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小琴
【摘要】小學語文是一項基礎性學科,關系到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的理解力,也關系到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的形成,因此在小學教學改革的過程中,需要對教師的教學方法以及學生的個性進行分析,進而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開展語文教學。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學生學習是一種自主知識的構建過程,因此教學過程中實施探究性學習不僅是學生發(fā)展的需求,同時也是教師教學方式的進步,基于此,本文對小學語文教學中探究性學習的組織和實施過程進行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 探究學習 組織 實施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也是一種積極的學習方法,能夠讓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運用更多的知識,以此解決更多的問題。探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學習形式,教師為主導,讓學生和教師在交流過程中不斷的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以此實現(xiàn)有效的語文教學。
一、對探究性學習特點進行分析和研究
探究性學習和傳統(tǒng)教學方式存在一定的不同,它是素質教育下誕生的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其特點主要在于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在一個開放的環(huán)境中對問題展開探究,督促學生主動去學習,讓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同時發(fā)現(xiàn)學習中的樂趣,養(yǎng)成愛學習、會學習的良好習慣。探究性學習的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自主和開放性。學生在知識積累的基礎上,結合課內外的資源,調動起自己內心學習的欲望,更加主觀的去學習。小學生一般自制性比較差,在探究學習方式下能夠讓學生的行動更加自覺,思維也能更加自由的發(fā)揮,由此形成一個開放性的語文學習平臺。
其次,語文實踐的創(chuàng)造性。語文學習需要在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實踐,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例如,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為學生搭建學習情境,還可以按照這種話題展開進行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自主探究,找出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體會到語文的深刻性內涵[1]。
最后,語文探究性學習的互動性。探究性學習需要發(fā)揮學生的主觀作用,在學生個體學習的基礎上按照合作的方式進行學習,進而達到學生之間的互動和合作,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夠體會到合作的樂趣,學習別人身上的優(yōu)點,在合作中共贏。
二、探究性學習在小學語文中的組織和實施
(一)利用探究性學習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想要提高教學質量,最好的方式就是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通過不斷的引導讓學生用不同的思維去考慮問題,讓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給學生一定自由選擇的權利,以此展開對問題的探究。例如,在課堂上學習《靜夜思》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針對思鄉(xiāng)的話題,臨時給學生組建成不同的小組,讓學生對詩人的情感進行分析和探討,各小組間不同的思想可以互補。除了古詩詞以外,任何篇章都可以使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例如在學習《再見了,親人》的過程中,讓學生探究課文中的再見主人公分別是誰,課文中的再見是在一個怎樣的情境下發(fā)生的。因為學生的思想不同,思維也不同,所以會有很多的側重點,那么學生就可以選擇其中一個重點問題進行探究,由此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興趣[2]。
(二)對學生的探究性思維進行激活,讓學生的感情和語文知識相融合
學生的求知欲望需要不斷的啟發(fā),其中比較重要的就是讓學生對語文知識產生疑問,這樣學生才能一直處于一種積極的環(huán)境狀態(tài)下,才能有興趣和欲望對問題展開探究。因此教師需要根據小學生的這個特點,結合教學內容,給學生提出一些讓學生好奇的問題,進而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性思維。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設置一些具有矛盾性和沖突性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到語文知識的精彩,學習到語文片段的描寫方式。例如,在學習《自然之道》的過程中,文章提出的問題主要是針對烏龜在受到鳥類叼啄時的不同情態(tài)展開描寫,由此也給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讓學生了解大自然中的生物鏈,它們每一種生物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規(guī)律,在這里給學生設問,能夠讓學生對自然以及自己的行為進行思考,進而帶著疑問展開對問題的探究[3]。
(三)教師給學生創(chuàng)建一個適宜探究性學習的環(huán)境
教師給學生創(chuàng)建一個開放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狀態(tài)下展開學習,創(chuàng)建更加民主的學習氣氛。學生需要參與到探究性學習的全過程中,教師需要做的就是準備充足的材料,為學生探究性學習提供保障。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保障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的順利進行。在此過程中,讓學生對語文問題進行自主練習,教師一旦發(fā)現(xiàn)學生存在某種問題,要及時進行指導,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鍛煉學生的基本語文實踐能力。
(四)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對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效果進行檢驗
探究性學習需要實踐的檢驗,并且實踐也是探究性學習的一種方式。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活動主要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教師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表演或演講比賽以及課外實踐活動。另一方面就是小學語文的寫作實踐活動。實踐的形式有很多種,教師在講解完一篇文章以后可以鍛煉學生的仿寫以及擴寫能力,考察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深度,以此增強學生對語文的實際應用性。通過表演能夠夯實學生的學習基礎,通過寫作能夠讓學生對語文知識進行更好的應用,并通過學生自主的分析,進而提升對語文知識的認識水平[4]。
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對小學語文學習階段教師使用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方法進行了分析和研究,主要從探究性學習的特點出發(fā),對語文課堂探究性學習的組織和實施進行了闡述,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夠給教師一定的啟示,讓教師更好的利用探究性的教學方法提升小學生語文學習的效率。
【參考文獻】
[1]趙菊英.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J].學周刊A版,2013(1):84-85.
[2]鄭彥聞.淺析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小學語文探究性學習思路[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5(z1):73-73.
[3]查賀琴.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小學語文探究性學習[J].科教文匯,2012(23):134.
[4]劉松.新課標下小學語文探究性學習[J].學園,2013,12(30):1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