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亮
【摘要】美術作為人文學科的核心之一,凝聚著濃郁的人文精神,《美術課程標準》最值得肯定的,也是最有意義的就是確定了美術課程的基本性質——人文性。這將使我們幫助學生通過美術的學習更好地汲取不同時代美術作品中所蘊含的豐富的人文精神,也有助于學生通過美術表達自己的人文精神的理解。通過美術教育,我們可以有效地形成和發(fā)展學生的人文意識。所以,在美術鑒賞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努力營造這種“人文素養(yǎng)”情景。
【關鍵詞】高中 美術鑒賞 人文素養(yǎng)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素質教育、終身教育、大教育觀念的確立,我們教師應該認識到在美術專業(yè)教學中滲透具有時代特點并符合中國國情的人文教育,必將有助于學生人格的完善,對學生未來的發(fā)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情感支持,對培養(yǎng)出具有較高人文素質和健康高尚人格的全面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具有重大的意義。作為教育工作者的美術教師,更應擔負起教育的重任,既教書更要育人。
一、以教師為本,提高人文意識。
美術教師在現代教學中除了本身要有精良的專業(yè)知識以外,還要女里通過各方面的學習形成和大戰(zhàn)自己的人文意識,豐富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如果美術教師不具備人文藝術和人文素養(yǎng)。就不可能在美術教學活動中向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一個教師的人格力量是學生對他尊重程度的界尺,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的榜樣。通過教師的人格力量使學生對學科產生尊重的態(tài)度,從而產生學習的愿望,應該是我們實施教育手段的一個策略。
二、以課堂為本,滲透人文教育。
1、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審美表達能力,注重學生的人文培養(yǎng)。
《課程標準》認為美術鑒賞的基本方法是“描述、分析、解釋和評價”,是在作品不同層次的信息意義進行解讀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視覺讀寫能力”,在不同指向的“解讀”活動中,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yǎng)。描述也好,分析、解釋和評價也好,總是建立在表述的基礎上。多年的高中美術教學經歷中,我發(fā)現學生普遍表達能力偏低。所以在教學中,在把握美術的學科本位同時,我致力于注重學生的語言和文字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大到鑒賞作品的語言,小到畫面畫法的表述,我一直強調要自由、準確的表達自己的意思。比如,學生在評價一些作品的風格的時候,總會用個“簡單”一詞,我讓他們和“簡練”“簡約”比較后再定,他們很快就領悟了;講雕塑的時候,我先告訴他們雕、刻、塑、鑄、焊是雕塑的基本技法,然后讓他們從漢字的形、聲去感受“雕”和“塑”的異同;見到四格漫畫的時候,除了畫本身的知識以外,我還會讓學生觀察作品,讓他們練習影視作品的敘述技巧去思考。
2、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意識,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美術課堂的活動,不僅僅是手、眼、嘴的活動,動腦才是最重要的,不是鬧哄哄后,沒有任何的收獲,我寧愿看到學生鴉雀無聲的凝思苦想,也不愿意他們在老師安排好的活動里面學習。課堂需要老師互動,需要參與。重要的是動腦的活動,是腦的參與。應該讓學生明白,學習本身就是花力氣的事情,關鍵是既然花了力氣,就要思考如何學出樂趣,堅持不懈、學有所成。
3、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自評能力,促進學生的人文思考。
評價是教師的智慧,需要教師有豐富的文化底蘊,而啟發(fā)本身也是一個非常好的評價方式,啟發(fā)學生自評,不僅能鍛煉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還能引導他們發(fā)散往更廣的層面去思考。以豐富學生的知識面,解決更多的問題。高中生已經有了一定的思辨能力,不再是幼兒園的學童只接受哄。如果一味的表揚和輕易的肯定,只會令他們思維懶惰,而懷疑、否定、批評才能引導他們往更深層面去思考,這就是“不悱不發(fā)”了。也只有懷疑、否定、批評才更容易引發(fā)對話,師生才能達到真正的平等互動。讓學生不斷的去想辦法批評、懷疑、否定。他們就是已經在積極思考了,并自己找到答案。
三、以學生為本,體現人文關懷
人本主義教學理論以人為出發(fā)點和歸宿,強調教學目標在于培養(yǎng)能夠適應變化和指導如何學習的、有獨立的人格特征而又從充分發(fā)展的人。強調學生個體與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因此,教育要從選擇課程內同、設計課程、組織課程三方面體現人文關懷。
1、從學生個性心理出發(fā)選擇課程內容,滿足各種學生的學習需要。
“興趣比天才更重要?!睂W生對滿足自己的需要,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常常表現出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并形成進一步探究的欲望,美術學科作為人文學科,在鑒賞課上要充分體現人文情懷,內容選擇亦應要適應全體學生的發(fā)展,符合學生的學習興趣。
2、從學生認知細膩出發(fā)設計課程內容,讓學生享受學習過程。
教學設計要為學生的自由活動留有余地,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課程,在空間設計上,注重開放性、延續(xù)性;在時間設計上,注意有彈性,少講多練,為學生的自學和思考留有足夠的空間,方法設計上,注意以教法促進學法,教會學生學的方法和策略。內容設計上要循序漸進,以舊知促新的知識,讓學生能夠自主吸收,自主建構。
3、從學生主體地位出發(fā),組織課程內容,促進學生主體意思形成。
課堂學習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雙方,知識是通過教師和學生的交往對話生成的,在對話中,師生雙方都平等、真誠的交往,而向對方提供肯定或者否定的會引起對方的和自己的思考。這一主張,教師在美術鑒賞中,要充分地相信學生的學習潛能,尊重學生的選擇,讓學生自主地對美術作品的觀察、理解、思考、分析和同學們一起討論、交流、比較、操作、嘗試甚至爭論,在平等對話和交流中,啟迪學生。
(1)課前調查,充分尊重學生的建議。
通過談話、問卷調查學習需要、為準備課堂教學打好基礎,并培養(yǎng)學生民主和諧、善于思考、尊重他人的人文素養(yǎng)。
(2)巧設問題,促進師生和諧交流。
愛因斯坦認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是一種技能,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用新的角度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力?!?/p>
(3)創(chuàng)設開放換進,引導學生能夠主動學習。
開放性的環(huán)境,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能夠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讀課本、講見解、議論難題等方式創(chuàng)設開放情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情懷。
以上每個要點之間互為關聯甚至互為條件,在教學中同時體現。這是以學生為主體,側重于教師的專業(yè)認識和人文素養(yǎng)所作的思考和主張。以終身教育的思想取代知識,將育人的目標放在首位并與知識目標更好地結合起來。
美術欣賞中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與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相互促進,相互融合的,能讓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自覺地與美術為伴,以真、善、美的生活為追求。讓美術在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創(chuàng)造高品質生活與和諧、健康的社會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