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月立
摘 要 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新一輪課程改革突出強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體驗,作文應與學生體驗緊密相連。情境體驗式作文教學能夠很好地解決當前小學生寫作文時“寫什么”和“怎么寫”的問題,是開啟學生習作之門的神秘鑰匙。
關鍵詞 小學語文 作文教學 情境創(chuàng)設 體驗 提升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3-0046-02
作文教學歷來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難點。究其原因,難就難在學生無內(nèi)容可寫,不知道寫什么。大家都知道——寫作內(nèi)容在先技巧在后,習作教學的第一步是要讓學生有內(nèi)容可寫。很多人說,現(xiàn)在咱們的孩子沒有生活,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其實,這個理解是比較片面的。記得我國特教教師王崧舟說過:“我們的孩子沒有生活嗎?怎么會沒有生活?一睜開眼睛就是生活,合上眼睛還是生活,做夢也是生活,怎么可能沒有生活呢?我覺得問題在于孩子們有生活,但是缺乏體驗?!倍榫丑w驗式作文教學就能很好地解決當前小學生寫作文時“寫什么”和“怎么寫”的問題,是開啟學生習作之門的神秘鑰匙。
一、情境體驗式作文體驗的形式
情境體驗式作文體驗的形式有很多種,一般是在閱讀教學中體驗習作方法;在學習、生活、大自然中體驗積累習作素材;在家庭生活中體驗親情;在游戲中體驗快樂與智慧;在習作評改過程中體驗遣詞造句、選材及習作修改的方法等。
二、情境體驗式作文操作的重、難點
寫作心理研究指出:作文必須經(jīng)歷“物-意-文”雙重轉化的過程,即將現(xiàn)實生活、客觀事物轉化為觀念或情感,再將這種觀念或情感轉化為書面語言。但在寫作時,多數(shù)情況下現(xiàn)實生活、客觀事物并不出現(xiàn)于眼前,賴以轉化的物質基礎其實就是現(xiàn)實生活、客觀事物留在人腦中的記憶表象。沒有表象,“意”和“文”只是無源之水。不同的“物”在人腦中的表象并不處于相同的水平,同一表象在人腦中也不是完全凝固不變,常常會被淡漠和遺忘。因此,表象儲存的質量如何與作文質量直接相關,有效的情境創(chuàng)設就是為了豐富學生頭腦中的表象。
以情境體驗式作文教學為切入口,嘗試探索解決作文教學問題的策略。情境體驗式作文教學是按照預定的教學目標和內(nèi)容,在課堂內(nèi)科學有效地創(chuàng)設一種情境。學生通過觀察、體驗和交流,豐富表象。在此基礎上,老師再指導學生寫作方法,把作文教學與語言表達、思維發(fā)展、性情陶冶等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寫出有個性的作文。并使學生深化對生活的認識,促進健康人格的形成。
三、情境體驗式作文操作步驟
第一步:巧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找準學生習作的興奮點,充分利用各種有效手段創(chuàng)設習作的情境,開啟學生情感的“閘門”,讓學生“想寫”。
1.游戲助興,讓學生在玩中形成習作。玩游戲是孩子們的最愛,利用游戲將同學們帶入習作的情境中,達到小游戲大體驗的效果。福州教育學院第二附屬小學何捷老師的《游戲作文》給了我們很多啟示,也讓我們在游戲體驗作文方面積累了一定經(jīng)驗。在我縣西片區(qū)習作課例比賽活動中,賁海娥老師在執(zhí)教三年級游戲作文《吹泡泡》時,她就抓住了三年級學生愛玩的特性,讓學生在課堂上玩“吹泡泡”游戲,指導學生在玩的過程中觀察泡泡的顏色、形狀等,并引導學生說出來。課堂上學生玩得盡興,說得開心,自然萌發(fā)出寫作的沖動。
2.利用圖片、課件把學生引入習作情境,激活思維。利用圖片或播放PPT,把圖景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在直觀畫面的沖擊下喚起對生活的回憶,從而打開材料倉庫的大門。如我校譚莉娜在執(zhí)教《成長的故事》習作課時,就利用孩子們熟悉的“跳繩、玩“老鷹捉小雞”游戲、植樹、上臺領獎、學騎單車”等記錄孩子們成長足跡的圖片,打開孩子們記憶的“閘門”,使孩子們有話可說,有內(nèi)容可寫。
3.利用各種聲音創(chuàng)設情境,寫想象作文,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記得今年2015年4月在廣西桂林參加“廣西第五屆小學生習作教學觀摩研討活動”中,玉林市的羅丹老師執(zhí)教四年級的《聽音編故事》一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課堂上,羅老師就以 “咕嘟”聲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展開多種情景想象:
第一次播放聲音:
師:你聽到了什么聲音?
生有的說風聲,有的說打鼓聲,有的說腳步聲,有的說怪獸聲……
第二次播放聲音:
師:這個聲音讓你想到了什么情景?
生1: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晚上……
生2:幾個小朋友到郊外游玩,誤入大深林,遇到樹怪……
……
第三次播放聲音:
師:在剛才你們想到的情景中,可能會發(fā)生什么樣的故事呢?
生(略)
能通過一個普通的“咕嘟”聲,給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把學生領入神奇的童話世界,羅老師這節(jié)課的成功是不言而喻的。
4. 利用文段、語言渲染烘托,把學生帶入習作情境。如在全區(qū)第五屆小學作文教學觀摩研討活動中,南寧市南湖小學副校長韋艷香老師為我們獻上一節(jié)名師展示課——《鬼》。開課伊始,韋老師就利用語言渲染烘托創(chuàng)設習作情境:一天,世界上最后一個人正百無聊賴地坐在屋角,這時傳來了敲門聲,是誰來啦?學生在韋老師極強的語言表現(xiàn)力中想到:鬼!由此順利進入習作話題:生活中的“鬼”(如膽小鬼、冒失鬼、機靈鬼、酒鬼……)是指具有鮮明個性特點的人!如我校韋利英老師在指導 “親情故事”習作課時,就用了這樣一段文字“親情,是手足之情,血脈之情,長者對幼者的疼愛;親情是媽媽的一句句嘮叨,是爸爸的嚴厲責罰,是外公一把傾斜的傘……”創(chuàng)設情境打開學生思路,為學生說、寫自己的親情故事打下鋪墊。
第二步:體驗情境,激活探究欲望
對于熟悉的事物,只要給學生創(chuàng)設表現(xiàn)情境,讓他們受到相應的刺激,就能激活其原來積累的經(jīng)驗,使其進入到聯(lián)想的某種情境中從而產(chǎn)生體驗。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疏遠了現(xiàn)實與生活的距離,使學生產(chǎn)生了一種與生活的“陌生化”感受,激活學生探究的欲望,使得寫作內(nèi)容與學生的情感體驗合二為一,讓學生“有寫”。
第三步:再現(xiàn)情境,互動提升
作文教學一般是一個“從說到寫、從述到作”的過程,學生在情境體驗中獲得強烈感受后,伺機讓他傾吐,這傾吐的過程就是情景再現(xiàn)的過程。加上教師適時、適度的引導、點撥,讓學生把不易把握的、瞬間的、內(nèi)在的、神秘的體驗表達出來,通過語言的交流,思維的碰撞,使得體驗能夠在說的過程中得以延續(xù)、升華和凝固,讓學生“能寫”。如我國特級教師于永正在執(zhí)教體驗式習作《考試》時,于老在學生進行深刻體驗之后,設計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看到你們此時此刻的表情,我想你們心里一定有很多的感受。誰想說?”不失時機地展開師生之間的對話,通過互動、交流、碰撞,在情境再現(xiàn)中生成一些新的認識。從學生的擬題《粗心的懲罰》《智力陷阱》《到底怪誰》等等我們可以看出,在這節(jié)另類的《考試》體驗習作課上,他們的收獲可真不少!
第四步:自創(chuàng)情境,感悟升華
學生親歷體驗后,正處于一種積極的情緒狀態(tài)之中,借筆端作為學生情感宣泄口,讓學生把最隱秘、最真實的心靈之聲記錄下來,讓學生“寫好”。
如王崧舟老師的《親情測試》的第三部分是這樣設計的:“你拿起筆,再換一頁稿紙,把剛才發(fā)生的那一幕,用自己的文字,原原本本地把它記下來,從上課的第一分鐘開始,老師說了什么,你做了什么。在你做的過程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的同桌,你的伙伴,你要好的朋友,其他的同學,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們在說些什么,他們有一些怎么樣的表現(xiàn)。當你面對這五個最愛的人的時候,當你一次又一次地將他們劃去的時候,你的手,你的筆,仿佛……當最后兩位被你劃去的一剎那,你腦海里邊冒出的又是怎樣的畫面,一段怎樣的故事。孩子們,把所有的這一切都用你的文字記下來?!蓖趵蠋熃枨榫绑w驗,讓學生能傾聽到自己最隱秘的心靈之聲,得到心靈的震撼和潤澤。在這場特殊的親情測試中,激發(fā)學生對親情的感悟,對生命的思考,并在尋求情的傾訴中,寫出了一篇篇飽含深情的、讓人潸然淚下的文章。
情境體驗式作文教學,立足于學生全面發(fā)展、全體發(fā)展、個性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打破了傳統(tǒng)作文教學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作文課堂上積極地投入個人情感,增強作文的實效性,充分體現(xiàn)新課程“重過程、重體驗、重探究”的基本理念,情境體驗式作文教學在小學作文教學研究方面定能顯示其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李吉林.情境教學法[M].南京:江蘇出版社,2010.
[2]王崧舟.《親情測試》課堂實錄[J].語文教學通訊,2007,(01).
[3]楊會敏.淺談體驗式作文教學策略[J].語文學刊,2004,(1).
(責任編輯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