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滿存
摘 要:學生的智力、能力各有差異,因此,在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接受知識與掌握知識的情況,有的放矢地開展教學,及時調控教學程序、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同時指導學生運用得當?shù)膶W習方法,從而達到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目標。
關鍵詞:中小學;數(shù)學教學;信息反饋;作用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23-018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3.118
教學過程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通過學習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這個動態(tài)過程怎樣控制調節(jié),才能使教學活動達到最優(yōu)化呢?主要是通過師生之間的信息聯(lián)系和信息反饋來實現(xiàn)的。
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信息聯(lián)系和信息反饋來實現(xiàn)教學過程優(yōu)化,這是具有突出意義和研究價值的。首先,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是一個教師面對幾十名學生,教師傳輸?shù)男畔⒘看?,延續(xù)時間長,而學生信息反饋不全面、不及時,教師只了解學生的思維結果,難以掌握每個學生的思維過程。其次,數(shù)學學科系統(tǒng)性強,如教師不能及時掌握學生學習的反饋信息,就難以根據(jù)教材和學生的實際來確定教學目標。再次,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忽視課內的反饋,學生做的作業(yè)如有錯誤,不能得到及時訂正,學生的頭腦中就會印有錯誤的痕跡,難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最后,就教學過程來說,要解決好教學的銜接問題,也要充分利用反饋信息進行質量分析,研究學生的基礎和存在問題,掌握前一個教學階段的反饋信息。此外,教師忽視了學生是學習認識的主體,他們自身是一個自控系統(tǒng),也能夠對自己的數(shù)學學習活動進行反饋調節(jié)。
通過師生之間的信息聯(lián)系與信息反饋,可以實現(xiàn)教學這個動態(tài)過程的最優(yōu)化,從而體現(xiàn)素質化教育的要求。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為了更好地調控整個課堂教學過程,體會到教師應注重以下三個階段中信息反饋的運用。
一、備課中,前期信息反饋的運用
“前期信息反饋”和“舊知信息反饋”。教師的備課是根據(jù)課程標準、教材和學生的實際來確定教學目標的,所謂“吃透兩頭”,這是控制調節(jié)的前提,具體地說,一方面是學習課程標準,理解課程調整計劃,鉆研教材,明確教學要求和教學目標,控制調節(jié)才有方向;另一方面教學對象是中小學生,教師要了解學生,這是控制調節(jié)的依據(jù),所以在備課時要根據(jù)前一個教學過程的反饋信息,研究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識水平,制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過程。如在教學等腰三角形時,學生的能力、知識障礙主要是劃歸為用全等三角形性質來證線段、角相等的能力、添設輔助線的能力,以及找對應關系的準確程度和熟練程度,教師在備課中就要注意引導學生復習舊知,并進行事先專項指導練習,使學生在學習新課時能溫故而知新,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二、上課時,中期信息反饋的運用
“中期信息反饋”就是“即時信息反饋”。教師在備課中要運用“舊知信息反饋”,還要善于在教學中運用“即時信息反饋”,如上課時學生的聽講情緒、表情、動作等;學生回答問題、練習、實驗操作等情況,從中發(fā)現(xiàn)學生的實際與教學目標的差距,并及時適當?shù)卣{整講課的深度、速度和教學方法,實現(xiàn)調控教學目標,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如在教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1時,一是如何證明線段相等?學生說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質。二是沒有全等三角形,怎么辦?學生說想辦法構造。三是如何構造呢?學生通過討論,先后得出了作底邊的高、作頂角平分線等可行方法。四是教師不失時機地提出,能不能不添輔助線解決呢?讓學生討論,在討論過程中,教師進行必要的點撥,終于有學生提出,采取一種“看法”,即△ABC和△ACB是否全等?教師及時肯定這種想法,這時學生馬上看到:∠B=∠C,BC=CB,∠C=∠B,不就是利用ASA嗎?這樣的做法,既運用舊知識、理解新知識,又使知識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達到學習、運用、鞏固的良性循環(huán),同時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換言之,科學運用即時信息反饋,能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同時優(yōu)化了教學過程,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
三、練習中后期信息反饋的運用
“后期信息反饋”即“評價信息反饋”。我國古代教學實踐積淀的“反省”思維模式:“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便是一個通過層層反饋學習的成功經驗。從中小學生的學習過程來看,他們理解掌握數(shù)學知識一般經歷著意向→感知→表象→思維→練習→鞏固→應用→評價與反饋一系列過程,其中意向、感知、表象、思維是學生理解知識的必經之路,練習、鞏固、應用、評價、反饋則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必經之路。如:在教學韋達定理時,教師先布置一些計算量等簡單的題目,讓學生分別研究二根的和與積,并要求他們找找有沒有什么規(guī)律。這樣,學生已在頭腦中逐步建立了表象,通過思考發(fā)現(xiàn)了規(guī)律,但他們是否真正掌握了這些規(guī)律,就看學生能否把自己歸納的知識、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進行內化。在此基礎上,教師要不失時機地肯定學生的發(fā)現(xiàn)。這時,學生學習積極性得到了極大鼓勵。然后教師再安排一些練習,讓學生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這個教學過程是教與學的互動,是師生信息與情感的交流,但在實質上是讓全體學生主動學習,全過程都積極參與,這樣,學生學得高興,感覺到饒有趣味。所以,在學習過程中,應有多次反復練習鞏固知識、運用知識的過程,給學生有充分的當堂信息反饋、消化新知識的時間,讓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當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信息反饋一定要全面、適時、準確。因為就學生個體而言,他們的智力、能力有差異,此外,同一個教師所教的幾個班級之間的整體水平也有所不同。我們的教學目的是使不同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有所提高,因此,我們要根據(jù)學生接受知識與掌握知識的情況,有的放矢地展開教學,及時調控教學程序、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同時指導學生運用得當?shù)膶W習方法,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實踐能力和一定的終身學習能力,把課堂教學素質化的要求真正落到實處。
[責任編輯 趙景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