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重視史學教育,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zhì),是實施科教興國的基礎。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歷史課必須把教會學生學習當作首要任務,而學生的學習受其動機和策略的支配,因此,教學不僅要研究教師的“教”,更要重視學生的“學”,應把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逐步讓學生建構(gòu)起自己的學法。
關鍵詞:中學歷史;學法指導;學會學習
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明確提出:基礎教育的任務不應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掌握學習方法,學會學習并具有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就是要“施教之功,貴在引路,妙在開竅”,要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笆谥贼~,不如教之以漁”,實踐證明,用學法決定教法,教法滲透學法,才能使教學效率最大化。
我在教學實踐中主要從課前預習、課堂學習、課后復習等過程中進行多層次的學法指導的滲透,讓學法像無聲的細雨潤入學生的心田,為學生的終生可持續(xù)性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課前預習方法的指導
教師在指導學生預習時,主要的步驟和具體要求是:了解教材的大概內(nèi)容與前面已學的知識框架,列個簡單的學案;找出本課的難點和重點(作為聽課的重點);對重點問題和自己不理解的問題用筆畫出來或記入預習筆記。
二、課堂學習方法的指導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教師必須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合作交流、體驗實踐的寬廣平臺,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因而學法指導的成敗最關鍵取決于這一環(huán)節(jié)。
1.聽課的指導
(1)理清思路法
教給思維的正確方法是學法指導的基本內(nèi)容。教師在面對一個一個的歷史問題時,不能僅僅滿足于如何去歸納、概括,更要講“我是怎樣想的”“根據(jù)什么想的”“想到了什么”“還想到了什么”“遇到類似的問題應怎樣去想”等,把自己的思維過程與方法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去體味、思考,并在潛移默化中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舉一個例子:解析某事件的背景時,我便向?qū)W生展示關于歷史背景的一般思維過程,歷史背景=(國內(nèi)+國際)(經(jīng)濟+政治+文化+……),同時,教師也可大量運用實物、圖片、模型等直觀教具或電教媒體等現(xiàn)代教學手段,打破時空界限,再現(xiàn)豐富多彩的歷史畫卷,加上教師恰當?shù)卦O計問題,學生的思路就打開了。
(2)閱讀指導法:歷史科的教材資料多,有文字的、圖畫的,那么怎樣讀書才能收獲更多呢?第一,要著重閱讀正文。第二,要學會圈點方法,在課文的重點、難點、關鍵字處做上記號。第三,文字的材料,要結(jié)合本課的內(nèi)容將其放在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中理解,從中獲取歷史知識。如《鴉片戰(zhàn)爭》一課中的《炮子謠》,學生可從中理解吸食鴉片帶來的危害。第四,指導學生學會使用歷史地圖或插圖,應用地圖插圖獲取有效歷史信息。
(3)討論指導法:讓學生就某個問題展開辯論,比如,在學習洋務運動時,正方的觀點是洋務運動包含許多成功的因素,使中國成功地邁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反方的觀點是洋務運動沒有起到積極作用,最終是以破產(chǎn)告終。通過討論,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思維敏捷能力,還可集思廣益。
2.記憶方法的指導
準確記憶基礎知識是學好歷史的是第一步,我總結(jié)了幾種方法:
(1)知識體系構(gòu)建法:要求學生能將學過的知識納入體系和線索中,形成框架。
(2)比較法:可把中外相關或類似的歷史事件和人物加以比較。比如,學生可對中國近代史上的兩次農(nóng)民運動即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從興起、失敗、作用、教訓等方面加以比較,從而明白農(nóng)民階級為什么不能擔負起挽救民族于水火的歷史使命。
(3)編寫歌訣法:歷史學科要求記憶的內(nèi)容很多,可借助歌訣、順口溜加以編排,例如,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部分重大科技成就可編為“57武漢,橋通天塹;64、67,驚世兩彈;1965,牛胰島素;1970,人造衛(wèi)星”,編歌訣要注意簡化、序化、韻化。
(4)列表歸納法:比如就可把近代史上的侵華戰(zhàn)爭名稱、簡單經(jīng)過、簽訂的條約及影響,通過列表的方式來把握,簡單明了。
3.課堂筆記的指導
聽課筆記可用自己的話,用關鍵詞或線索性語句,提綱式地記錄,學生在進行課外閱讀時也應扼要地記些筆記,這對積累知識、培養(yǎng)學習能力大有好處。
三、復習方法的指導
通過指導要讓學生逐步養(yǎng)成課后及時復習的好習慣,做到先復習后作業(yè)。首先讓學生在課后弄清知識點,做到完整地回憶課本;其次讓學生在弄清知識點的基礎上還須向細處分析,進一步把握每一個知識點的內(nèi)涵。
復習應有課時的、單元的、階段的,教師應不斷引導學生通過各階段的復習抓住各知識點的聯(lián)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對孤立的歷史知識納入完整的學科體系中,形成嚴密的知識網(wǎng)絡。
總之,歷史學習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積累歷史知識、從積累歷史知識到理解歷史的過程。通過課堂學習和課后活動,教師應恰當選擇學法指導的滲透點,不失時機,由簡到繁,循序漸進,把學法指導納入學生學習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及獨立運用歷史的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夏子賢.中學歷史教學法[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走進新課堂[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陽谷,陳風.中學歷史教育文萃[M].北京工業(yè)大學出版社出版,1996.
作者簡介:祝玲英(1974—),女,漢族,福建省浦城縣,福建師范大學歷史教育專業(yè),中學一級教師,主研歷史教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