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元平
【摘要】在落實素質教育的過程之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備受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只有真正地落實該教學環(huán)節(jié)才能夠保證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許多學校開始站在宏觀發(fā)展的角度,以初中生個人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為切入點,將初中生的人格發(fā)展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積極地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不斷地實現道德與法制教學質量和水平的穩(wěn)定提升。在這樣的現實條件之下,情感教育在初中教育實踐的過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許多老師也積極地將該教育模式與現有的道德與法制教學相聯系,更好地促進教育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和利用。對此,文章站在宏觀的角度,對現代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進行相應的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情感教育;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滲透
一、引言
情感教育符合素質教育的實質要求,能夠更好地實現學生的穩(wěn)定發(fā)展。通過對情感教育相關策略的深入分析和研究不難發(fā)現,這種教育模式以學生的主體參與為依據,正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價值,通過對德育與法制課程的深入分析和研究來明確其中的教學重點和難點。與其他的課程相比,道德與法制課程所涉及的內容和形式相對比較復雜,同時在目標上與傳統教學存在許多不同,傳統的初中教學過于關注學生成績的提升,忽略了學生在社會生活實踐過程之中的綜合發(fā)展。為了能夠有效地促進素質教育的大力落實,真正發(fā)揮新課程改革的作用和價值,許多學校開始以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為重點和核心,不斷地促進學生品格的完善發(fā)展,真正采取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策略來明確學生的主體需求。其中情感教育必須要將教學實踐與學生的真情實感相結合,保證學生能夠在老師的引導之下產生更多的情感共鳴,主動地用現有的道德和法律來約束個人的言行舉止,實現個人的良性成長和發(fā)展。在落實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工作的過程之中,老師必須要深刻意識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明確各類教學活動開展的相關要求,對道德與法制教學之中的核心理念進行深入的解讀,以此來更好地實現情感教育與該學科教學的緊密結合和互動。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需要攻克的難關
結合相關的實踐調查不難發(fā)現,與其他國家相比,道德與法治課程在我國開設的時間相對比較短,初中生還難以真正地在老師的引導之下主動地接受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育和引導,大部分的教學還處于前期的初步發(fā)展階段和摸索階段,現有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所發(fā)揮的作用非常的有限,需要進行進一步的完善和優(yōu)化升級。盡管在落實素質教育的過程之中,道德與法制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重視和關注,但是要想真正突破傳統應試教育,促進該學科教學質量和水平的提升,老師和學校必須要以現有的宏觀分析與微觀研究相結合,主動攻克不同的現實問題。
1.應試教育理念根深蒂固
在長期的應試教育過程之中,我國的初中教育主要以學生綜合成績的提升為依據,忽略了學生的自主實踐和素養(yǎng)的有效培養(yǎng),大部分的初中教育在應試教育的過程之中實際的教學質量不容樂觀,同時大部分的教育資源被浪費。老師在現有的教育考核機制的引導之下去了解不同重點學科的相關要求,不斷地將全部的精力和時間放在重點學科的學習上,家長也非常關注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傳統教育在我國教育領域之中持續(xù)了較長的時間,對我國的教育體制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不過在推動改革開放的過程之中國民的生活素質有了極大的提升,同時教育理念產生了較大的改觀,素質教育在這樣的現實條件之下應運而生。
但是結合相關的調查不難發(fā)現,盡管我國十分關注素質教育的大力落實,不斷地突破傳統應試教育的桎梏,但是大部分的學校老師和學生仍然以學習成績?yōu)橹?,其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在實踐運作的過程中所發(fā)揮的作用非常的有限,無法真正地實現學生文化水平的提升,同時學校也沒有采取有效的考核方式來對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學習情況進行分析和研究,這一問題不僅嚴重影響了學生個人的個性化成長和發(fā)展,還導致應試教育理念根深蒂固,無法實現有效的突破。
2.缺乏情感教育
我國素質教育明確強調學生才是學習過程中的主體,老師必須要注重對學生的引導,正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將情感教育與現有的教學實踐相結合,主動為學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保證學生能夠在個人主觀能動性的引導之下進行主動的實踐和分析,更好地突破傳統應試教育的桎梏,真正地實現個人的個性化成長和發(fā)展。通過對道德與法制課程的教學目標分析可以看出,這一學科與其他學科在教學方法和教學體制上存在較大的差距,如果直接以傳統的理論灌輸式教學進行實踐,那么就會導致現有的教學模式不符合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相關要求。其次,在落實該課程教學實踐的過程之中,老師還沒有真正意識到教學方法上的差異,而是采取傳統的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引導,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忽略了情感教學方法的有效融入,最終導致初中生難以更好地理解老師所傳授的內容,同時無法在內心上認可老師所傳授的知識。最后,即使有一部分的學生能夠結合個人在生活實踐過程中的實際情況,站在法律和道德的角度進行分析,但是也難以真正認識到個人在行為和認知上所存在的不足,仍然存在較為明顯的一意孤行的現象,因此,情感教育的缺乏嚴重限制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大力落實,難以真正培養(yǎng)出符合社會發(fā)展需求的綜合應用型人才。
三、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滲透情感教育的對策
在初中道德與法制課堂教學的過程之中,情感教育的滲透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另外該教學模式與老師所采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存在較為緊密的聯系,老師必須要立足于學生長遠發(fā)展的實質需求。目前可以通過對道德與法律課程教學所存在的各類不足的深入分析和研究來讓真正的教學情感教育作用得到有效發(fā)揮。
1.創(chuàng)設有情感的學習環(huán)境
學習環(huán)境對學生所產生的影響有所區(qū)別,一個有情感的學習環(huán)境能夠在第一時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動力和支撐,更好地促進道德與法制課堂教學實踐。為了能夠更好地促進教學質量和水平的穩(wěn)定提升,老師必須要積極創(chuàng)設富有一定情感的學習環(huán)境,鼓勵學生進行實踐和參與。傳統的初中課堂只關注知識的簡單灌輸,大部分的學習環(huán)境非常的呆板、枯燥且乏味,在這樣的學習環(huán)境中,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嚴重降低,最終導致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受到了一定的影響,無法將自身的情感融入老師的教學實踐之中,難以真正在個人主觀能動性的引導之下對老師所傳授的知識進行深刻的感悟和理解。為了有效突破這一不足,改變傳統課堂的教學氛圍,積極營造良好的情感學習氛圍,老師需要注重多種教學方法的優(yōu)化升級和有機組合,明確道德與法制課堂教學的實質要求,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機會,保證學生能夠在直觀且生動的感知過程之中意識到道德與法制教學的重要性,在主動參與和實踐的過程之中充分調動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了解該課程內容與生活實踐之間的緊密聯系。在現實教育背景之下,老師可以積極利用不同的多媒體教學工具,加強學生對具體教學內容的情感體驗,更好地彌補學生在想象力和邏輯思維判斷力上的不足,保證學生能夠在老師的引導之下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的具體內容有一個更加深入且宏觀的認知。
2.借助生活案例開展情感教學
案例教學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得到了許多老師的好評,同時作為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模式,案例教學能夠實現理論教學與生活實踐之間的緊密互動,更好地將情感教學與現有的初中道德法制教學相結合。要采取有效的教學載體和教學模式實現與對學生的有效引導,在自主實踐的過程之中讓學生理解現實生活與道德與法制教學之間的緊密聯系。老師可以將不同的生活案例融入現有的主題教學之中,為其他教學的有效開展提供良好的載體。另外與生活實踐聯系較為緊密的生活案例是學生在主動參與過程之中的重要依據和指導,老師可以結合目前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水準,將現實案例與教學內容相結合,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認知,彌補學生在個人生活實踐經驗上所存在的不足,真正意識到道德與法制學習對個人成長和發(fā)展的重要性。
四、結語
初中道德與法治符合素質教育的實質要求,能夠保證學生實現全方位的成長和發(fā)展。老師要將情感教育與該學科教學的不同環(huán)節(jié)相結合,真正實現健康教育與道德法制教學的有效滲透,充分發(fā)揮情感教育的引導作用,保證學生能夠實現個人的個性化成長,為社會培養(yǎng)出綜合的應用型人才,為我國綜合實力的穩(wěn)步提升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
【參考文獻】
[1]許誠全.淺析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J]. 時代教育, 2017(8):157.
[2]牟宗蘭.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 文理導航(上旬), 2018(1):85.
[3]毛爭艷.趣味課堂,以情激情——淺談小學道德與法治中的情感教育[J]. 情感讀本,2017(18):30.
[4]姚明芝.淺析情感教育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落實[J]. 讀與寫, 2017,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