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正數(shù)
摘要:"為了孩子的發(fā)展"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實際教學中,學困生還存在一定的比例,其形成原因主要有學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因素的影響。為了做到學困生教育工作有的放矢,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念,樹立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思想,用愛心去感化學困生,讓每一個學困生都能得到尊重和幫助,巧用賞識,開啟學困生成功之門,運用發(fā)展性評價,促進學困生發(fā)展,讓學困生在健康、自由、愉快的環(huán)境中接受教育,自覺學習。
關鍵詞:小學學困生;學校原因;家庭原因;轉化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5-0014-01
自從素質教育實施以來,"差生"等帶有貶義色彩的字眼已逐漸遠離人們的視線,"學困生"作為對智力發(fā)展正常、暫時學習上有困難學生的稱謂逐漸被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學困生"問題也越來越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關注。
在筆者從教的這十八以來,每一屆學生中都有一些學生的學習較為困難,而感受最深的就是2011年到幼旭小學擔任班主任的這些年以來。學困生的問題在成長過程中究竟是怎樣形成的?筆者在往后的一段時間查閱了相關的資料,對學困生成因有了如下的一些探究:
1.學困生形成的原因
1.1學校原因。
(1)對學生的態(tài)度。雖然實施素質教育的口號已經(jīng)喊了多年,但一部分教師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他們以單純傳授知識為主要目標,他們很少對學困生進行贊揚、鼓勵等正確性的評價,有時還將知識強加給學困生,有的甚至對回答錯誤的學困生進行挖苦諷刺。這些行為對學生的學習起了消極作用,有的學生不喜歡太嚴厲、太刻板以及不公正對待學生的老師,因為不喜歡老師,學生對學習也會產(chǎn)生消極情緒。
(2)教學方法。教師的教學方法直接或間接地產(chǎn)生了學困生。如一些學生由于基礎、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在開始學習某些知識時就有困難,但由于教師教學沒有面向全體或片面地把少數(shù)學生懂了的知識以為所有學生都懂了,從而掩蓋了這部分學生沒有學會知識的真相;有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用的是高起點、快速度、高坡度的方法進行教學,這種現(xiàn)象在課時緊張時尤為明顯,因為對他們來說低起點、小步子才有可能把相關的知識弄懂;有的教師只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沒關注學生學習的情感,而這等于放棄了學困生。
(3)教學評價。根據(jù)多元理論,一個人在某一方面的學習是有差異的,而有差異的學習者其學習結果卻要用同一標準去衡量,教師沒有給予全面的評價,只是片面的評價學生的學習成績,這使一些學生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甚至對學習失去信心,長期這樣,學生當然會沒有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使之成為學困生。
1.2家庭原因。
(1)學困生中有一部分是留守兒童,沒人教育。從家庭成員的構成來看,調查發(fā)現(xiàn),一部分學困生是處在留守兒童家庭,這就不得不引起對他們家庭日常生活時組成成員情況的關注。在對學困生的家庭情況調查研究中發(fā)現(xiàn),大部份的學困生是留守兒童,也有的學困生的雙親在外地,少數(shù)的學困生由于父母離異,這些孩子只能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看,老人們本身文化素質低,家里還一些農(nóng)活要做,孩子回到家中,只能得自己關心自己,他們信心不足,又沒有學習的自覺性.常出現(xiàn)作業(yè)不完成,在家不讀書,不看報,貪玩好耍,好吃懶做,哪能有好的發(fā)展。
(2)家長的榜樣作用不夠,帶給自己孩子不良發(fā)展。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影響顯然大于他人的影響,是孩子成長的榜樣。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有許多的學困生父母,都有成天打牌賭錢的習慣,價值觀不正確,或生活能力差,這樣難以相信如何向好的方向發(fā)展,家庭的影響成了負面的,怎能帶給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家長的文化素養(yǎng)低,不能給孩子以一定的家庭輔導。學困生,要么是學習障礙,要么學業(yè)不良,他們很難與同班同學一道正常完成學業(yè)任務,學校里的時間是很有限的,回到家中父母親又沒有能力或沒有精力給予輔導,只是到學期末或看到子女考試成績時才進行管教,但為時已晚。這樣兒童的問題自然就越積越多,慢慢地就失去了信心,沒有了動力,失去了學習興趣,甚至會越來越差,發(fā)展成思想行為均出現(xiàn)偏差,不能接受家長和教師的教育。
2.相應的轉化對策
2.1利用學困生的心理矛盾,運用心理學知識,幫助學困生真正轉化。由于種種原因,學困生普遍具有復雜矛盾的心理。教師要注意到這一點,并結合心理學知識,有針對性地化解他們的內(nèi)心矛盾,使他們真正從外表到內(nèi)心得以轉化。
一方面,學困生既自尊又自卑。學困生常有的一種心態(tài)是破罐子破摔,這是一種自尊心沒有得到尊重或受到挫傷,導致心理失衡,而向相反方向——自卑發(fā)展的一種心理反應。部分學困生拉幫結派、打架鬧事、稱王稱霸,實際上就是為了獲得一種不正常的尊重、防止受人欺侮的心理表現(xiàn)。因此,教師做轉化工作時,首先要保護他們的自尊心,不譏諷、不挖苦、不訓斥,不打罵、不體罰他們,以免把他們愈推愈遠。其次要為他們創(chuàng)造獲得成功的機會,讓他們的自尊心能通過正當方式獲得滿足。
另一方面,學困生既有上進心,又有惰性。班主任老師在轉化工作中常有這樣的經(jīng)歷:與學困生談話后,他們也能感受到老師的苦心,從而表示要痛改前非,可過不了幾天又開始犯毛病了。因此,有的老師缺乏耐心,急于求成,看到后進生出現(xiàn)"教育反彈"現(xiàn)象就對學困生喪失了信心。其實,這是一種正?,F(xiàn)象。學困生也渴望上進,做人人喜歡的好學生,可長期懶惰散漫的壞習慣早已根深蒂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對此,教師要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在學困生轉化中保持相當?shù)哪托?,常對他們加以鼓勵,幫助他們發(fā)展上進心,弱化惰性心理,最終使其上進心戰(zhàn)勝惰性,取得轉化工作的成功。
2.2積極與家長溝通,加強指導,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家庭是青少年成長的第一環(huán)境,家庭教育對子女身心影響巨大。在對學困生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學生家長在外工作的多,離異的多,做小生意的多,文化程度低的多。他們大多忙于工作、生意而無暇顧及子女的教育,而一旦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子女學業(yè)荒廢或行為差錯,往往不反思自身原因,卻一味打罵子女乃至對其喪失信心,放任自流。落后的家庭教育觀念,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這種家庭教育環(huán)境下的學生很容易產(chǎn)生逆反心理,甚至自暴自棄,逐步淪為學困生。學校要主動與家長取得聯(lián)系,采用多種方法對學生家長進行指導,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為防止學困生的產(chǎn)生和學困生的轉化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有教育存在,就有"優(yōu)秀生"和"學困生",他們只是相對而言的。因此,"學困生"及"學困生"的轉化是教師要永遠面對的問題。學困生轉化是一項復雜的工作,把握原因是前提,關心愛護是基礎,全程管理是保證。對于那些"學困生"教師要有耐心,要有責任感,要極力去轉化,而決不能放棄。只有這樣才能挽救他們,培養(yǎng)出更多的"優(yōu)秀生"。
參考文獻:
[1]趙民現(xiàn)《學困生的成因及轉化對策》
[2]李巧英《學困生的情況分析及應采取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