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簡要闡述了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的注意事項,指出教師應當巧妙地設置懸念,把困難的問題變得簡單,并注重寓練于樂,鞏固學生所學到的科學知識。然后結合實際教學案例,探討了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的具體策略,希望能以此為廣大教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生活化;小學科學;教學策略;情境創(chuàng)設;課外活動
俗話說,“生活即教育”。教師以生活化的方式開展小學科學教學,有助于建立起“知識、生活、教育”于一體的高效課堂。作為小學科學教師,應當把生活中的科學當作邏輯支撐點,加強科學與現(xiàn)實生活間的聯(lián)系。所以,針對小學科學教學生活化的策略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現(xiàn)實意義。
一、 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的注意事項
要讓生活化點綴小學科學教學,教師應當著重關注如下幾點。第一,要巧妙地設置懸念,引發(fā)學生自主思考。教師可以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對一些常識、經驗或科學現(xiàn)象進行舉例說明。另外也可為學生講述有趣的小故事,給學生展示多媒體課件,模擬現(xiàn)實生活情境等。要多利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使學生在生活化情境中感受科學并主動探究科學。比如讓學生分小組玩電磁鐵吸回形針這一游戲,并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每個小組所吸回形針數(shù)量不同,磁力的大小也有所不同。第二,教師要盡量把困難的問題變得簡單,讓學生能在短時間內掌握更多知識。在實踐操作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生活背景,把學生感興趣的事件導入課堂中,運用生活當中的科學元素給學生舉出實例,讓其能夠真正感受到科學“無處不在”。比如讓學生認識土壤,觀察并分離出土壤中的成分,用手捏的方式進行鑒別,再聯(lián)系生活講述應如何保護土壤。第三,教師要注重寓練于樂,鞏固學生所學到的科學知識。小學科學教學旨在更好地服務于生活,所以教師應把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作為教學重心,給學生設計一些生活化的練習題,讓學生能在課后多加練習,做到鞏固知識,學以致用。
二、 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的具體策略
(一) 為學生設計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新課程標準逐漸普及后,小學科學也開始運用新的教材。目前的新教材內容編制更加科學合理,同時也更為貼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因此,教師在采用新教材進行科學教學時,就需要把實際的生活內容加入其中,把生活化理念與課堂教學融為一體,構建出與現(xiàn)實生活息息相關的科學課堂。而從另一個角度看,雖然現(xiàn)在的教材已十分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但由于小學生的活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使得學生在平時的生活當中沒有積累足夠的生活經驗。因而,教師在教學時應當有針對性地把教材內容同實際生活連接起來,讓二者妥善搭配,以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例如,教師在講到《保護我們的消化器官》時,可以先給學生們唱一首《人有兩個寶》的兒歌,以此作為課堂導入,讓學生大致了解人體的外部器官。之后,教師再利用自己制作的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人體內部消化器官的位置及名稱,這樣學生就會在心里有一個明確的印象。接下來,教師再以趣味性的方式,給學生講述食物在人體消化器官中的“旅程”,使學生對器官消化食物的過程產生興趣。此時教師就可以拿出事先給學生準備好的小點心,讓學生吃下之后感受食物消化的奧秘,并依照食物的消化流程圖,想象食物在自己體內的變化情況。如此一來,原本枯燥的科學課堂就會變得生動活躍,學生也能以生活化的形式掌握相關科學知識。
(二) 給學生創(chuàng)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小學科學教學有一個主要特征,即聯(lián)系學生周圍的普通事物,設計有趣的科學學習活動,如此才能培養(yǎng)學生對待自然的正確態(tài)度,讓學生通過探究來獲得與自然有關的知識和技能。開展小學科學教學時,教師可以為學生營造富有趣味性的情境,使學生能夠在剛開始學習科學知識時就處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進而引導學生主動進行科學探究與實踐。只有做到這些,才能為小學科學教學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與開端。
比如,教學《加速溶解》時,教師可以先用提問的形式來構建趣味性情境:“同學們,現(xiàn)在老師口渴了,很想喝一杯糖水來解渴。請問大家有沒有什么好的辦法能快速泡出一杯糖水呢?”大多數(shù)小學生都對糖水十分熟悉,聽到教師的話以后,就會馬上聯(lián)想到自己平時喝糖水的情形。這時有位學生舉手回答說:“可以拿雙筷子在糖水中反復攪拌,這樣水里的糖就能很快融化?!边€有一位學生回答說:“老師,如果是用熱水來泡的話,糖就會溶解得更快?!蓖ㄟ^交流與討論,不少學生都講出了自己所知的方法。待學生們說完以后,教師再作出引導,讓學生開始學習《加速溶解》的相關知識。因為有了教師所構建的生活化情境作為引子,學生學習起來就會感到更加容易,仿佛科學隨時都在自己身邊,和日常生活十分貼近。這樣就可以很好地激發(fā)出學生的興趣,使之積極主動地融入到科學學習中。
(三) 組織學生開展生活化的課外活動
小學科學教學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導學生探索真理,并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及探究精神。而學生要了解更多科學現(xiàn)象,并掌握更多科學知識,就不能僅僅是被束縛在課堂中,而是應當走出教室,走到課外,尋求更加廣袤的科學知識探索空間。因此,教師在開展小學科學教學時,可以對課內的知識內容進行拓展,將其延伸至學校、家庭、小區(qū)甚至整個社會當中,并把各類知識融會貫通,如此方能充分滿足小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
比如,教師教學《讓燈泡亮起來》一課時,就可以先給學生講授簡單的電路連接方法,當學生基本能夠掌握后,教師再鼓勵學生利用課后時間展開進一步探究,看看生活中還有哪些可以連接電燈的方法。此外,還可以讓家長陪同學生,嘗試著自己做出一個簡易的開關控制電路,在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培養(yǎng)其科學素養(yǎng)。有了此前教師的講解作為基礎,再加上家長在生活中的指導,學生就能高效完成課外探索任務,在生活化的氛圍中學到實用的科學知識。
三、 結束語
綜上可知,教師以生活化的方式展開小學科學教學,需要注意相關技巧與事項,為學生設計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創(chuàng)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并組織學生開展生活化的課外活動,讓科學知識真正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提高學生科學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陶濤.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小學科學實踐活動課程探索[J].教育科學論壇,2018(32):34-36.
[2]張玉學,邱曉靜.小學科學課堂趣味實驗教學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30):62,65.
[3]王晨光.基于科學素養(yǎng)的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策略改進[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18,34(10):61-65.
作者簡介:
龍明,貴州省遵義市,遵義市播州區(qū)三合鎮(zhèn)三合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