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碧霞
摘 要:素養(yǎng)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所涵蓋的內容有很多,即使是特定的某一方面的素養(yǎng),也是由許多素養(yǎng)綜合而成的。在初中的語文科目上,極其重要的一點就是培養(yǎng)初中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指的是以語文能力為核心,還包括有語文能力、語言水平、學科知識、學習方法、閱讀習慣、認知能力、人文素養(yǎng)等所構成的,一個人必須具備的綜合素養(yǎng)。新課程改革中明確規(guī)定:語文課程應當最大程度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這一規(guī)定是由語文這一科目的基礎性、全局性特點決定的。一個人只有培養(yǎng)正確看待問題的能力、才能促進自身良好的發(fā)展,而語文能夠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此,如何讓語文課堂發(fā)揮它最大的功效,是每個教育工作者都必須進行探索與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語文素養(yǎng);教學環(huán)境;基礎知識
一、優(yōu)化教學環(huán)境
如何提高初中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首先必須為語文教學打造良好的學習、人文環(huán)境,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人文素養(yǎng)的熏陶。語文教學不僅局限于課本、課堂、教師、學校,任何一門學科首先都來源于生活。要積極融入社會生活,親近廣闊的大自然,事實證明“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學習寫作的時候,給定方向后,一些學生并不能寫出優(yōu)秀的文章,總體表現得不盡如人意。著名作家趙樹理先生之所以能創(chuàng)作出《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等膾炙人口的文章,就是因為他積極融入生活,了解土改前后人民群眾的生活狀態(tài)、精神面貌。因此教師要正確引導,讓學生將學習與生活結合起來,一來可以改變枯燥的教學模式,二來可以培養(yǎng)學生處處留心觀察、處處學習的良好學習習慣。
二、加強各項基礎知識訓練
新課改以后,部分老師認為新課改中存在最大的不足就是削弱了學生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的訓練和學習,“根基”并沒有打好。新課改提倡個性解放、倡導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但是卻忽視了基本功的訓練,即使學生有很多獨到的感悟、理解,但是基本功不扎實,也不能將這些想法用正確的語言表達出來。在科技水平強大的今天,電腦、手機已十分普及,很多成年人都出現了“提筆忘字”的情況,更不要說基礎還不牢固的中學生了。近幾年興起的“漢字聽寫大會”等都表明漢語中各項基礎知識的重要性,學校這一育人平臺更得做好基礎知識的教學。教學的方法多種多樣,并不是每一種方法都是正確的,都是在不斷摸索的過程加以改進,就如同真理并不是絕對的一樣,我們不能完全遵照新課改中所提出的每一項要求,而要根據實際情況加以判斷選擇。在課堂上,既要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鼓勵他們踴躍發(fā)言,積極探討,又要緊抓基礎教學,多多練習句法、語法等基本功,齊頭并進,不要犯刻意地追求某一方面而忽視了另一方面的培養(yǎng)的錯誤。
三、發(fā)揮語文教育的人文功能
人文教育對于一個人來說是不可或缺的,而語文教育則是一個人接觸最早的、最基礎的人文教育。就拿初中學生語文教材中課文的選擇上,每一篇課文所體現出來的都是真善美、仁智信,等積極向上的主旨。在這些主題的影響下,學生就會自發(fā)地感悟到什么是正確的、應該做的,什么是錯誤的事,分辨對與錯會自發(fā)形成屬于自己的標準。因此不僅在課文的選擇上,在推薦課外拓展閱讀的文章時,教師也要多方面考慮、慎重推薦。例如,同樣是體現主人公善良正直的文章,推薦的文章不能只是描述某些大人物的事跡,描述普通百姓善良正直的文章也要推薦。要不然會給學生造成一種只有成功人士才值得學習,普通百姓沒有任何閃光點的錯覺,這樣可能會滋生學生的功利心。教育的目的一是要讓學生學到科學文化知識,二是要讓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品德,讓學生成為對國家、對社會的有用之才,最重要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自我領悟的能力,這就需要語文教育打好基礎。
四、幫助成績較差的后進生
一個班級中總是會有一部分的同學,他們基礎知識不太扎實、跟不上課堂節(jié)奏,久而久之對學習的興趣減弱。對于這些學生,教師要用足夠的耐心去幫助他們,使他們跟上正常的步伐,不讓任何一個學生掉隊,是教師應盡的義務,也是教師的職責所在。首先,在課堂上,教師要經常提問后進生一些問題,讓他們知道老師并沒有放棄他們,增強他們對老師的好感,但是對后進生來說,剛開始問題不能太難,要由淺入深,逐步增強后進生的自信心;其次,要在課堂后對后進生進行輔導,弄清楚他們學習上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在細心地進行講解,但不能急于求成,不說類似“我都講了這么多次了你咋還不會”的話,即使是一點點進步,教師都要及時夸獎后進生,不僅要私下表揚,而且在班級里進行表揚,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始終要擺正心態(tài),牢記自己教書育人的神圣使命,面對困難不輕言放棄,要牢記,教師會有很多學生,但每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不能重來,人并不是生下來就是十全十美的,都是在后天的學習生活中不斷完善自己,沒有人是天生的后進生,教師要不斷幫助他們,不戴著有色眼鏡看人。這一過程不僅是培養(yǎng)學生的素養(yǎng),也是教師不斷完善自身的過程。
注:本文系平涼市教育科學“十三五”2018年規(guī)劃課題“初中生活作文教學的有效策略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2018]PLG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