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蓉娟
摘 要: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品百味人生”。讀書,讓思想豐富;寫作,就是把讀過的書變?yōu)榫褙敻?。在課堂教學中,閱讀是作文的基礎,閱讀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釀蜜,讀和寫是相輔相成的?!镀胀ǜ咧杏⒄Z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新的課程培養(yǎng)目標是人的核心素養(yǎng),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體系為語言能力、文化意識、學習能力和思維品質。就英語學科而言,在這個大的核心素養(yǎng)體系中,學生不僅要了解西方文化和其他國家的文化,而且要有跨文化的意識,學生要通過跨文化交往發(fā)展自己的文化意識。通過分析文化意識的內涵,對高中英語以讀促寫模式中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以讀促寫;文化意識;構建;教學模式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通過英語學習使學生形成初步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促進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培養(yǎng)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指的是聽、說、讀、看、寫的運用能力,聽、讀、看是理解性技能,說和寫是表達性技能。閱讀是吸收,寫作是表達,吸收是表達的基礎,吸收是為了表達,表達是吸收的結果,因此讀寫是一件事,而不是兩件事,二者是一個有機整體,構成因果邏輯關系。讀必須依靠寫,不寫就讀不深、讀不透;寫必須依靠讀,不讀就寫不成也寫不好。因此,在教學中應該注重兩者的相互作用,把原來粗糙的變得完善,把原來模糊的變得清晰,把原來膚淺的變得深刻。“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話就深刻地闡述了讀與寫的因果關系。教師要理清以讀促寫教學的基本要求,了解以讀促寫的基本做法及程序。本文闡述高中英語寫作課的基本模式,旨在提高教師在寫作能力培養(yǎng)中的作用。
二、以讀促寫的現狀
讀寫一體法的課題研究在國內較早開展的是廣東省語文特級教師林惠生,之后有更多的老師進行了相關的研究。國內語文讀寫結合的研究相對于英語學科比較完善,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1)中國古代的讀寫結合的教學;(2)讀寫結合的教學的初步探究;(3)讀寫結合的教學實踐。
在英語學科當中,西方的研究者發(fā)現閱讀和寫作是相互影響的(Stotsky),寫作可以促進閱讀理解能力的發(fā)展(Shanahan & Lomax)。在國內,劉上扶(1998)提倡“閱讀一討論一寫作”綜合教學法。著名英語教學專家胡春洞(1990)先生則強調“視、聽、說、讀配合寫作”,寫作教學反過來也能促進閱讀能力的發(fā)展。陳立平認為要“從閱讀和寫作的關系來分析英語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此后,越來越多的學者和教師研究英語課堂中讀寫結合的教學方法,讀寫研究受到學界廣泛關注。
綜上所述,國內讀寫結合先是在語文學科進行實踐,并且形成了較成熟的教學模式,而對英語的讀寫結合課堂教學模式研究并沒有語文學科系統和成熟,其研究對象多選擇的是大學生,指導的是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培養(yǎng),少數研究針對的是初中生,對于高中英語以讀促寫的教學模式研究只在近五年有所增加,過去研究相對較少。
三、文化意識的內涵
作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文化意識,不僅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也更加凸顯了文化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在高中英語的教學中,實際的教學依然存在教師關注“教”仍然多于關注“學”,課堂教學模式化、表層化,重視語言知識,忽視文化意識等問題。教師在日常教學設計中盡管提到了文化要求的目標,但是由于在教材中缺乏專門的PPT或視頻材料的補充材料以及語言輸入量很難保證就很容易導致目標落空。根據《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詮釋,文化意識具有五個層面:文化知識、文化意識、文化態(tài)度、文化品格、跨文化交際能力。文化意識的內涵,在高中英語的教學中,包含著如何引導學生認知中外優(yōu)秀文化內涵,如何進行高中階段最為關鍵的價值觀教育,如何傳播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能力等,這些均可通過高中英語課堂教學加以實現。
中國的價值觀是以集體主義為核心,認為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個人意識服從集體意識。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儒家思想一直備受推崇,它對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有著深遠的影響,儒家思想強調的是仁、義、禮、智、信,鼓勵人們堅持中庸之道,與他人和諧相處,這些都體現了集體主義的價值觀。而在西方國家,占主導地位的是個人主義,這個詞最先來源于法國革命的意識形態(tài)根源——啟蒙運動。啟蒙運動是17世紀和18世紀歐洲近代第三次思想解放運動。其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主張的是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它強調的是尊重人權、理解和寬容。比如,在餐桌禮儀方面,在西餐廳,他人都很安靜地吃飯的時候,我們中國人應該尊重西方人的習慣,也應該安安靜靜地坐著吃飯,而不是大聲喧嘩勸酒、聊天。在西方國家看足球或籃球比賽的場合,就不需要很安靜。因為周圍的人很多都在高聲唱歌、喝彩、歡笑,足球場內就非常喧嘩,所以這樣的場合就應該入鄉(xiāng)隨俗,一起高興地活動起來。在旅游接待方面,一些外國年輕的游客到中國旅游的時候,我們一般會喜歡稱呼他們?yōu)椤袄贤狻?,但是當他們聽到的時候心里是不高興的,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并不老,且很健康。而當他們聽到中國人管外國小孩也叫“老外”的時候,他們才明白,“老”其實是對個人的尊稱,比如老張、老王。因此,在跨文化交往中有很多的中西文化差異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進而構建一個更加和諧的社會。
四、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模式
教育實際上包含了“教學”和“育人”,因此,英語教學是英語教育的必要而不充分條件。英語教學立足于英語的“工具性”,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技能。語言的魅力在于濃縮在其中的文化底蘊、思維方式、人文意識,具體包括理解中外文化內涵、比較文化異同、吸收文化精華,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自信、自尊、自強的品格,建構一定的跨文化溝通和傳播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能力?;谝陨线@些內容,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1.文化知識的傳遞
文化知識包含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物質文化包括飲食、服飾、建筑、交通工具等;精神文化涵蓋哲學、語言、文學、藝術、科學、風俗習慣、價值觀念和審美情趣。文化知識是學生理解、比較、汲取優(yōu)秀文化精華的前提。人教版的教材中涉及的典型課文有:Body Language (Communication: no problem),Pygmalion,A master of nonverbal humor,English around the world等等。
2.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
文化知識可以直接以語篇為載體來進行教授,但意識沒辦法直接教授。如果像教知識一樣教情感態(tài)度,就會走向貼標簽的老路。但教師仍然可以通過隱性教學來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文化意識,那就是在具體的事件上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通過自己的態(tài)度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3.培養(yǎng)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文化意識和語言能力結合起來,最終表現為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其中,有效性主要考查學生的語言能力,而適宜性主要側重于學生的文化意識。兩者缺一不可。
五、結束語
英語不是課本,不是試卷,是能力,是世界。在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過程中,我們應該強調的不只是文化認識,還有文化意識。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不僅是語言的問題,還是能不能換位思考、能不能關心他人的問題。學習英語不僅是在學一門外語,更是在學習一種文化,一種思維方式。也就是說,不一定英語會說得多好,但看待事物的方式會有一定的變化。從語言能力上來看,如果學生能用英語交流,會問路、打電話,也能看懂食物上的標簽,但是卻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即使語言再好、體育再強、會唱歌、會畫畫,仍然不會受歡迎。在2017年的英語課程標準中,我們談“英語教學”,其實是在談“英語教育”,也是教學生從learn to read發(fā)展到read to learn的過程。
參考文獻:
[1]Shanahan,T. and Lomax,R. G.“An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eoretical models of the reading-writing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8:116-123.
[2]Stotsky,S.“Research on reading/ writing relationships:A?synthesis and suggested directions.” Language Arts 60:627-642.
[3]陳立平.從閱讀與寫作的關系看寫作教學中的范文教學[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4).
[4]胡春洞.英語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5]林惠生.讀寫一體化的創(chuàng)新思考[J].廣東教育(綜合版),2002(4):21-22.
[6]劉上扶.英語寫作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
[7]羅之慧,陳丹.初中英語讀寫結合有效性的思考與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7(4).
[8]楊揚.基于核心素養(yǎng)以讀促寫的教學策略探究[J].大連教育學院報,2017(12).
[9]周祥.悉尼學派語類教學法對大學英語寫作教學之啟示:“以讀促學”與王初明“以寫促學”的結合[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7,25(1).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