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華
摘要:在數學教學中尋找中華傳統文化與數學人文價值之間的契合點、生長點,在學科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思想,發(fā)揮其對學生的重要指導作用,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激活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基因,實現師生的共同成長。
關鍵詞:數學思想;傳統文化;滲透策略
習近平總書記在發(fā)表題為“激活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基因”講話時說:千百年來,中華文化中凝聚、積淀、總結了許多優(yōu)秀、精辟、獨特的思想精華,已經融人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之中,為一代代中華兒女所敬仰、認知、學習、傳承。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的豐富滋養(yǎng)。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可以使其變成我們內心的源泉動力,做到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經世致用。
菲爾茲獎獲得者丘成桐先生說:數學教育是愉快教育、是美的教育,也是善的教育。具有完整功能的數學教育首先是作為文化的數學教育,它觀照的不僅僅是數學知識技能層面,還應關照人的心智、個性、態(tài)度乃至完整人格的形成。
什么是中華傳統文化?什么是數學的人文價值?如何在兩者之間尋找契合點、生長點,是歷史賦予我們當代教師的責任和使命。
學習并運用中華傳統文化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發(fā)現自我、認識自我、改變自我的身心成長與提升的過程。十多年來,筆者和學生一起誦讀《大學》《道德經》《黃帝內經》等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經典,不斷探索和數學教學的結合與應用,積累了一些經驗,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重新審視教師的角色,傳播教育之道,建立人生信仰
1.何為師者
唐代著名學者韓愈在《師說》中寫道: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但是,社會的競爭、升學的壓力、評價機制的偏頗,迫使我們的現代教育更多側重于授業(yè),而忽視了傳道和解惑的功能。
2.教育的本質是什么
有人說,教育的本質不僅是外在文明人、社會人的成長,還需要另外一種內心的成長——生命的覺醒,信仰的確立。有人說,西方幾百年在自然科學領域有了飛速的發(fā)展,那么我們幾千年的文明史則沉淀了眾多先賢厚重的關于生命科學的探求史。絕學無憂!《道德經》《黃帝內經》等是我們生命的使用說明書,它高屋建瓴、歷久彌新,正是我們尋找的生命教育的源頭活水,最佳教材。
3.什么是內心成長
古人講究內觀、自省。在我們的教育中,教師經常忽視學生內心的成長及學生對教師的影響。筆者對于教學相長的理解,是師生借助教學這個平臺的共同成長與提升。因此,筆者現在能更多地放低身段和學生交流,多尋找自己存在的問題,聆聽學生內心的聲音,分析行為背后的真實原因,喚醒學生內心的渴求,引領他們成長。
4.人生的意義什么
三個最經典的哲學問題:我是誰?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常常是困擾每個人內心的最強音。閱讀《賣油翁》的故事,兩個看似身份高貴的文官、武臣和手藝人、匠人之間的一段對話,道出了我們現在提倡的“工匠精神”。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這就是“工匠精神”,也是教師要教給學生的人生功課。
二、以數學思想為契入點,傳播文化之源,激活文化基因
數學是充滿詩情畫意的學科,蘊涵著深邃的思想方法,可以在中華傳統文化的詩詞歌賦、國學經典中追溯其淵源。
整體思想是數學中常見的思想方法,貫穿于學習的始終。引申到日常生活中,一個人以什么為整體也決定了一個人的格局、境界和人生的發(fā)展方向。在人與人的相處中,能站在對方角度考慮問題的人,一定是個有道德的人;我們開展小組合作,能以團隊的榮譽為己任的人,一定是小組的中堅力量;推而廣之,能以社會、國家的發(fā)展為己任的人,一定是社會的棟梁。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注定了它為民請命的一生。現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和“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正是把共建地球村的任務當成了一個整體,才會提出如此宏偉的目標。《大學》中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兜赖陆洝分小拔糁靡徽撸斓靡灰郧?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得道抱一,也是在告誡我們要用整體觀去處理問題。
例如,在學習“黃金分割”這節(jié)課時,筆者講解“當黃金分割(0.618)遇見老子哲學”:黃金分割(0.618),以嚴格的比例性、藝術性、和諧性,蘊藏著豐富的美學價值,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在畢達哥拉斯生活的那個時代(歷史上稱為軸心時代),無獨有偶,在東方也有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老子,在其曠世經典之作——《道德經》中: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這句話告訴我們打開“玄妙之門”的金鑰匙是對萬事萬物的把握要有個“度”。儒家也有“中庸之道”的智慧。古語有物及必反、欲速則不達等成語,告訴我們?yōu)槿颂幨酪⒁獍盐蘸靡粋€“度”,做到適中、恰到好處。東西方文化回到本源,如出一轍。
數學思想可以幫助學生辯證地看待問題,體驗一種無法用語言描述的美感。數學知識中折射出的濃厚的文化氣息,是可以觸摸到的數學靈魂。以數學思想為契人點,文以載道,傳播文化之源,激活文化基因,培養(yǎng)文化自信,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模式和思維習慣。
三、以思維品質的養(yǎng)成為載體,培養(yǎng)立世之德,奠基生命底色
數學教學是個寬泛的綜合體,它不僅包括以概念、判斷、推理等的思維認識活動,認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動,還包括學習的主觀性、目的性、內省性等精神活動。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培養(yǎng)、習慣的養(yǎng)成、人格的形成也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
《道德經》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疵乎?……這是我們每天數學課前誦讀的章節(jié)之一,被譽為“人生的千古六問”,也是古圣先賢修持內圣外王之道的根本。其中,蘊含的專注力、意志力、洞察力、深刻性、靈動性等思想和數學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是一致的。經常溫習,提醒我們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例如,在教學“化繁為簡”時,筆者運用《道德經》中“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這句話,幫助學生克服畏懼心理。面對困難,體會“曲則全,枉則直”的道理,培養(yǎng)豐富的智商、情商和逆境商;在教學“化歸思想”時,筆者結合學校思源堂的對聯——“源頭有活水,老樹著春花”,體會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在教學“正負數”時,講正思維、正能量對人生發(fā)展的重要性。
一名學生寫道:學習經典,既能讓人心靜下來,又能讓人動起來。這個“動”,是心的靈動。它指引我們更多地關注自己的內心和身體,找到我們與這個世界的連接,思考生命的本質。撣去心靈的塵埃,獨留赤子之心,為人處事遵照本心而不逾矩,生命因此能煥發(fā)出耀眼光彩。
四、以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澆鑄生命之魂,實踐生命的無為而治
人們在掌握知識時,如果沒有理解意義,那么在知識被淡忘后,它就很難留下什么;如果人們在學習知識時,理解了它對生命的意義,即使知識已被遺忘,這種意義可以永遠地融合在生命之中。這句話通俗地說出了數學的核心素養(yǎng)。
知識的獲得應該是經歷過后沉淀下來的那部分。例如,在教學“直角坐標系和函數”(復習課)時的師生問答,記錄下了這篇“數學也有生命和溫度”的日志。
生1:函數有兩個變量,在變化過程中我們可以尋找它的規(guī)律。
師:這個規(guī)律就是我們一直在尋找的“道”。
生2:有不同的函數,不同的函數有不同的圖象類型,如有直線型,有曲線型,有的上升,有的下降,有的有升有降。
師:以前老師和你們講過太極、八卦圖等,這些代表了東方智慧認知的美麗圖騰。老師覺得函數圖象就是這些函數的特有圖騰,它用無聲的語言代表著某種特有的規(guī)律。
生3:兩個變量是一種跟隨,當一個變化時,另一個也跟著變化,因此我們要去研究它的變化特性。
師:函數是一種關系,就像師生關系、父母子女關系一樣。有時別人對你好,你也對他好,這是一種正比關系。例如,叛逆期的孩子,父母越是關注,越是指導,孩子反而會反感和逃避。當我們也為人父母,意識到父母的管教也是愛的一種方式時,又會有新的變化。有一門功課叫“在關系中成長”,這是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功課之一。
生4:直角坐標系有四個象限,代表了四種不同類型的點。
師:日本經營之圣稻盛和夫在他的《活法》這本書里,以利他(利己)為x軸,以積極(消極)的人生態(tài)度為y軸建立直角坐標系,描述了四種不同的人生活法,值得我們借鑒。
生5:研究函數還要去研究自變量的范圍。
師:說得非常好!在實際問題中,往往有范圍的限定。對于同一個函數,范圍不同,呈現的圖象特征也不同。因此,我們也要學會不斷地拓寬視野看本質,避免瞎子摸象的笑話。
生6:我們經常用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研究函數。
師:華羅庚說過,數缺形時少直觀,形少數時難人微,數形結合百般好。它是數學的重要思想方法之一。
千百年來,圣哲先賢為我們積累了深厚的智慧資糧、心性精神和經驗閱歷,幫助后人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凈化靈魂、理解人生的目的意義,找到正確的生活方式、價值取向,不斷地自我完善,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結合學科教學,挖掘其中的數學元素,完善數學教育的科學性和人文性,是當代教師的任務和使命。
參考文獻:
[1]范立軍,數學教學中滲透文化教育的策略探尋[J].云南教育(小學教師),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