng)院子里的桂花更香,完全是她的思鄉(xiāng)之情使然。
抓住文本的關鍵詞句進行閱讀理解,能夠幫助學生感受文章遣詞造句的精妙,體會文字特殊表述的詩情畫意。
環(huán)節(jié)三:營造場景,體驗情感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朗讀、寫作等重現文中的場景,使學生切身體會其中表達的情感。例如,教師請學生朗讀“這下,我可樂了,幫大人抱著桂花樹,使勁地搖。搖哇搖,桂花紛紛落下來,我們滿頭滿身都是桂花。我喊著:‘??!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等語句,并提問:為什么要搖花呢?為什么搖花這么開心呢?
生1:因為花太香了,可以用來泡茶、做糕餅,好聞又好吃,所以搖桂花是一件開心的事情。
生2:搖桂花對于當時還是孩童的作者,就像一個好玩的游戲,所以作者的心情是開心的。
在朗讀以及互動的過程中,學生明確體會作者搖桂花時喜悅、興奮的心情,為了進一步鞏固此類情感的表達技巧,教師可以讓學生參照課文,寫一段自己見到花瓣或樹葉飄落的情境的短文,描述自己當時的心情。經過閱讀指導和寫作訓練,學生基本能夠準確地描繪自己的感受,實現從閱讀向自主運用的遷移。
三、教學反思
語用能力不僅強調對文本語言所承載的含義及表達形式的理解,也注重聽說讀寫及文學活動中語言的運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緊密圍繞上述兩點,科學設計教學策略。
(一)化繁為簡,找準切入點
閱讀教學不需要面面俱到,而要尋找關鍵的切入點,選擇最能體現文章情感的詞句,引導學生精讀這些詞句。例如本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浸”“笨笨的”“搖花樂”“杭州的桂花不及家鄉(xiāng)院子里的香”等幾個最能反映文章中心意思的詞句為側重點,以點帶面,幫助學生消除閱讀障礙,準確理解文本含義,并從中體會作者獨特的情感表達方式。
(二)動靜結合,增強體驗
朗讀能夠幫助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直觀地體會文章表達的情感,但在閱讀過程中,應當有讀有思,教師可以先指導學生深入分析文章,從字里行間尋找朗讀情緒的依據,再引導學生用朗讀的方式予以驗證。動靜結合,有利于學生加深對文章的感知和理解。此外,結合朗讀開展仿寫、續(xù)寫也是增強體驗、鞏固理解的有效方式,學生將自己在閱讀和朗讀中體驗到的情感,遷移至寫作中,鍛煉自主運用語言的能力,這正是閱讀教學“語用”價值的實現。
(三)善用提問,扮演引導者
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受認知水平的局限,對文章的理解可能存在片面膚淺,甚至錯誤的情況。因此,教師應當扮演好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角色,根據教學重點和難點科學設計提問,引導學生根據提問尋找理解的正確方向,進而深入地體會文章蘊涵的準確含義,提高理解能力。
綜上所述,指向“語用”的經典文學閱讀,教師可以通過深入解析課文,從文章的外在語言形式、內在語言素材等方面入手,科學設計引導問題,準確把握閱讀切入點,幫助學生深刻地體驗文學語言的魅力,并從中學習語言運用的技巧,增強語用能力。
作者簡介:黃雨桃(1981— ),廣西興業(yè)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