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厚穩(wěn)
[摘 ?要:小學科學課程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關(guān),設計的初衷就是為了啟發(fā)學生的科學思維,讓學生在生活中更好運用科學知識。所以,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讓教學生活化,充分挖掘與教材內(nèi)容相關(guān)的生活素材,設置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以及開展科學的生活實踐活動等,從而有效實施科學課堂的教學生活化,提高小學科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關(guān)鍵詞:小學科學;教學生活化;生活素材;教學情境;生活實踐]
傳統(tǒng)的小學科學教學方法,大多是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展開灌輸式的教學,教學方式機械單調(diào),教學內(nèi)容枯燥乏味,不能很好的結(jié)合生活實際展開教學,小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科學知識,也不能運用科學知識指導生活。所以,教師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方法,將課堂教學與實際生活結(jié)合起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diào)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
一、小學科學教學的生活化及其意義
生活是知識的海洋,生活處處有學問,生活也蘊含著很多科學知識。教學生活化是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資源展開的教學活動,這樣的教學可以調(diào)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讓他們更加自主地參與到科學教學中來。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將教學內(nèi)容轉(zhuǎn)化為便于學生認識和理解的生活內(nèi)容,讓學生可以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結(jié)合生活實踐,從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科學知識。在科學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工具,通過情境設置,提出問題,引導小組討論,學生在設置的情境之中進行積極主動地探討交流,從而幫助他們更好的理解科學知識。
二、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具體策略
(一)充分挖掘切合教材內(nèi)容的生活素材
小學科學的教學涉及的科學理論知識不多,更多的是啟發(fā)學生的科學思維,讓學生通過這些簡單科學知識的學習,可以自己解釋生活中的現(xiàn)象,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從而在他們的童年埋下一顆科學的種子,為今后學習物理、化學和生物等學科知識以及科學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小學科學的教材設計也充分體現(xiàn)出了這個特點,大多都是引入生活中常見的素材和實例,然后展開科學探究。但是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展示畢竟是靜態(tài)的,小學生年齡普遍偏小,理解力和動手能力不強,所以需要教師通過引導,充分結(jié)合教材內(nèi)容,挖掘與之相關(guān)的生活素材,從而幫助他們更好的理解教材內(nèi)容,學習科學知識。
例如大象版的小學四年級科學教材,在“食物中的營養(yǎng)”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好饅頭或米飯、番茄、洋蔥、菠菜、蘋果、香蕉和橘子等食材,在上課時將這些食材展示出來,通過教材內(nèi)容,分別介紹這些食材中所含的各種營養(yǎng)成分;在“動力從哪兒來”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準備好玩具賽車,以及汽車和火車的發(fā)動機艙圖片等,在上課中的適當時機展示出來;在“飲料瓶的材料”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找來小塑料瓶、礦泉水瓶、牛奶盒、涼茶瓶等材料,在上課時先讓學生展開討論,然后展出這些瓶子,讓學生回答它們分別都是什么材料的。教師通過挖掘生活中常見的素材,將教材內(nèi)容和實際生活結(jié)合起來,讓知識變得更為形象、生動、鮮活,讓知識不再抽象乏味,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設置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在小學科學教材中,有一些知識雖然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但是由于小學生理解能力和觀察能力較差,他們常常會對這些知識感到陌生,無法理解。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設置一些貼合實際生活的教學情境,引發(fā)出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強烈好奇心,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快樂的學習科學知識。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與教學內(nèi)容相關(guān)的視頻、圖片和動畫等,也可以通過問題設置,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進行探討,解答出問題。
例如在“太陽,我們的朋友”的教學中,剛開始學生可能會摸不著頭腦,太陽為什么成了我們的朋友呢?太陽幾乎天天看到,但是小學生一般不會知道太陽對我們的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強大作用。所以,教師要設置與太陽相關(guān)的生活化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教師可以搜索豌豆苗生長對照實驗的視頻,同樣的水土,其中一組是在太陽下自然生長,一組是蒙上了黑布,讓學生看到在太陽下生長的豌豆枝繁葉茂,蒙上黑布的豌豆苗纖細發(fā)白;還可以帶領學生看看校園里的樹木和花園,向陽處的長得很壯實,背陰處的則相反。通過這些,讓學生了解到植物的生長不能離開太陽。同時,教師引導學生展開小組討論,回答這個問題:我們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運用了太陽?各個小組展開激烈討論,解答出這個問題。最后教師總結(jié)出生活中運用太陽的例子:太陽晾曬衣服、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發(fā)電、太陽能取暖、太陽能路燈等。
(三)開展科學的生活實踐活動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要讓學生真正了解和理解科學知識,以及在生活中運用科學知識,最重要的還是要開展科學的生活實踐活動。例如在“還我清新空氣”的教學中,針對近年來霧霾和空氣污染問題等,教師要讓學生了解到霧霾的主要成分,以及空氣污染對我們身體的巨大危害,讓學生形成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在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在平時生活中要節(jié)約用紙,不亂丟塑料袋和廢舊電池,給家長說要少開小轎車,多乘公交車等。教師要讓學生了解到我們使用的紙張是用砍伐的大樹制作出來的,而大樹具有凈化空氣的作用。通過開展“節(jié)約用紙”的活動,看看誰能最大程度的節(jié)約用紙,通過一個月的觀察,每名學生展示出自己的作業(yè)本,教師要給與紙張利用率最高的一些同學獎勵。通過“節(jié)約用紙”的活動,啟發(fā)學生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
三、總結(jié)
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教師可以通過充分挖掘切合教材內(nèi)容的生活素材,設置生活化的教學情境,開展科學的生活實踐活動等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學習科學課程,從而提高科學課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王潔.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實踐與探索[J].考試周刊,2016(16).
[2]金銀馬.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策略的運用[J].科學中國人,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