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菊英
【摘要】在課堂提問中經常遇到學生啟而不發(fā)、發(fā)而不準或答非所問的卡殼現象。如何因勢利導,想方設法,適時解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往往蘊含著教師的教學智慧。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深入文本,精心預設;因勢利導,啟發(fā)思維;中斷主線,接通思維;指導方法,啟迪思維;聯系生活,深化思維;耐心等待,啟發(fā)思考。筆者在課堂教學中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提問;教學智慧;思維;小學語文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提問是課堂教學的主要手段之一,即通過教師有目的地設疑,在教學目標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制造不協調,為學生提供研究問題的情境,但維納曾說:“一個有效的行為必須通過某種反饋來取得信息,從而了解目的是否達到?!焙玫恼n堂提問不在于問得多,問得住學生,而在于問答有機協調。但課堂提問時常遇到啟而不發(fā)、發(fā)而不準或答非所問的卡殼現象。施教者如何因勢利導,想方設法,適時解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呢?
一、深入文本,精心預設
教師自己對文本的解讀一定要到位,不能完全照搬教參,完全依賴名家的理解,照本宣科。而是要在前人對文本解讀的基礎上,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情去讀,不斷過濾、提煉自己的觀點,形成獨特的見解。王崧舟老師說過這樣一段話:“感人的文字光找出來是不夠的,你得用自己全部的感動去品味它們、咀嚼它們,不要放過其中的任何一句話、一個詞,甚至一個標點符號。”提醒我們應該如何解讀文本。
如《青海高原一株柳》中有一個詞“望而生畏”,教參上這樣解釋:原指看了使人害怕,表示恐懼,本文指青海高原一株柳使人看了無比的敬畏。我覺得這樣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層次,其實文中的字里行間都能讓讀者迸發(fā)出“望而生畏”這樣的情感。悲壯蒼涼的高原環(huán)境、外形中透露出的頂天立地和不屈服、一次次摧毀又一回回的起死回生……這都是“望而生畏”的內涵和體現。抱著對一株柳這樣的理解和感動之心,我們才能靈活處理千變萬化的課堂生成,做到“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
二、因勢利導,啟發(fā)思維
課堂教學中每提出一個問題,來自學生的信息反饋怎么樣,教師要做出正確反應:答在點子上,要給予肯定,讓學生明白自我表現的成績;答岔了要因勢利導,使他們的思維步入正軌。
在教學《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第一自然段時,我提了一個問題:“為什么在祖國人民遭受欺凌和壓迫時,肖邦卻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呢?”學生回答:“因為這樣的環(huán)境他無法作曲?!薄耙驗樗约旱牟湃A不能在自己的祖國展示?!蔽疑约油nD,點撥道:“請你們聯系上下文思考,肖邦去巴黎干什么?”默讀思考中,學生心目中的肖邦形象更加豐滿偉大,原來他離開祖國是迫不得已,他要用另一種方式——音樂作為武器,激起千千萬萬人的斗志,向侵略者宣戰(zhàn)。學生的思維及時得到了糾正。
三、中斷主線,接通思維
暫時中斷提問的主線,插入與之有關的其他問題,為中斷的問題作鋪墊,這也是解決提問卡殼的有效方法。
《錢學森》一文的寫作特色主要是開篇的倒敘,要讓學生感悟這樣寫的好處,從而升華人物形象。在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后,我這樣設疑:“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寫錢學森踏上巨輪歸國,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它應該安排在文章的最后部分敘述,為什么要把這部分內容放在篇首呢,是不是寫反了?”學生不能完全領悟倒敘的表達效果,我就隨機補充問題,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1)這一自然段的字里行間都透著作者的什么心情?(歸國心切)(2)下文中寫到錢學森克服了種種阻撓,這又從側面預示了這段歸程的什么?(歸國不易)通過這兩個問題的感悟,學生才會明白,錢學森這種歸國心切所表達出來的強烈的愛國之情,只有讀了下文才能深深地領悟,這就是倒敘的好處。
四、指導方法,啟迪思維
解決提問卡殼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學生讀課文中的語言,從而找到答案,讓學生學會邊讀邊思,提高他們感悟語言的能力。
在教《詹天佑》一文中開鑿隧道部分時,我先讓學生讀書,再看老師畫出的兩幅圖,指出哪幅是居庸關,哪幅是八達嶺,并把兩種開鑿隧道的方法在圖上表示出來。提問:“詹天佑為什么要采取兩種不同的方法呢?”學生回答:“為了節(jié)省時間,縮短工期?!崩^續(xù)問:“如果居庸關的隧道也像八達嶺那么長,采取中部鑿井好不好?為什么?”部分學生回答不能采用中部鑿井,但為什么不能,說不出理由。此時,教師不應為了節(jié)省時間而將答案告訴學生,而是指導學生再讀課文,找到寫居庸關的句子,認真研讀。感悟到居庸關山勢高,巖層厚,打直井困難大,不一定節(jié)省時間;另外文中說居庸關:“山頂的泉水往下滲,隧道里滿是泥漿,工地上沒有抽水機?!比绻谶@兒打直井就成“水井”了,開鑿的工作就無法進行。通過多讀,學生深入地理解了課文的內容,思維能力也得到啟迪。
五、聯系生活,深化思維
富有啟發(fā)性的提問,能使學生思維活躍起來,讓學生不知不覺地置身于自我思索、不斷發(fā)現情境之中,盡情地享受到“跳一跳”把果子摘下的喜悅,也使學生思維不再囿于理解語言表層含義,而擴展為知識遷移、生活的聯想和語感培養(yǎng)。
在教《天火之謎》第四自然段的“放風箏的線是用麻繩做的,繩子下端結上一段絲帶,在麻繩和絲帶的接頭處系著一把銅鑰匙,富蘭克林站在房子里面攥住絲帶”一句時,提出了一個學生意想不到的問題:“為什么繩子的上端要用麻繩,而下端要用絲帶?”學生聯系下文,知道了麻繩的纖維淋濕后就成了電流通過的導體,富蘭克林就可以捉住天電了??蔀槭裁聪露艘媒z帶呢?學生找遍課文仍找不到答案。我便引導學生聯系社會生活,大膽聯想推測。有的說:“絲帶可能是用來系銅鑰匙的?!庇械恼f:“絲帶顏色鮮艷,能引起觀眾的關注度?!弊罱K有學生推測說:“絲帶可能不導電吧,要不富蘭克林會被觸電?!蓖ㄟ^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的知識遷移,使暫時“卡殼”的問題得到了深入地理解,學生智慧的火花迸發(fā)。
六、耐心等待,啟發(fā)思考
學生的閱讀理解需要一個全方位的思考過程,內化需要時間,內化需要等待。時間不足,空間不夠,學生只會疲于追趕老師的思維。所以,在一個問題提出后,老師要綜合觀察課堂中學生的思維狀態(tài),不能一味著急地去引導,有時也要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讓他們自己把思路調整,做出判斷。
《特殊的葬禮》這樣描述:“它在群山之中無奈地低下了頭,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等待著最后的消亡?!睘榱思て饘W生保護環(huán)境的強烈意識,我安排了如下教學環(huán)節(jié):出示塞特凱達斯瀑布枯竭的情景圖,再配上一段聲情并茂的音樂,然后組織學生交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學生們紛紛舉手?!拔曳路鹂吹狡俨伎萁?,再沒有雄偉壯觀的氣勢了?!薄拔曳路鹂吹狡俨己軣o奈,在做最后的掙扎?!薄拔曳路鹂吹饺藗兠鎸ζ俨嫉南鲈谧载??!彪S著一只只小手的放下,我心里在嘀咕,如此悲傷的畫面,如此催人淚下的音樂,怎么孩子們走進不了這位“老人”痛苦的內心世界?此時的課堂沉默著,突然一個孩子高高地舉起手,“我仿佛看到瀑布在哭泣,他賜予了人類如此美好的禮物,卻得到了慘痛的結果,他多傷心呀。”多么精彩的回答!是什么讓孩子們靈光閃現呢?對,是課堂沉默時的十幾秒鐘的等待!那看上去覺得尷尬、感覺孩子們不知所措之時,其實是孩子們在靜心思考,揣摩語言文字,才出現了充滿智慧的交流。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施教者只要認真鉆研教材,根據學生知識水平實際,用饒有興趣、啟迪思維的問題激趣,定能使課堂活起來,思維動起來。對課堂提問中“卡殼”現象,適時解殼,同樣能收到深化知識、觸發(fā)靈感、感悟理性之功效。
參考文獻
[1]何治清.談語文教學中“提問”的科學性與藝術性[J].當代教育論壇,2003(7).
[2]杭斌.等待:演繹精彩的課堂[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