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口算除法》教學為例,論述提高小學生運算能力的策略,認為教師可從厘清算理、知識遷移、算法多樣、激趣鞏固等幾個方面入手,激發(fā)學生的數學敏感度與數學興趣,從而有效提高小學生的運算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 運算能力 算理 口算訓練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1A-0126-02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運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夠根據法則和運算律正確運算的能力。培養(yǎng)運算能力有助于學生理解運算的算理,尋求合理簡潔的運算途徑解決問題?!笨谒隳芰Γ枪P算、估算和簡便計算的基礎,是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階段,教師必須根據小學生年齡發(fā)展的特點,加強口算教學和口算訓練,使學生具備相應的口算能力,為培養(yǎng)學生的筆算能力夯實基礎。下面,筆者結合人教版數學教材四年級上冊《口算除法》的教學,從厘清算理、知識遷移、算法多樣、激趣鞏固等幾個方面,具體談談如何有效開展口算教學,提高小學生的運算能力。
一、數形結合,厘清算理
數形結合思想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主要是通過簡單的圖形、符號和文字所作的示意圖等,促進學生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協(xié)調發(fā)展。人教版教材從一年級開始就借助小棒、實物圖、線段圖等直觀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算式的意義、算理、法則等。
例如,在教學《口算除法》時,學生已經在一年級時學會用小棒擺100以內數的加、減法,對小棒圖并不陌生。通過分彩旗情境引出算式后,教師可先讓學生動手擺一擺小棒,充分經歷分的過程。學生有了初步體驗后,再用課件呈現小棒圖,用虛線或圈把每份分開,使學生直觀理解算理:80根小棒,每20根為一份,可以分成4份,即80里面含有4個20,也就是80÷20=4。
如果說計算結果的準確性是計算教學追求的重要目標的話,那么“明白算理”就是計算教學的“靈魂”。借助圖形把算理用直觀的形式顯現出來,能收到“一圖抵百語”的效果。
二、知識遷移,鞏固提升
知識遷移能力是將所學知識應用到新的情境、解決新問題時所體現出來的一種素質和能力。數學學習中的“舉一反三”,實際上就是知識遷移的一種顯性表象。
《口算除法》這節(jié)課中,在學生已經明白計算80÷20可用求8里有幾個2的算法后,接著教學150÷50時,課本不再提供小棒圖,脫離直觀支持,目的就是讓學生將80÷20的學習經驗遷移到150÷50的口算當中,即15個十除以5個十商是3,學生腦海里呈現的計算過程是15÷5=3 150÷50=3。對于同一類題,當學生充分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后,就可以“一通百通”迅速解答。看似簡單的口算教學背后蘊含的數學思想是多方面的,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強弱,也正是其對新知識、新技能掌握程度的重要體現??谒?50÷50,全體學生能快速地說出15個十除以5個十,充分說明了學生已經開始具備遷移思維,思考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口算方法得到了鞏固。
三、算法多樣,開拓思維
對同一道計算題,學生由于生活背景、學習基礎、思維方式、思考角度等方面的不同,常會使用不同的計算方法,這也正是學生存在客觀差異、具有不同個性的體現。新課程提倡算法多樣化,但并不意味著方法越多、越全面就越好,而是通過反饋交流、評價溝通、求同存異,讓學生體驗、學習不同方法的思維過程,在開拓思維的同時,根據自己的理解和需要,優(yōu)中選優(yōu),掌握最優(yōu)的計算思維過程。
例如,在《口算除法》一課中,在解決96÷6時,學生的想法多種多樣。有分解被除數再除的:①96=60+36,60÷6=10,36÷6=6,10+6=16,96÷6=16。②66+30=96,66÷6=11,30÷6=5,11+5=16,96÷6=16。有用連除的方法計算的:96÷3÷2=16。有想乘算除的:16×6=96,96÷6=16。對于學生五花八門的想法,教師不能對某種算法下武斷的結論,而應在鼓勵學生發(fā)散思維解決問題的同時,恰當地引導學生選擇最優(yōu)的算法,使計算更快捷。
四、激趣鞏固,強化能力
在學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基礎上,教師要合理采用行之有效的“視、聽、練”等趣味方法指導學生加強口算練習,強化學生口算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計算技能,具體操作如下:
(一)合理安排視算訓練
教師可采取短時出示法進行視算訓練:在課件上逐題出示口算題,每次只出一道題,讓學生邊看邊算。這樣的視算訓練需要教師注意掌控題目出示時間的長短。如進行《口算除法》的視算訓練時,教師可事先準備好一組題:60÷20=、90÷30=、70÷10=、100÷20=、450÷90=、630÷70=、300÷60=、400÷80=。為了讓能力較弱、無法短時間內記住題目的學生也能積極參與解題,教師在最開始出示題目時可以把時間放得稍長一些,每道題目之間間隔8~10秒,讓這部分學生在心理上逐步適應。正所謂“熟能生巧”,隨著訓練次數的增加,教師在不告知學生的情況下,將題目出示的時間放得越來越短(3~5秒),最后讓學生都能“瞬間”把題目記住。這樣的視算訓練,在鞏固學生口算能力的同時,使學生的記憶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適當進行聽算訓練
常用的聽算形式:教師讀題,學生直接算出得數。這是一種常規(guī)且有效的訓練方法。如在學生掌握“口算除法”的算理和算法后,教師可堅持每天聽算8道口算題。聽算結束后,教師用課件出示聽算的題目和答案,以便學生及時批改和訂正,了解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利于課后“查缺補漏”地開展自我練習。
(三)趣味訓練常抓不懈
課堂上,教師可以開展一些有趣的“對口令”“摘蘋果”等活動和進行“視、聽算”練習;課后,還要根據所教的內容和學生的學情,精心設計一些跳出書本的“有趣、有效、有量”的練習,讓學生在“玩中學”,在有趣的練習中強化所學的數學知識。
例如,教師可以這樣設計《口算除法》課后自我練習:
1.定量、定時練習:規(guī)定學生每天晚上練10道口算題,時間2分鐘以內,自己計時,完成后由家長當面批改,及時訂正。
2.小組競賽:每周的周一,教師給每位學生發(fā)一張口算專題練習卡,鼓勵學生利用課間休息的2~3分鐘時間進行4人小組競賽,比拼正確率和速度。又對又快者在練習卡上打A+,每周積夠5個A+者教師獎勵1枚笑臉獎章,每月積夠3枚笑臉獎章者可以當月領取一份精美小禮品。以賽促練,提高口算能力。
3.“擺擂臺爭當口算大王”活動:最初的擂主由學生毛遂自薦產生,其他學生利用課間時間向擂主出題挑戰(zhàn),擂主必須在規(guī)定的1分鐘內答對10道口算題,每天接受3次挑戰(zhàn)。一周內接受同學們的挑戰(zhàn)成功者可獲得周級“口算大王”榮譽獎章,獲得月級“口算大王”榮譽獎章者獎勵一份精美大禮。擺擂臺,既激發(fā)了學生勤奮練習口算的積極性,又激發(fā)了學生出題做小考官的潛在能力,一舉兩得。
正所謂“不積硅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口算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要想提高小學生口算能力,教師要行之有法,正向激勵,激發(fā)小學生數學敏感度與數學興趣,使其“愛口算、愛數學”。
【參考文獻】
[1]葛娟.融理入法,培養(yǎng)運算能力——以“小數加、減法”教學為例[J].小學數學教育,2018(7)
[2]李秋芳.計算不再枯燥 素養(yǎng)逐漸提升[J].小學數學教育,2018(7)
作者簡介:賴海蕓(1977— ),女,漢族,廣西南寧人,大學本科學歷,小學高級教師,南寧市鳳翔路小學教務處主任,從教19年,曾獲得南寧市骨干教師、南寧市優(yōu)秀班主任、南寧市青秀區(qū)“優(yōu)秀教師”等榮譽稱號,獲全國“讀講精練”教學法研究會第18屆年會比賽特等獎,多次獲南寧市青秀區(qū)教學比賽一等獎、二等獎。
(責編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