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勛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大力發(fā)展,小學數學也在不斷進行課程改革。傳統(tǒng)的數學教育方式已經不適應現代社會的發(fā)展,在新課程深入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提高數學教學質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小學數學教師們亟待解決的問題。數學是一門抽象的學科,小學生在學習和理解的過程中有具有一定的困難。因此,結合實際生活,創(chuàng)設生活中的情境教學的新教學思想應運而生。本文對小學數學教學中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教學的有效策略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結合實例做出相應總結,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情境;應用策略
引言:小學階段正處于學生好奇懵懂的學習時期,對于新的知識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所以,數學教師如果按照傳統(tǒng)單向說教的教學方式單一地學生講解數學知識,學生吸收不完全,進而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率。在素質教育的不斷推行下,教師將數學知識與生活情境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豐富了數學課堂形式,既有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也能有效提高數學教學效率。
一、小學數學中開展生活情境的重要意義
數學學科具有邏輯性強的特點,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有些枯燥。小學階段的學生處于數學學習的初始階段,其思維也正處于發(fā)展的起步時期。所以,對數學這門較為抽象的學科,小學生們的理解能力有限導致數學學習情況達不到預期效果,成績不夠理想。在以往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采取填鴨式的教學模式給學生灌輸數學知識,使學生長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久而久之,這種枯燥、單一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降,加大了學生的學習負擔。而在課堂教學中融入生活情境則能輕易地引起小學生的共鳴進,引導他們進行自我思考,從而養(yǎng)成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同時也體現出了數學學科與生活的息息相關。對于數學教師來說,引入生活情境后可以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易于構建完整的知識框架。在小學數學課堂引入生活情境對整個課堂氛圍的活躍,教師教學目標的實現都有著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二、小學數學中應用生活情境的有效策略
(一)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數學提問
提問是學習數學知識的有效途徑,產生了問題,學生才會根據問題尋找答案,進而得出相關結論,收獲新的知識。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并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教學,使學生能夠產生共鳴,進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教學“長方形的周長”的時候,老師可以先提問同學們知道那些日常生活用品是長方形的呢?在此過程中,學生積極回答,教師耐心的進行引導,然后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有沒有注意到我們現在的教室就是一個大的長方形呢?教室的地板是不是長方形的?”接著讓學生們回答教室地板的周長應該是怎么計算呢?通過與這些日常物品的聯系記憶加深學生們對知識點的記憶。接下來讓學生進行深入的探究,一個長方形可以如何分割,分割出的圖形分別是什么?這時讓學生拿出一張白紙,然后自由組成小組討論這樣一個長方形的白紙可以分割成什么??梢缘贸鲆韵陆Y論:可以被分割成兩個長方形或多個長方形,可以分割成一個正方形和一個小長方形等等許多的方案。這樣在教學過程中不僅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還能夠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在生活實踐中學習數學知識
眾所周知,數學是一門應用性比較強的學科,數學知識的學習不僅只局限于課堂中,其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教師應注重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進而拓寬學生的學習途徑。例如,在教學“統(tǒng)計概念”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班級內進行各項統(tǒng)計,把學生們分成幾個學習小組,先進行組內統(tǒng)計各項學習物品然后在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全班范圍的統(tǒng)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不僅在新奇的心態(tài)下充分理解到統(tǒng)計的概念,也讓他們對數學在生活中的使用得到直觀的了解。還可以鼓勵學生們自己管理自己的零用錢,每天把自己的每項花費記錄在賬本上,然后統(tǒng)計自己每周的收入支出,并且可以運用統(tǒng)計的知識計算自己在每項活動中的花銷所占的比例。如 : 買零食所占的開銷比例,買文具所占的開銷比例等等。讓學生與家長一起分析哪些花費有些浪費,哪些不應該花費。通過這個活動讓學生在生活中更多的運用到數學,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理財自我管理的良好習慣。
(三)聯系生活的趣味故事進行數學教學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與時俱進,結合當下生活中的一些熱門來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例如,在教學“平均數的計算與應用”時,教師根據目前小學生們喜歡的《熊出沒》動畫故事設計這樣的問題:熊大熊二和小松鼠小猴子一起去果園摘果子,他們摘了一個上午每個人都摘了一大兜,但是光頭強突然出現了,搶走了熊二的果子,熊二非常傷心,其他的小伙伴們紛紛表示要把果子分給他,最后大家決定把所有摘來的果子放在一起大家平均分,熊大摘了 40 個,小松鼠摘了 36 個,小猴子摘了 65 個,大家說最后他們每個人能分到多少果子?在這個簡單地小故事中學生們能輕易地找到認同感,使教學情景合理易懂,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同時也有助于提高數學教學效率。
(四)參照生活采用游戲教學法,豐富教學形式
以數學游戲的方式吸引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有參與感,從而提高了課堂效率。如:在學習“加減乘除運算”這一部分知識時,參照“連連看”游戲,將一部分卡片寫上運算過程,一部分寫上運算結果。讓學生們記憶每個卡片的內容然后翻轉卡片,學生們根據記憶將兩個運算結果一致或者數字一樣的卡片反過來,在規(guī)定時間內找到卡片最多的學生獲勝,教師可以給獲勝學生一些小獎品。不僅調動了學生們學習的熱情,而且充分考慮到了小學生爭強好勝的心里刺激學生們認真對待課程。游戲全程學生們參與度很高,對知識點的進一步熟悉使用中也調動了大家對接下來的數學學習的積極性。
結束語:綜上所述,將生活情境有效融入到小學數學堂課中,符合了新課程改革對數學教育的基本要求,不僅有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和應用,同時還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yǎng),為學生將來的理科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楊榮華.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 [J].亞太教育 ,2016,(33):20.
[2]鄭瑤.生活情境教學法用于小學數學教學的實踐探究[J].亞太教育 ,2016,(31):18-19.
[3]黃梅.生活情境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亞太教育,2016,(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