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新
摘 要: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一門生活性很強的綜合課程。兒童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這就決定了品德與生活課程要在生活情景中教與學。而某些情景卻與兒童有著時間的差距和空間的距離,是難以身臨其境的。而選擇合理的情景模擬教學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入情入境,全身心參與活動,體驗角色,感知感悟。
關鍵詞:課堂教學;情景模擬;情感體驗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一門生活性很強的綜合課程。兒童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這就決定了品德與生活課程要在生活情景中教與學。而某些情景卻與兒童有著時間的差距和空間的距離,是難以身臨其境的。選擇情景模擬“仿”教學形式則可縮短這種“距離感”,利用情景的感染和移情作用,通過故事、小品、錄音、錄像、多媒體等手段真實地再現(xiàn)某些典型的生活場景,激起兒童的道德情感,形成健康的道德認識,獲得深刻的道德體驗,讓我們的品德與生活課堂不再是概念、公式、空洞的,而是生動、活潑、有血有肉的。那么,如何讓情景模擬活動更好地為教學目標服務呢?我想教師必須立足教材,聯(lián)系實際,思量活動的可操作性和實效性,選擇好仿真性活動,合理組織好“仿”的四步驟。
一、“仿”前激情感,做好鋪墊
“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的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睂τ趦和瘉碚f,興趣具有強大的內(nèi)驅(qū)力,它推動著孩子積極主動地走到自己向往的情景中去體驗、去收獲。那么,如何讓孩子對即將模擬的情景與扮演的角色饒有興趣呢?我認為,有興必先有情,教師有必要關注兒童入境之前的情感基礎,有針對性地對創(chuàng)設的情景的背景、場景或情景中角色的年齡、性格、身份、任務等基本信息作簡單介紹,激活學生與情景、角色所需情感有相互作用力的或喜或怒、或哀或樂、或悲或壯、或憎或憐之情。讓兒童感到“我即入情景”,在可涉足間,仿佛進入了其人可見、其聲可聞、其景可觀、其物可賞的境地。這樣的“仿”前誘情激趣為兒童主動參與情景模擬活動,承擔角色扮演做好了自然必要的鋪墊。
二、“仿”始入情緒,確定基調(diào)
人都說,一日之計在于晨,每天在你起床之前你的思想決定了你這一天的生活。當你高興地起床,高興地吃早餐時,你在這美好的一天里將會大有作為。看來,起始的情緒會直接影響到你的情感變化。同樣,在品德與生活課堂上的情景模擬活動中,入境伊始的情緒在模擬中將起著領航的重要作用,之后的情感升華和體驗深化都將沿著仿始情緒的方向發(fā)展。所以,我們應該根據(jù)創(chuàng)設的情景所需情感,想方設法地采用各種教學手段渲染具有一定程度的氛圍,激發(fā)與情景相應的情緒,確定與之相符的情感基調(diào),以免學生在活動中,徘徊于各種情感之間,游離于角色之外,出現(xiàn)笑場。而在助學生把情感移入情景的多種途徑中,最為常用的是音樂渲染引入和語言帶領投入。
(一)音樂渲染引入
音樂是一種抒情功能極強的藝術形式。它通過樂曲進行中力度的強弱、旋律的起伏以及節(jié)奏的抑揚頓挫,直接刺激影響人的情感。我們大可以借其推波助瀾之勢,扭轉(zhuǎn)乾坤之力,因地制宜地播放合適的曲目,帶著學生走入時而風平浪靜,時而驚濤駭浪的心靈空間。如,《看我多精神》教學中模擬站崗、走路時,播放激奮人心的軍歌,在《我換牙了》模擬刷牙時播放《刷牙歌》,《讓我們的教室清潔又美麗》模擬值日活動中播放《號子》,《鮮艷的紅領巾》模擬入隊時播放《少年先鋒隊隊歌》……一個個牽動人心的音符以最快的速度將孩子調(diào)整到所扮演的角色,奔入情景,一切就在這情不自禁間悄然進行。
(二)語言帶領投入
要想學生入情入境,教師必須自己先進入情境,要學生看得上、聽得見,自己要先前就仿佛耳聞目睹過了。在教師正確把握了情景整體感受后,便可在情景呈現(xiàn)之時,用自己有情感導向的語言(高昂、低沉、歡快、悲哀、平靜……)進行提示、描繪、調(diào)節(jié)。學生在教師語言的支配下,以積極亢奮的狀態(tài)處于情感籠罩之中,不知不覺便身臨其境。其境中不僅有聲音,還有那用語言編織成的一幅幅場景,達到“我就是××”的我他同一、物情同一的心理場,身陷其中地去體會情景賦予的輕柔、壯闊、崇高……獲得更為豐滿的體驗。
三、“仿”時觸心弦,加深體驗
波蘭尼認為:道德知識是“緘默的知識”,主要依賴于體驗。體驗是開展情景模擬與角色扮演活動的最終目的、過程體現(xiàn)和唯一評價標準,它是教學活動的全部價值所在。為了讓學生在情境中獲得更多更深的道德體驗,我們嘗試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多個模擬情景,發(fā)揮它們的合力,讓學生在一次次“仿”中碰撞出多而不“偽”、深而不“劣”的真實體驗。
(一)利用“仿”的連續(xù)性,誘不“偽”的體驗
在每個情景模擬中,兒童會或多或少、或深或淺地獲取一些體驗?;顒右唤Y束,如若我們程序地將學生從被濃濃情感包圍的情景中猛然拉出,將剛獲得的體驗置之不理或試圖清除為零,又開始下一個與情景不一的教學內(nèi)容,那么這可貴的情感體驗就只能是那么多,甚至只是曇花一現(xiàn),稍縱即逝。其實,每次在情景中的情感產(chǎn)物,便是下一個情景的情感資源,我們可以順勢利導,設計與前個情景相關的多個情景,讓學生的多重體驗相互作用,相輔相成。幾次三番,學生在情景模擬中的真實感越來越強,角色觸摸也越來越自然,便在“假”的情景中碰撞、融合成了更真的體驗。
(二)力求“仿”的層次性,挖不“劣”的體驗
如今的課堂,有一些走馬觀花式的活動現(xiàn)象,每個活動的目標都停留在同一平面,幾個活動后,學生的體驗未見深入,這種婆媽累贅的活動只是虛設而已,不設也罷。我們創(chuàng)設的一個個情景隨著教學過程的進展,伴著兒童情感的發(fā)展,應該是步步推進、螺旋上升的。每次活動都應該有新的目標、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認知、新的感受,只有在不斷充實、深化、遞進的過程中,我們的學生才能在其中不斷升華、超越自己原有的道德認知和情感體驗。
如,在《我從哪里來》一課教學中,為了讓學生體驗媽媽懷著自己時的辛苦,老師創(chuàng)設了“我當媽媽”的模擬情景,學生綁上了沉沉的書包,扮演的是孕婦媽媽的角色。幾次模擬活動分別為:(1)起床穿衣(體驗身體變化帶來的不方便)。(2)在擁擠的人群中行走(體會媽媽對小寶寶的擔心)。(3)桌底下?lián)鞏|西(體會生活中的種種困難和辛苦)。
以上案例中的模擬活動,遵循了學生的情感發(fā)展規(guī)律,力求在難度和深度上不斷地突破,使學生的淺層次體驗隨著情景的變化或強化而走向深層次。這樣的體驗“貨真價實”,更是“無價之寶”。
四、“仿”末借效應,促進內(nèi)化
學生在特定的情景模擬活動中,承擔了一定的角色,在這種“有我之境”中兒童的想象隨之展開,教師利用兒童進入角色的知覺,進一步引導兒童的體驗方向,促快學生對體驗的內(nèi)化,形成正確的道德認識,讓他們更積極快樂地面對生活。但是,由于受條件的限制,有些模擬活動只允許部分兒童直接入境體驗,如果這部分兒童獲得的體驗缺乏分享和交流,經(jīng)驗缺乏總結和提升,那么這些體驗和經(jīng)驗只是感性的、表面的、個體的、零散的,而不是理性的、深刻的、群體的、系統(tǒng)的,不能被全體學生很好地內(nèi)化,由此也就降低了活動的教育效果。所以,我們可以做的是組織“仿”后的談話、討論、評價。交流、融合“演員”和“觀眾”的各自感受,在熱烈的氛圍作用下,使這種“仿”中所得情感傳遞、彌漫于每位兒童心間,將模擬情景中的角色效應發(fā)揮到極致。
情景模擬活動切實有效是我們不變的追求。為使“仿”寸不亂,我們忌濫設模擬情景;忌課前全程演練;忌現(xiàn)場我教你演;忌途中多次中停,不為活動而活動?!敖鹩衿渫猓瑪⌒跗渲小钡哪7滦悴皇俏覀兊南蛲?,形真、情切、意遠、理蘊的情景模擬才是我們的遠方,才能使我們的品德課堂熠熠生輝。
參考文獻:
張衛(wèi)東.淺談在農(nóng)村思想品德教學中情景模擬教學法的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2.
?誗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