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榮霞
【摘要】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盡量多地設置他們喜聞樂見的學習形式,重實踐,重參與,重激趣,學用結合,讓他們盡快實現從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的轉化,形成受用終身的數學探究能力。
【關鍵詞】學用結合 游戲載體 情境創(chuàng)設 實踐體驗
眾所周知,數學是一門邏輯性比較強的學科。但是邏輯思維的形成絕對脫離不了形象思維,而且大多來源于形象思維。所以,筆者倡導游戲與實踐相結合的體驗式數學教法,就是讓數學以更形象生動的姿態(tài)出現在學生面前。
一、開展以游戲為載體的教學活動,讓學生“玩”數學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尤其是一年級的學生,他們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就決定了游戲是他們主動探究新知的最佳形式和途徑。我們的老師們也會在課堂上準備教具和學具,讓學生動手操作,可這不等同于游戲,它們之間最大的區(qū)別在于——趣味性。把一個簡單的操作設計得妙趣橫生,學生會主動參與,積極探索,而且可能會迸發(fā)出意想不到的靈感。在進行10以內加法的教學中,我設計了一個游戲:找朋友。玩法很簡單,每個孩子手里拿一個小于10的數字卡片,在班級里自由行走,我隨機說出一個數字,卡片上數字相加正好等于這個數的即兩個孩子就找到了彼此的好朋友。這個游戲讓平時不愛學數學的孩子都異常興奮,他們攥著卡片焦急的尋找,找到“好朋友”以后興奮的抱在一起。更讓人驚喜的是,有三個孩子手拉手走過來問:我們三個數放在一起得數是您說的數,我們三個可以成為好朋友嗎?這是教學進度還沒有涉及到的連加,而且是既定得數的連加。我當時就給予了肯定,這之后,馬上就出現了四個一組的好朋友,這些都是意外收獲。
二、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體驗數學
情境創(chuàng)設一般被廣泛的運用在語言類教學活動中,數學給人的印象就像是一位理智的“硬漢”,不擅長“煽情”,也不屑于“煽情”??墒牵瑢τ诘湍昙壍膶W生來說,情境創(chuàng)設卻是能讓他們快速進入探究狀態(tài)的良策。我在兩個班級做過這樣的實驗,相同的20道20以內的計算題,一個班級直接印到小卷上,另一個班印在了一個有情境的操作單(一條彎曲的小路上面分布著計算題)上,情境很簡單——送馬麗回家。要求從馬麗迷路的地點出發(fā),又快又準的算出沿途的算式,就能把馬麗安全的送到家里,出現錯題或者延誤時間馬麗都將再次迷路。實驗結果大相徑庭,第一個班級學生平均用了10分鐘,準確率在85%左右;第二個班級平均速度3分鐘,準確率達到了98%。
為什么會出現這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就是主動與被動的差別。拿到小卷的學生,他們完成計算任務的時間并不都是計算的時間,一大部分時間被他們消磨掉了,而且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在這個過程中毫無樂趣可言。拿到操作單的班級,一個簡單的情境,讓學生們英雄主義情懷迸發(fā),全力以赴的對“馬麗”進行大營救,深怕自己的“一不小心”讓“馬麗”再次走丟,所以在盡可能快的情況下還要保證絕對的準確。偶爾幾個算錯的學生,當他們知道結果后自責不已。這種情緒我們成年人常常難以理解,會詫異學生們怎么會把這么幼稚的把戲當真??蛇@就是低年級學生的特點,他們容易走進情境,相信情境,產生同感,這也是他們的可愛之處。
三、創(chuàng)造實踐機會,讓學生在生活中“用”數學
為什么要學習數學?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孩子,我會告訴他們: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低年級的數學所涵蓋的計算、比較、分類、規(guī)律、方向、方位、形狀,等等,都是我們現實生活中最常遇到的常識問題。課堂上,我問學生5和3比較,誰大誰???會有孩子不知道。如果我問:我有5個蘋果,你有3個蘋果,我們誰的蘋果多?誰的少?都知道。這就告訴我們數學不能脫離生活。要多給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現時生活中實際問題的機會。在學校教育中,我們的老師可以經常安排學生“報數”,這是對點數的練習,熟練以后可以以正數的形式,也可以以倒數的形式,單數的、雙數的、5個5個數,等等,還可以讓學生以序數的形式“報數”,增加數數的趣味性。取放教學具、擺放桌椅、收發(fā)作業(yè)本、出操排隊,等等,教師都可以設計要求,讓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在家庭生活中,家長們更有便捷的條件讓孩子充分體驗數學。比如,逛超市的時候,可以讓孩子比較同類商品哪個貴,哪個便宜;觀察超市里是怎樣分類擺放商品的;通過查看商品的生產日期來計算是否過了保質期,最后,可以讓孩子嘗試付款,看看付出多少錢,消費多少錢,找回多少錢,這些都是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
綜上,親近數學,喜歡數學,從而理解數學,掌握學習數學的規(guī)律和方法。需要強調的是,無論是游戲、情境還是實踐,首先,目的必須要明確,要有的放矢;其次,要考慮到合理性,否則會偏離主題,再次,要隨著學生的成長增加難度,調整容量,適應學生發(fā)展需要;最后,就是教育機智,教師要鉆研教材,鉆研學生,要根據實際情況為本班學生量身定制教育策略,開展具有本班、本校、本土特色的數學教育探索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