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妍
摘 要:作為一個新教師,面對新課程改革提倡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一定要遵照新課程標準,以三維目標為依托,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為目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精心設計好每一堂課,運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在今后的“教途”中,努力成熟,打造屬于自己的“歷史品牌”,讓歷史教學鮮活起來。
關鍵詞:人文素養(yǎng);精心設計;教學有效
在新課程改革所提倡的教學方式的轉變中,我深有體會:歷史是由一個個具有人文精神的故事匯編而成的,這些歷史故事令我們勢血沸騰,使學生興奮;歷史展示給人們的是她那鮮活淋漓的酣暢敘事和撩人心弦的故事情節(jié),學生喜歡的就是這點,要想讓歷史課堂變成學生都喜愛的歷史大講堂,這對于初出茅廬的我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在一年的歷史教學探索中,我得出了以下心得:
一、迎接新課程改革,提升人文素養(yǎng)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歷史教育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有重要的作用?!睔v史課程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人文性,即“以人類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陶冶學生的心靈,幫助學生客觀地認識歷史,正確理解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提高人文素養(yǎng)”。我在上課的過程中,不僅將知識與能力貫徹到位,而且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一塊上狠下工夫。因此,通過知識的灌輸,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成為我日常歷史教學的一貫原則,例如,我的一次公開課《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與成就》,講述的是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科學技術的新發(fā)展以及取得的成就。本課的難點在于為什么在每個階段我國可以取得那么多的成就,這就需要學生發(fā)揮他們的學習“自主性”,在字里行間里搜尋、總結原因,并且體會在這些原因背后隱藏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我在這一節(jié)課的設計中,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是亮點,課堂上最大限度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體會科技工作者的愛國熱情、艱苦創(chuàng)業(yè)、自主創(chuàng)新的精神。以此來塑造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讀史以明智”,貫穿這一目標的過程和方法也是精彩紛呈的。
我為了使課堂的“自助、合作、探究”熱鬧點,把本課分為好幾個階段:(1)新象中國(1949—1965);(2)挫折中國(1966—1976);
(3)科技中國(1978年至今);(4)暢想中國。將本課按照這幾個階段來進行講述,以“追逐中國夢”即追逐新中國的強國之夢為貫穿本課的主線來設計,與當今中國倡導、追逐“中國夢”緊密聯(lián)系,緊扣時代主題,提高學生的愛國熱情和人文素養(yǎng)。最后,拋出問題:“身為當代中學生,你們如何為實現(xiàn)未來的‘中國夢而貢獻自己的力量?”讓學生討論自己究竟在中國未來的崛起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以升華情感,這就使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教育目標得以實現(xiàn),真正實現(xiàn)了歷史學科能力與人文素養(yǎng)的緊密結合。
二、保留歷史厚重感,不失歷史趣味感
新課程標準提倡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中心,我們應該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激發(fā)學生的課堂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我牢牢銘記這一新的要求,并且在教學中嚴格執(zhí)行:
1.導入新穎化。由于歷史教材以講述概括性語言為主,不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因此,我在教學時,善于使用新穎獨特的導入方法,拉近歷史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的思路迅速“穿越”到過去。
2.活動多樣化。比如,課堂上學生表演各種各樣的歷史劇和小組合作討論時,從中可以感覺到歷史劇將課堂氣氛帶動得異彩紛呈,這對于調節(jié)課堂氣氛的確是很好的手段和方法,但是,這無疑也有弊病,比如,忽視了劇情背后隱藏的歷史經(jīng)驗和教訓,學生只感受到了歡樂,只記住了表演者的動態(tài)和神情,而忽視了歷史的沉重感和厚實感。所以,我們要適當?shù)剡\用各種方法和手段,在達到轟動課堂的效應之后,教師應該趁此引出主題,從而升華課題,掀起課堂的高潮。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清歷史脈絡,在品味歷史的點點滴滴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
三、在磨課中求成長,探求教學的有效性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一直在追尋一個問題,究竟怎樣的教學才能算得上真正有教學效果的好課?我們在教學中應該以人本主義的思想為基礎,在教學中不斷貫徹“學生為本”的理念,讓學生做課堂教學的主人。而教師僅僅是學生通往理想殿堂的指導者和引路人,真正掌握歷史命運的是學生自己,他們可以從容地暢談自己的觀點,主動探索歷史的謎團,在與老師的積極互動中達到知識和情感的升華,讓新的課堂教學方式駕馭歷史長河,輕松跨越教與學之間的鴻溝,成為連接師生之間的紐帶。
一次次的磨課實踐使我認識到,歷史課,絕不僅僅是對歷史知識的了解、沉淀,我們更要以新課程的三維目標來衡量一節(jié)課,看看這三個目標是否達到,只有充分考慮這三個目標,才能達到教學的有效。
作為一名教師,需要在日常的教學中不斷學習、不斷觀察、不斷積累,做到既要保持課堂的嚴肅性,保留歷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歷史的趣味感。一個優(yōu)秀的歷史教師,應該善于向學生講故事,有故事的課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課堂,才是最有效的歷史大講堂。
參考文獻:
[1]趙俊.學習理論提升實踐,反思探索促進成長[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3(03).
[2]吳偉.歷史學科能力與歷史素養(yǎng)[J].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2013(02).
[3]陳志剛.從課堂教學設計談歷史教師素養(yǎng)的提升[J].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2013(02).
[4]郭富斌.閱讀豐富課堂教學明確主題靈魂的思考[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3(03).
[5]李廣.評好課:應知應會[J].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05.
編輯 黃 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