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芙蓉
內容摘要:國家旅游局發(fā)布的《研學旅行服務規(guī)范》中對研學旅行的定義為:研學旅行是以中小學生為主體對象,以集體旅行生活為載體,以提升學生素質為教學目的,依托旅游吸引物等社會資源,進行體驗式教育和研究性學習的一種教育旅游活動。教育部等11部委2016年發(fā)布的文件《關于推進中小學研學旅行的意見》及2017年印發(fā)的《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旨在通過研學旅行、綜合實踐活動等課程形式重點推動體驗教育,通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便于操作、富有實效的具體行為體驗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生存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勞動觀念和集體協(xié)作精神,讓學生用心去體驗,用心去感悟,使教育目標內化為品質,外顯為行為。
關鍵詞:高中 研學旅行 思考
近幾年,教育部把研學旅行放上了高中教育教學的日程中,在促進旅游發(fā)展方面又前進了一步。研學旅行在旅游發(fā)展中是一個比較新的產品,有一定的發(fā)展前景。本文在分析高中研學旅行基礎上,對研學旅行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研學旅行的概念和內涵
2013年首次出現(xiàn)“研學旅行”的提法,是在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綱要》中,設想國內高中生們能更多的參加研學旅行。從廣義上講,研學旅行是一種以探索性、研究性學習為目的的活動,旅行者抱著學習的心理,離開自己的家,前往外面的世界開展活動。狹義方面來講,研學旅行是學校安排學生參加的抱著開闊視野、了解社會、培養(yǎng)人格等方面的想法,通過體驗生活的方式走出學校的校外實踐活動。
二.研學旅行形式多樣,既有學校組織的,也有社會機構組織的,在轟轟烈烈的研學旅行實踐中,主要包含四個層面的研學旅行。
第一層面是以“行”為核心,行即行走。這種形式以行走為主要目的,在行的過程中,對所經地區(qū)的景觀、事物往往有淺層次的印象,只能起到一種知道“在哪里有什么”的初級認知。比如一株鮮花,在行走的過程中,學生看到了這株鮮花,知道生長在哪兒,但沒時間駐足觀察欣賞,從而了解不多,更談不上深層次的學習。如某知名教育集團,在學生高一入學后搞得65公里拉練,這就是一種落實在行這一層面的研學旅行。這一層面的研學旅行能夠起到強健體魄、培養(yǎng)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精神。這種研學旅行往往學校組織的比較多,如新生遠足、春游活動、軍訓拉練等。
第二層面以“游”為核心,游即旅游。他往往以旅行社為載體,組織學生到比較成熟的景點、旅游區(qū)或者博物館等地進行研學旅行。學生對研學的對象往往能夠獲得感性的認識,通過導游的講解,對景觀、事物能夠從美學價值、科學價值上獲取一定的認識。這種方式由于有旅行社組織,無論從交通、安全、食宿,還是景點選擇都比較成熟,所以目前這種方式還是比較受歡迎的。同樣以一株鮮花為例,以旅游為核心的研學旅行中,學生們可以感受到鮮花帶來的美感,并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時間感受鮮花的形態(tài)美、色彩美、嗅覺美等的體驗,并且把它拍攝下來或者和鮮花合影留念。能夠給學生帶來最直觀的認識,能夠體會到事物的美,并能從不同角度欣賞事物之美,這種研學旅行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陶冶情操,激發(fā)研學熱情。這一層面的研學旅行往往由旅行社組織,商業(yè)性比較強。
第三個層面以“學”為核心,學即學習,在以學為核心的研學旅行中,老師往往參與更多,在研學之前要制定相應的課程要求,學生在活動之中目標比較明確,學生面對研學旅行的對象,可以通過研學對象上的文字介紹、導游的講解或者上網搜集相關資料,從而了解研學對象的基本概況,再以一株鮮花為例,初次見到,學生往往是不認識的,我們可以通過導游講解,或者向管理員、當?shù)鼐用褡稍?,也可以通過網絡搜索,知道這株鮮花的名稱、生活習性、花期有多長等,這樣學生不僅感受到花的美,學到了與花相關的諸多知識,還能把學到的知識與眼前的事物相印證,進一步加大對書本知識的理解能力。這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學習過程。以學為主的研學旅行可以有效地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并且能夠通過觀察到的事物印證所學的知識。這一層面的研學旅行往往是學校與旅行社相結合或者某些夏令營、冬令營組織的比較多。
第四個層面以“研“為核心,研即研究,能夠把研究性學習與旅行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是研學旅行最高的層次,學生在學的過程中,學習到了關于研究對象的基本狀況,那么學生能否在學習過程中提出問題并想法解決,這是這一層次的核心。這就要求把知識的系統(tǒng)性學習和旅行的經驗性學習結合起來,在學習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推進研究性學習。再次以一株鮮花為例,通過以上的活動,我們知道了在哪兒有一株鮮花,它有漂亮色彩、芳香的氣味,知道了它所屬的門綱目科屬種,也了解到它們的生活習性。那我們能不能提出其他問題并解決掉,比如這種花既然很漂亮,能不能在城市綠地中大面積的種植?能,條件是什么;不能,是什么原因。當然這不是一個學生能完成的,可以成立研究小組,制定合理的研究計劃,在這個過程中不僅需要走訪園林專家,還需要種植實驗,最終形成研究報告。這一層面的研學旅行,需要學生具有開放思維、合作探究的態(tài)度,通過研究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合作精神、探究能力等,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這往往是以研學旅行老師或者研學群體來實施,山東省兩屆地理研學旅行大會的研學旅行活動就比較有借鑒意義。
目前,研學旅行還處在起步階段,還不夠完善,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學校、研學活動基地、旅行社以及家長等的共同投入,才能建立起完善的研學旅行課程。隨著各部門的努力,在各個研學旅行環(huán)節(jié)上分工合作、取長補短,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有價值的研學課程,進一步提高開展研學旅行的教育效果。
三.高中研學旅行可能存在的問題
(一)研學旅行活動的體驗性不足
研學旅行主張讓學生多走出去,多接近社會,讓學生在具體的現(xiàn)實活動中去了解自我,更好的感悟自身。但在很多活動中,老師帶著學生旅游,都只是一個形式,隨便選個目的地轉轉就是研學旅行了,而且老師一直作為主導角色,學生沒有真正去參與到活動中?;顒拥哪康牡睾突顒拥脑O計方案都不好,不太符合高中生的需求,沒有提前調研和統(tǒng)一組織,缺乏樂趣和體驗性,學生參與度不足,不能讓學生在其中獲得美的感受和真實體驗。
(二)效果評價有待統(tǒng)一
研學旅行是在高中里面根據(jù)適當?shù)姆绞椒椒ㄔO立的必修課程,具有特色特點,是一門校外教學資源和校內教學有機結合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其根本目的是要提高學生們的身心素質,使得高中生的核心素養(yǎng)得到加強。但是,研學旅行是一項新的教育事物,不像學校課程可通過試卷考核的方式來進行檢測或測評,在國內還沒有標準的監(jiān)督評價和考核機制。
(三)安全問題堪憂
安全問題一直都是學校和家長最關心的問題,研學旅行的主要對象是高中生等未成年人員,其安全意識薄弱、行為觀念不太成熟。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對學校和孩子來說都是一種挑戰(zhàn),且研學旅行一般是集體出行,出行人員眾多,安全管理是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四.促進高中研學旅行發(fā)展的相關對策
(一)使研學旅行活動更有體驗性
研學旅行在結合“學”與“游”的過程中,回到初始的學習方式。高中生是研學旅行的主體,也是研學旅行的核心要素所在。在設計研學旅行過程時,必須充分考慮高中生群體的根本需求。高中生們經過自身的體驗,才能更好地增長知識、獲得快樂。在研學旅行的過程中,要充分平衡好教育性和體驗性,一方面要豐富學生們對外面世界的直觀感受,另一方面要實現(xiàn)研學旅行對學生們的教育作用。
(二)制定統(tǒng)一的評價標準
各地教育部門可嘗試開展研學旅行活動課程評價,制定包括研學旅行在內的量化操行表,將研學旅行納入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可通過對學生群體和家長反饋等渠道來進行定性評價,凸顯研學旅行活動的價值體現(xiàn)。也可組織培訓研討研學旅行活動方案,舉辦全國范圍內或者本區(qū)域內的研學旅行研討會和相關學術論壇,豐富完善研學旅行的多樣性和活動質量。
(三)實施安全有保障的機制
研學旅行是一項需要社會、學校和家庭都參與進來的活動,需要各方相互監(jiān)督、各司其職,努力完善和提高活動質量,同時促進提高學生旅行過程中的安全保障水平。第一,在學校可開展相關的安全教育課程,老師們要多培養(yǎng)學生群體的安全意識,并有計劃的開展一些安全教育活動。第二,在研學旅行前要做好安全方面的計劃,制定安全出行計劃書,規(guī)避風險。學校負責研學旅行活動的相關領導和老師要提前設計好旅行路線,做好相關的風險評估,并制定對應的處置方案,把旅行過程中有可能遇到的危險情況以及安全注意事項等事宜給學生們做好介紹和講解,提高學生們的安全意識。第三,要提前給學生購買保險,保證出行安全和防范旅行中可能出現(xiàn)的意外風險,并登記好每位學生的緊急聯(lián)系人,保證學生們的人身安全,確保研學旅行活動安全有序開展。
總之,研學旅行還處在起步階段,還不夠完善,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學校、研學活動基地、旅行社以及家長等的共同投入,才能建立起完善的研學旅行課程。隨著各部門的努力,在各個研學旅行環(huán)節(jié)上分工合作、取長補短,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有價值的研學課程,進一步提高開展研學旅行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滕面霞,陶友華.研學旅行初探[J].時代價值,2015,(35).
[2]王昆欣.依托高校開發(fā)研學旅游產品[N].中國旅游報,2015年4月1日(10).
[3]教育部.2016年全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OL].2017年7月10日.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