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小強
【關鍵詞】 高效課堂;教學效率;目標;組織;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 G424.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2—0039—01
教學效率是教學改革的一條重要標準。教學改革的成敗怎樣判斷,一堂課的優(yōu)劣怎樣衡量,一名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怎樣評價,當然其標準是多方面的,而視其教學效率如何是其中重要的一項。所謂教學效率,就是教學單位時間(通常指一節(jié)課)內完成的教學工作量。顯然,在不增加教學時間的條件下,使學生學到的知識更多,學到的本領更多,當然是執(zhí)教者教學水平高的體現(xiàn),課堂教學出色的體現(xiàn),教學改革成功的體現(xiàn)。下面,筆者就結合工作實踐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確定科學的教學目標
課堂的教學目標是課堂的中心,是一節(jié)課最終達到的目的。它不僅關乎教學內容,而且關乎整個課堂教學的效率。那么,怎樣的教學目標才是科學的呢?
首先,教學目標要有一個完善的體系,既要有宏觀調控又要有微觀設計。它需要預設,即要根據(jù)《新課標》確定總體目標,根據(jù)年級要求確定年級目標,根據(jù)單元要求確定單元目標。這樣就可以避免教學的盲目性、隨意性,使得整個教學過程科學有序,高效低耗。
其次,教學目標要體現(xiàn)學生能力的變化,應在動態(tài)的教學過程中不斷生成與發(fā)展,即它的不斷完善以預設目標為起點,但又不拘泥于預設目標。學生的能力由“識記——理解——感受——領悟——模式——遷移——創(chuàng)造”逐漸過渡,教學目標也應體現(xiàn)這樣的變化,以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
最后,教學目標要簡明突出。知識靠的是一點一滴的積累,一堂課這也舍不得放,那也舍不得丟,到處是重點,到頭來,學生反而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重點。一名出色的教師,其教學目標必定是簡明突出的,這樣一堂課下來,學生學得輕松,也學得實在,教學效率自然就高。
二、精心組織課堂教學
1.功夫用在備課上。
(1)備課標。全面貫徹新課程標準要求,結合具體教學實際把其轉化為具體的教學行為,同時還要靈活使用新課標,一切有利于教育學生的教學行為都可算做正常的教學行為。
(2)備教材。通過對教材的研討,明確我們是利用教材教,而不是在教教材。因此,必須吃透教材,掌握每一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弄清自己該教什么,怎么樣教,并且設計到教學過程中去,使教學過程活而有效。
(3)備學生。了解學生的知識體系,知道學生該學什么,始終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分層設計有利于學生探究和鞏固知識的練習題目,使每一名學生都有事可做,都有成功感,體驗學習的快樂。
2.教方法比教知識更重要?!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現(xiàn)在提倡終身教育的理念,我們的教育并不是教給學生多少枯燥的知識,而是教給學生終身受益的學習方法,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有效的學法指導,這樣學生在科學有效的方法指導下進行的學習必然是有效的,也必將是高效的。
3.能力訓練是課堂教學的歸宿。為了使訓練更有成效,我們在集體備課時,精選題目,分別設置鞏固知識、能力提升和體現(xiàn)知識前后聯(lián)系的題目,培養(yǎng)學生的解題能力。課堂上精講巧問,并進行必要的板演訓練和講評,即使是一般的課堂提問和練習也要著眼于能力訓練。
三、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1. 精心設計導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一節(jié)課是否能吸引學生,我認為課前導入很重要,課前導入一般用于授課開始,方法以故事導入法、設疑導入法、溫故導入法、實驗導入法為主,目的在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自然引入新課。例如,在講解《大氣壓強》這節(jié)內容時,我安排了這樣一個演示實驗:一個玻璃杯,一小桶水,一張硬紙片,讓一名學生用硬紙片蓋住空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后倒過來,后放手,硬紙片馬上掉下來,讓另一名學生用硬紙片蓋住裝滿水的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過來,后放手,硬紙片沒有掉下來,就同學們觀察到的實驗現(xiàn)象直接提問進入新課講解。
2. 開展課外活動,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興趣的源泉在于運用?!睂W就要用,把所學的知識用到實踐中去,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學以致用的真正價值,從而反過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從“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課外活動是學生的第二課堂,是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實際的主要場所。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第二課堂活動,結合學校實際,因地制宜?;蜷_展小組討論,或進行科技輔導,或搞小制作、小發(fā)明等活動,比如,在學校操場上,讓學生測量旗桿的高度;利用學校附近的山坡,讓學生測量山腳與山頂?shù)臍鈮旱鹊?,利用這些可操作性強的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和積極性,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