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亞東
摘 ? ?要: 在平時的數學習題教學中時常出現很多問題。比如,題量過大學生消化不了;過多提示,扼制了學生的思路;個人包辦,限制了學生的參與度;一味地講解,阻礙學生思維的發(fā)散;平鋪直敘地講解,沒有懸念,缺乏激情;就題論題,忽視歸納總結和拓展延伸;作業(yè)批改方式單一,師生交流欠缺,等等。直接影響了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提高,對教學效果產生不良影響。本文就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認識進行分析,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關鍵詞: 數學教學 ? ?習題教學 ? ?教學方法
著名數學家波利亞說:“中學數學教學的其中一個首要任務是習題教學。”這說明習題教學是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它既是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基礎知識,鞏固知識,培養(yǎng)技能的過程,又是幫助學生樹立數學思想方法,進行思維訓練的過程。但在現實教學中,時常出現“老師講過了,學生仍不會”“學生真笨”的感慨。我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存在誤區(qū),這些誤區(qū)直接影響到學生素養(yǎng)的提升,對教學效果產生了不良影響。為了找出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并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下面我就談談在平時教學中的體會。
一、題量大學生消化不一定好。
平時教學中我們的選題往往受題海戰(zhàn)術的影響,貪多求全,造成“大容量”或是例題的疊加、或是機械的重復。一節(jié)課下來,自己聲嘶力竭,學生卻不知講了什么,教學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平時教學時要不斷學習和總結課堂教學經驗,給出的例題應該遵循典型性、針對性和循序漸進的原則。讓學生的思維有梯度,能自然地想到,同時拓展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二、提示要切中要害,不宜過多,不要扼制學生的思路。
以教師的包辦取代學生的實踐、教師的思路取代學生的思路、教師的教取代學生的探究,學生坐享其成,只能成為知識的接收器而不能活用,更限制了思維的發(fā)展,最多收了“魚”卻難以得“漁”。別人和自己的教學經驗讓我懂得,在課堂上教師一定要沉得住氣,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審題、思考、嘗試、探究,教師只要適時、適度、適量地點拔就行。比如,在提問時,問題情境的設計要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要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間。問題要有針對性,緊扣有關的數學學習內容,在解題過程中掌握數學知識,并形成數學思維能力。不能隨便問,導致學生越聽越糊涂。
三、教師上課一定要備好課,不能憑感覺,單方面講解,阻礙學生思維的發(fā)散。
有時候我們準備不充分,對題目挖掘的深度不夠,對課堂上出現的各種情況缺乏充分準備,進而只能進行單線條的講解,不敢放開發(fā)散地把講解體現在習題解決過程中。比如講解例題或分析思路時,當學生的思路與老師的既定思路不一致或思路有誤時,教師即刻提示或換其他同學回答,直到與教師的思路相吻合為止。我認為,學生在學習時總有和教師思路不一致的方面,無論學生的思路和方法正確與否,都應鼓勵學生說明自己的觀點。若正確則予以肯定和鼓勵,若錯誤則是暴露學生弱點的良機。這時教師可以發(fā)現癥結,對癥下藥,把思路、過程講到學生的心坎上。我們應該肯定學生的思維成果,鼓勵他們展示自己思考的結果和結論。再如,我們在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時,往往存在誤區(qū)。教師對學生往往有種恨鐵不成鋼的想法,在這種心態(tài)下對學生進行評價是無意識的評價,對學生的影響是很大的且評價是片面的。我們應讓學生做主,有時讓學生做裁判,多啟發(fā)引導。看看其他同學有沒有別的看法和見解,這樣課堂會因學生的參與更有活力,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
四、講課要有激情,切忌平鋪直敘,沒有懸念。
我們講題時用單一的語調,慢條斯理、按部就班地向學生講解或提問,用一副嚴肅的面孔、一種平淡無奇的語調呈現過程。那樣學生只會覺得整堂課猶如在唱“催眠曲”,根本提不起精神,更談不上產生好奇心、自信心了。
因此,抑揚頓挫的語調,豐富的形體語言,再加上飽滿激情的講解過程,這樣一來對學生的學習很有好處。比如適當的“中斷”,巧妙的“贊賞”,探索解題思路時迭起的“懸念”等技巧的應用,會在學生心底產生一種震撼,有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好的情感氛圍和思維氛圍。教學效果自然也就好了。
五、不能就題論題,而忽視總結歸納。
通常情況下教師講解完習題后,沒有做必要的總結歸納,只停留在這個習題怎樣解,不能升華為這一類問題怎樣解,以及其他問題怎樣聯系滲透。教學經驗告訴讓我,習題教學也需要引導學生交流求解的體會,總結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歸納同類習題的共性和異類習題的區(qū)別及聯系,突出重點促成遷移,真正達到解一題,會一題,會一類,通一片的目的,才是我們講題的目標。
六、作業(yè)的布置和批改,謹防單一重復,要體現個性化。
中學數學作業(yè)以做習題為主,我認為它是數學習題教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師批改作業(yè)只判明對錯,師生就題論題,難以得到數學之外的信息,交流缺乏親和性。
我認為教學時,盡管師生面對面地進行交流,但受時空和教學內容所限,很難進行個性化教育,且反饋信息比較模糊滯后。而以作業(yè)作為媒介的交流中,可以更好地實現師生間一對一的交流。同時教師獲得的信息更個性化、更真實、更有針對性。因此,在傳統(tǒng)的作業(yè)基礎上增加日記式小結,在小結中學生可以暢所欲言,不拘形式,我視情況寫適當的評語,實現交流互動,從而為指導學生更有針對性地提供依據。比如:在批改時加入評語、小結歸納等文字信息,不拘于形式,可更好地實現個性化的輔導。
總之,數學的學習離不開思維,數學的生命在于思維。而數學學習過程中,習題的教學是這方面能力訓練的重要方面。因此,數學習題教學更深層次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播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課堂數學習題的教學設計和講解應是這種“激勵、喚醒、鼓舞”為目標的藝術作品,在藝術作品的熏陶下,學生有所成長、收獲和感悟,并在此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發(fā)展。這也是我們教學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