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把握學習過程,引導學生探究新知,促使學生的數學學習真正發(fā)生,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理性思維,不斷觸摸數學本質,發(fā)展數學思維品質。
關鍵詞:學習活動;學習過程;數學本質;思維品質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數學教育既要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與技能,更要培養(yǎng)理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在當前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能有意識調動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探究新知,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理性思維。但數學課堂中仍然存在著一些不足:部分教師教學過于情境化,忽視學生的數學表達,對學習過程把握不精準,數學理解不到位。教師過于重視知識獲取而忽視學生素養(yǎng)形成。長此以往,學生數學學習效率低下,學習能力得不到提升,數學思維不能快速發(fā)展,數學智慧的生長缺乏靈動。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讓學生的數學學習真正發(fā)生,促使學生的智慧得以生長?筆者從日常的教學實踐出發(fā),與大家分享一些思考與收獲。
一、定位學習起點,喚醒已有認知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精準定位學生的學習起點,了解學生學情,知曉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和原有的知識基礎。教學引入時,要從學生的學習實際和需要出發(fā),創(chuàng)設簡約的情境,利于喚醒學生的已有認知記憶,幫助學生建構知識。
如,在教學五年級數學上冊“小數加減法”時,教師創(chuàng)設小麗和小明購物情境,引入新課。
教師出示:小麗買1本筆記本用3.4元,小明買1個講義夾用4.75元。小麗和小明一共用去多少元?列出算式3.4+4.75后,引導學生思考怎樣用豎式計算?探究“用豎式計算時,是把兩個小數的小數點對齊,還是把兩個小數的末尾對齊”。
喚醒學生已有加法的認知記憶,展開說理活動。
師:請大家聯系自己以前的學習經驗想一想,再說一說。
生1:4.75元是4元7角5分,3.4元是3元4角,4.75元加3.4元是4元7角5分加上3元4角,寫豎式時,應把元、角、分對齊,所以應把小數點對齊。
生2:加法基本原理把相同的計數單位相加,整數部分是個位與個位相加,小數部分應是十分位與十分位相加,百分位與百分位相加,3.4的百分位可以看成是0,就是3.40,所以應把小數點對齊。
生3:4.75是4個一,7個十分之一和6個百分之一,3.4是3個一和4個十分之一,應把把同樣的計數單位相加,應把小數點對齊。
……
結合原有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溝通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促使學生進行舊知和新知之間的正向遷移,幫助學生建構良好的認知結構。
二、準確把握關鍵,注重自主探究
一節(jié)課學習的內容眾多,在課堂教學時,教師不能面面俱到、事無巨細,應準確把握學習的關鍵部分,圍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來展開,突出核心知識的教學。學生能夠自主探究的,教師應給予學生探究的時間和空間,不替代、不包辦,使學生充分進行觀察、思考、交流、概括、總結,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發(fā)展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如,在教學四年級數學下冊“三角形的內角和”時,教師圍繞“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這個學習關鍵展開,突出教學的重點:怎樣探索和理解這一規(guī)律?在教學時,教師設計了易于學生自主探究的富有層次的學習活動。教師先從“特殊的三角形”開始研究,在學生已有認知“三角板一樣的三角形的內角和180度”的基礎上,提出猜想:其他三角形的內角和也是180度嗎?”通過讓學生動手實踐,來進行驗證。第一次,“量與算”的活動,測量教師措供的三角形的三個內角,計算出內角和。第二次,針對測量中的誤差的問題,進行“撕與拼”的實踐操作,使學生經歷探究過程,體驗成功。第三次,“隨機畫三角形”,進行折疊驗證,驗證自己的猜想,使學生感受數學獨特魅力。
三、夯實知識應用,發(fā)展應用能力
數學教學應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過程,豐富學習經驗,總結數學方法與思想,學會數學應用。通過知識的及時鞏固,夯實知識的應用點,不斷強化學生的應用意識,使學生在知識應用的過程中,深入理解新知,掌握知識本質,習得技能,使學生學有所獲,充分感受到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如,在教學六年級數學上冊“百分數的認識”時,教師從百分數的應用入手,展開新知教學。課的開始,讓學生用分數和百分數比較投籃的命中率的大小。在多重對比中,讓學生感知百分數用來比較更加簡潔、直觀。在此基礎上,交流生活中百分數應用的例子,豐富學生的認知經驗,理解百分數的意義,幫助學生建構百分數的數學模型。最后分析一些實例中百分數的含義,使學生抓住本質分析問題,充分發(fā)揮百分數的應用價值,培養(yǎng)學生應用百分數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習慣。
四、關注知識生長,提升思維品質
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除了做好本節(jié)課的內容教學,還要關注學生的知識生長點,重視學生的知識延伸,拓展學生的思維寬度,提升數學思維品質。通過適度的延伸,能夠超越知識本位,為后續(xù)的學習打下基礎,利于學生的終身發(fā)展。
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圓的面積計算”時,教師在課的結束時,引導學生思考:“推導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時,除了把圓轉化成長方形以外,能否轉化成別的圖形來進行推導?”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引導學生進行適度延伸,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體驗數學探究的樂趣。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把握學習過程,注重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使學生經歷數學探究過程,發(fā)展學生的表達能力,不斷汲取數學營養(yǎng),實現計算能力提升和數學素養(yǎng)發(fā)展的同步目標。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