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飛燕
【摘要】化學概念是根據化學變化的現(xiàn)象、實質和事實高度概括出來的知識,是學好化學的基礎,是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一種重要手段。在進行化學概念的教學中,要抓住每個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詞、句子以及相關特征,把概念講清楚、講透徹、搞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關鍵詞】初中化學 教學對策 化學概念 方法
化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其引人入勝之處就在于當認知這一充滿感性的科學世界時,需要認知者豐富而抽象的理性智慧。而化學概念是根據化學變化的現(xiàn)象、實質和事實高度概括出來的知識,是學好化學的基礎,是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一種重要手段。概念的講解過程常表現(xiàn)在新舊觀念相互作用的集中體現(xiàn),是新經驗對已有經驗的影響和改造,它在中學化學教學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但是,初中學生學習化學概念往往存在著很大的困難,需要我們認真研究解決。
一、造成學生化學概念學習困難的原因
1.學生個體之間經驗的習得方式與認知能力存在著差異,九年級學生的思維能力正處于從具體運算到形式運算的關鍵發(fā)展階段,個體之間的思維發(fā)展并不平衡,不少學生由于缺乏科學學習的具體經驗積累,難以直接接受抽象概念并運用概念進行思考和高級的認知建構。
2.化學概念繁多,又相互關聯(lián),這樣就造成了學生記憶的困難。
3.化學概念抽象,難理解。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比如分子、原子、元素這樣一些概念非常抽象,往往造成學生學習上的困難。
4.由于化學學科的特點,宏觀、微觀、符號三重表征造成學生認知的障礙,往往使學生感覺到難以接受。
5.從學生學習的認知基礎看化學概念學習的困難。
此外還有教師的不合理教學,對學生學習的影響是很大的。
二、初中化學概念的教學方法
如何解決上述學生化學概念學習的困難,高效地進行化學概念教學?下面筆者談談初中化學概念的教學方法:
1.解剖概念內容,幫助學生理解
化學概念不僅用詞嚴密,而且非常精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一些含義比較深刻,內容又比較復雜的概念進行剖析、講解,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學的一大難點,不僅定義的句子比較長,而且涉及的知識也較多,學生往往難以理解。因此在講解過程中,若將組成溶解度的四句話剖析開來,效果就大不一樣了。其一,強調要在一定溫度的條件下;其二,指明溶劑的量為100g;其三,一定要達到飽和狀態(tài);其四,指出在滿足上述各條件時,溶質所溶解的克數(shù)。這四個限制性句式構成了溶解度的定義,缺一不可。
2.分清概念中的層次和要點
概念教學,要指導學生全面地認清概念的本質屬性和應用范疇,分清概念中的層次和要點。如講解質量守恒定律時,可將概念分為以下層次進行理解:①“質量總和”是指反應物,且指完全反應的那部分物質;②生成物是指反應后生成的所有物質;③“質量守恒”的實質是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沒有改變,原子的數(shù)目沒有增減,原子的質量沒有變化。再如,剖析“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這個概念時,可抓住以下幾個要點分層理解:①定義的對象是固體物質。②定義的前提條件是:溫度一定;溶劑為100克;溶液是飽和狀態(tài)(注:三個前提條件缺一不可)。③定義中規(guī)定的單位是克。④影響溶解度的因素是溶質、溶劑的性質及溫度。
3.注重概念的形成發(fā)展過程
比如說相對原子質量,1803年道爾頓首先提出,以氫原子質量為1作為原子量的標準,用比較方法測定其他元素原子的相對質量。后來鑒于氫的化合物不如氧的化合物多,為了測定原子量的方便起見,改用氧元素的一個原子的質量為16作標準,來測定其他元素的原子量。后來發(fā)現(xiàn)自然界中的氧含有三種同位素,物理界改用氧16等于16作為標準,但化學界仍采用天然氧等于16作標準。物理學和化學學科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原子量標準不同很容易引起混亂。1959年國際化學聯(lián)合會、物理聯(lián)合會一致同意,以碳12質量的1/12作為原子量的標準。
4.抓變式,巧變形
有些概念若死記硬背,是很難理解和應用的,但若結合概念的內容改寫成公式或其它形式來表示,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化學反應基本類型”可用下列形式表示:
a.化合反應:A+B=AB
b.分解反應:AB=A+B
c.置換反應:A+BC=AC+B
d.復分解反應:AB+CD=AD+CB
通過如此的變式或變形,則比文字敘述更簡明、清晰,給學生一種深刻的印象。
5.新舊知識連綴成有機的整體
化學概念中,有些概念之間雖有本質的不同,但也有相互聯(lián)系的一面。教師在教學中講解新概念時,可提出與已學過的有聯(lián)系的概念作類比,尋求它們的內在聯(lián)系和本質差異,避免概念混淆。如“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本質區(qū)別在于能否生成其它的物質;“混合物”和“純凈物”的區(qū)別在于是否同分;“分子”和“原子”的區(qū)別在于化學反應中能否再分;“單質”和“化合物”的區(qū)別在于是否同元。列表比較也是一種比較好的類比方法。
6.學生要充分理解概念之內涵,明確概念之外延
例如,講解質量守恒定律時,內涵是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種類沒有變,原子個數(shù)沒有增減,原子質量沒有變。即參加反應各物質質量和等于生成各物質質量和。外延是一切化學變化都滿足質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解釋。講解燃燒時,內涵是可燃物與氧氣發(fā)生的一種發(fā)光、放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外延是一切發(fā)光、放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例如氫氣在氯氣中燃燒等。
總之,在進行化學概念的教學中,要抓住每個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詞、句子以及相關特征,把概念講清楚、講透徹、搞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只要我們從實際出發(fā),抓住學生學習概念的特點,重視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不斷改進教法和學法,尋找其規(guī)律和技巧,概念教學的難點就一定會突破。
【參考文獻】
[1]韋俊謀, 創(chuàng)新設計初中化學實驗二則[J],民風(科學教育),2012(12).
[2]楊軍峰.認知同化論在初中化學概念教學中的應用[J].甘肅科技縱橫,2004(5).
[3]楊正鳳,初中化學實驗中的細節(jié)[J],試題與研究:新課程論壇,2012(23).
[4]韓斌.新課程初中化學概念及理論教學的幾種策略[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