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暉+韓學功
摘 要:日記就是記錄你自己一天生活中比較有意義的事情或者比較重要的事情,日記是提高寫作水平的有效途徑,是記錄生活的良師益友,寫好日記義不容辭。怎樣寫好日記?除了學生自身的努力,同學的評價,家長的幫助,還離不開教師的正確引導及適時的鼓勵。課內課外的積累,生活處處是日記,只要做到思維靈活,思路清晰,克服懶惰,持之以恒,那么寫日記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關鍵詞:日記;溝通;積累;引導
孩子們成長的環(huán)境無外乎兩個地方:家庭、校園。家庭是孩子們溫馨的小窩,更是他們尋找心靈庇護的港灣;校園是孩子的第二個家,更是孩子們茁壯成長、放飛夢想的樂園。有意識地積極引導孩子們堅持寫日記,并且學習如何寫好日記,是擺在每一位語文教師面前的一件大事情。
一、學生寫日記的實際情況
1.學生無話可說,無事可寫。寫日記成為孩子每天學習生活的負擔,寫吧,簡直是老虎吃天,無從下嘴;不寫吧,沒有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
2.寫的內容單調,缺少兒童情趣和生活氣息。寫出的內容基本上是千篇一律,千人一腔,千人一面。
3.部分學生將日記寫成了典型的流水賬,事無巨細,把看到的、聽到的,一股腦兒羅列出來。
4.方言、口語過多,特別是方言、土語與書面語言沒有有機整合起來,或者說協(xié)調起來,造成詞不達意,以至晦澀難懂或庸俗低級。面對這些真實存在的問題,只要教師用心反思自身的做法,考慮孩子們生活的現(xiàn)狀,你就會發(fā)現(xiàn),存在這些問題是必然的,造成這樣的現(xiàn)象我們也是可以理解的。
二、學生寫日記存在瓶頸的原因
1.學生的生活范圍和經歷比較單一,基本上遵循著家庭—上學路上—學?!艑W路上—家庭這么一個運動軌跡運轉,家里除了做作業(yè)、吃飯、上廁所,基本沒有其他更有意義的生活內容和形式,孩子看到的少,聽到的更少,回到家中,優(yōu)秀的家長可能會和孩子交談,聊一些有趣的話題,講一些生活經歷。很可惜的是,大多數(shù)家長都是追問施壓,和孩子之間的溝通簡單粗暴。
2.學生對日記內容的理解比較狹隘,他們認為,日記就該記述當天發(fā)生的真人真事,寫其他的,比如書上讀到的,電視上看到的,報紙雜志上看到的,網上瀏覽到的,突發(fā)奇想的,觸景生情的,聯(lián)想到的,似乎這些都不能成為日記的內容。
3.缺少恒心,三分鐘的熱血澎湃之后,就沒有熱情。
三、幫助學生寫好日記的方法
1.將課內與課外有機地結合起來。一定要重視引導和鼓勵學生加強課內外閱讀,通過課外閱讀來拓寬孩子的視野,激發(fā)靈感,積累語言,在知識的積累中,不斷明白事理,掌握做人的道理。好的學生應該以學習為樂,注重實踐應用,做到學無常師,持之以恒。這樣,孩子們有了一定量的課外閱讀的支撐,他們寫日記就有了語言和視野的源頭活水。
2.開展形式多樣的自我展示。讓學生日記的點滴進步人人皆知,從而讓孩子有種成就感。教師可以利用每天的早讀或者語文課前的三五分鐘,讓兩位同學朗讀自己自認為寫得好的日記,然后任選幾位同學進行點評。在同學以及老師的評價中感受進步,在評價中發(fā)現(xiàn)不足,教師也可以將優(yōu)秀日記整理成冊,把好的日記抄在板報上供大家欣賞,資源共享。
3.及時引導。將課本與日記結合起來,將活動、節(jié)日、天氣、季節(jié)、學校變化等與日記聯(lián)系起來,將每天的新聞報道、軼聞趣事等與日記結合起來,將學生最愛看的電視節(jié)目,特別是動畫片、每天玩的游戲等與日記結合起來。日記的內容無奇不有,異彩紛呈,不拘一格,現(xiàn)實與想象、課內與課外、學習與玩耍等等,都可以成為孩子們寫作的素材。記得班里有一位學生寫了一篇日記,記錄了自己是怎么玩的,寫得活靈活現(xiàn),形象逼真,叫人贊不絕口。孩子不是圣賢,誰能沒有懶惰,作為教師要充分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及時恰當?shù)剡M行引導。在適當?shù)某椴橹?,讓孩子們逐漸養(yǎng)成寫日記的習慣,讓他們感受到,日記是自己形影不離的朋友,是無話不說的知己,還是提高寫作水平的有力工具。
4.教師要進行靈活巧妙的抽查、形式多樣的評價、適時恰當?shù)墓膭?。教師評價日記要多元化,要大張旗鼓地對學生進行正面引導和充分肯定,將正能量充滿課堂,更要讓符號、語言展示在一篇篇稚嫩的日記中。使用鼓勵性語言、笑臉五角星、小紅旗,還可以找一些鼓勵性的貼畫,同時教師要定期進行階段性的總結回顧,要讓一個個小作家脫穎而出,人人仰慕,樹立典型。
總的說來,寫日記不但能提高個人的寫作水平,還可以加強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只要掌握了方法,日積月累,堅持不懈,長期下去,學生就會受益無窮。當然,怎么能寫得更好,還要在寫日記的過程中不斷地探索。
參考文獻:
[1]宋筱央.觀察,讓學習更精彩[J].才智,2012(35).
[2]唐永琴.怎樣引導小學生寫好觀察日記[J].教學與管理,1999(7).
編輯 郭小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