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元慧
【摘要】生本教育與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主導的教育模式形成鮮明對比,而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
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的改革目標相符合。
【關鍵詞】生本教育;因材施教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讀罷郭思樂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收獲頗多,再一次更新了我對生本教育的認知。生本教育這一教育思想和實踐方式,其核心思想是要倡導“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的教育”,這種“真正以學生為主人的,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即為生本教育。在生本教育理念普及的當下,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做些什么?怎么做,才能恰到好處地達到“生本高效”的目標呢?結合自己的教學經(jīng)歷,我對教育教學中教師的“引導”有了一定的認識。
一、不同學段教師的引導是有區(qū)別的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這句話是對教師職業(yè)的恰當表述。作為教師,我們有自己的工作范圍,不能代替學生學習成長,不能代替學生克服困難承受壓力。我們能做的只是很好的引導,充滿智慧的引領。通過對日常教育教學的反思,讓我對引導教學有了一些認識。
由低年級到高年級的教學轉換,我發(fā)現(xiàn)教師的引導對于不同的接受群體有著不同的方式方法。小學一二年級甚至三年級第一學年的學生,很樂于接受表揚,“小獎狀”“表揚信”“小紅花”等這些承載著老師鼓勵與肯定的小物件,就可以讓絕大部分學生充滿學習的激情,在不斷鼓勵下,學生會朝著老師引導的方向努力,這就是有效的引導。而這樣的方式會有有效期,個別的孩子有效期會很短,有的孩子會對老師的小物件不屑地說“我不稀罕”,在這種情況下只好選擇更好的引導方式。到了四年級以后,這樣的鼓勵式引導不再如低年級時有效。大部分學生對這些已經(jīng)不那么在意,“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也就勢在必行。通過幾年的習慣養(yǎng)成,有些孩子有了自己的行為習慣,與之相關的性格特點也會隨之顯現(xiàn),不那么簡單了,開始有思想了。隨著孩子心理的成長,老師的引導也要跟著成熟起來,不能再是簡單的獎懲,而必須要選擇對癥下藥,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在我的中高年級教學經(jīng)歷中,就見到過被扔在垃圾桶里的“表揚信”,有的孩子甚至會在老師的鼓勵與表揚中驕傲起來。這些都提醒我,孩子的內(nèi)心成長了,他們想聽到更新鮮的東西。
二、觸動心靈,動之以情
簡單的獎懲不再有效,摸索中我發(fā)現(xiàn)引導中高年級的學生還 是要講求方法的。針對四年級下學期班里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的情況,我反復思考如何引導,才能改變現(xiàn)狀。剛開始我一味地“火冒三丈”,嚴加批評,結果學生卻無動于衷,甚至有的孩子還做出一副不堪忍受煩躁的表情。幾次試驗之后,我決定換種方式。我開始用一些成功人士小時候刻苦學習取得成功的故事激勵大家,喚起孩子們心中的成功渴望,使得他們端正學習態(tài)度,結果部分孩子下定了決心。部分孩子當時聽得心潮澎湃,過后依舊如故。如此我又有了一些想法,我要觸動他們的“心靈”。我想到了我這么做的最終目的,無非是讓孩子們好好學習,讓他們對學習有更正確的認識,端正學習態(tài)度。我設置了一個問題讓孩子們思考:“考個好成績與考個壞成績有什么區(qū)別?”兩天的時間,學生的回答讓我比較滿意,大部分孩子能夠正確認識學習成績的重要性,也都有了針對性的學習行動。
我發(fā)現(xiàn)這種引導方式比較適用于中高年級的學生,也就根據(jù)不同情況設置不同的話題,以便達到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tài)度,提高學習積極性的目的。學生的學習熱情也是需要不斷激發(fā)的,適時設置討論話題,恰當?shù)匾龑W生的認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也是我在教學中總結的一點經(jīng)驗。
三、與生俱進,因材施教,生本高效
伴隨著學生的成長,教師的引導在語言形式、方式方法上都應該照顧到學生的心理成熟度,與生俱進。同樣的語言,低年級的孩子聽了以后會不知所以然,中年級的孩子可能似懂非懂,高年級的孩子就會有了自己的想法。針對不同階段的孩子,教師就不能不好好斟酌一番。比如“激將法”,小學一二年級,我對不太認真做作業(yè)的孩子說:“好啦,從今以后你可以不做作業(yè)啦,你的作業(yè)我不批了,你可以好好玩去了……”聽完我的話,他可能真的很高興地去玩了。到了三四年級,同樣的話一出口,聽到要求的孩子會立刻說:“老師,我錯了,我以后會好好完成作業(yè)的!”而到了再高點的年級,聽到的孩子可能就會面無表情,心有所思了。試問面對這變化著的教育接受者,我們這些引導者,又怎能不與生俱進呢?
當然,對于大部分學生我們的方法是可行的,而每一個班級里都會有那么幾個與眾不同的孩子,我們面對這樣的個體差異,就更應該做到以生為本,因材施教。抓住孩子的興趣點,接受孩子之間的差異,給孩子提供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不給孩子帶來心理壓力,欲速則不達,要循循善誘,耐心引導。
四、結語
總之,教育面向的是一個個充滿朝氣的鮮活的生命,唯有走入他們的內(nèi)心深處,才能更好地激發(fā)起他們學習的欲望。時刻堅持以生為本,生本高效,與時代接軌,與人類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相結合,注重教育效果,促進新一代的全面成長。這也是《教育走向生本》給我最大的觸動。
參考文獻
[1]劉群.郭思樂和他的“生本教育”[J].人民教育,2008(21).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