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新太
【關鍵詞】 數(shù)學教學;解題能力;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7—0104—01
在實際學習中,學生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那就是聽懂容易,作業(yè)難。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解題能力差所致。那么,如何在數(shù)學教學中,培養(yǎng)并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呢?下面,筆者就此談些體會和看法。
一、重視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訓練
要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對新課程標準中要求掌握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不能“粗枝大葉、蜻蜓點水”。對數(shù)學中的基本概念、性質(zhì)、公式、定理等,教師在教學時要讓學生經(jīng)歷它們的形成過程,并引導學生注意知識之間的銜接,讓學生隨著學習的深入,對它們的認識和理解不斷深入。
另外,學生運算能力的提高也十分關鍵。因為運算是解題的根本,只有運算準確,才能使綜合訓練得以順利進行。筆者認為,教師首先要讓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提高運算能力的重要性,其次要鼓勵學生在平時解題過程中克服粗心的毛病,逐漸提高運算能力。
二、運用典型例題滲透基本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
一道好例題的教學,不僅對學生思維品質(zhì)和解題能力的提高有著積極的作用,而且對學生基礎知識的鞏固和基本技能的訓練也不無好處。
比如,教學“等差數(shù)列”時,有這么一道題:在等差數(shù)列{an}中,Sm=Sn(m≠n),求Sm+n.
解法1 設{an}的公差d,由題意得
ma1+d=na1+d.
∴(m-n)a1+(m-n)(m+n-1)=0.
∵m≠n,∴m-n≠0,
∴a1=d=0.
Sm+n=(m+n)a1+d=0.
解法2 設{an}的公差為d,且m>n,由題意得
Sn-Sm=an+1+an+2+…+am==0.
∵m≠n,∴m-n≠0,∴an+1+am=0
∴Sm+n===0.
解法3 根據(jù)等差數(shù)列前n項和的公式的基本形式Sn=An2+Bn,可知其圖象是過原點的拋物線,利用其對稱性,顯然Sm+n=S0=0.
解法1利用化歸為基本量a1、d,同時設而不求,整體代入使題目避繁就簡;解法2充分利用數(shù)列的性質(zhì);解法3中,利用數(shù)形結(jié)合思想不僅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還可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當然,在分析、講題的過程中,教師要揭示自己的思維過程。因為“為什么要這樣做”、“怎么想到的”,這些問題是學生最感困難的,所以教師應盡量將自身或者前人是如何分析問題、又是如何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這一思維過程展示給學生,幫助他們領悟到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
三、課堂教學中注重解題后的反思
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解題能力,受諸多條件和因素的影響。長期的教學經(jīng)驗表明,學生在完成作業(yè)或進行解題訓練的過程中,普遍沒有解題后反思的習慣。一道數(shù)學題經(jīng)過反復思考,苦思冥想解出答案之后,就心滿意足了,而不再去思考、探索:這道題考查了我們哪些方面的概念、知識和能力?解答的每一步推理是否合理?這道題有沒有其他的解法?多種方法中哪一種比較簡單一點?把這道題的條件或結(jié)論進一步推廣又會如何?等等。
培養(yǎng)學生反思的習慣,引導其總結(jié)歸納,學生就可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有效提高解題能力。教師要善于進行拓展,解完一道題之后,要善于把它“改頭換面”,變成多個與原題內(nèi)容或形式不同,但解法類似或相似的題目。這樣可以擴大學生視野,深化知識,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解題能力。
四、重視一題多解的練習題目
為了幫助學生提高解題技巧,在教學時,可以根據(jù)教學需要和學生實際情況,改編應用題,如改變問題、改變條件或問題和條件同時改變。但“變”要為“練”服務,“練”要做到有計劃、有針對性。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練習題,加強思維訓練,使學生練得精、練得巧、練到點子上。同時想方設法抵制學生重“結(jié)論”的學習傾向,徹底走出數(shù)學作業(yè)“一多”、“二假”、“三無效”的誤區(qū)。
總之,學生解題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需要教師根據(jù)教學實際,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進行培養(yǎng)和訓練。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