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雨
摘 要:以雨果的話為引子,指出了歌曲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可讓學生達到靈魂的陶醉、精神的愉悅和美感的享受,對歷史知識有深刻的理解。
關鍵詞:歷史教學;歌曲引入;深刻理解
音樂表達的是無法用語言描述,卻又不可能對其保持沉默的東西。——維多克·雨果
最近,看了一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電影主人公馬修到一家學校擔任學監(jiān),這個學校被稱為池塘之底,這個學校由調(diào)皮的孩子、殘忍的校長、冷酷的教師、嚴厲的制度構成。馬修懷著一顆仁愛之心看待這些孩子,對學校殘忍的“行動—反應”制度深惡痛絕。他熱愛音樂創(chuàng)作,他用愛心關懷孩子,在他的執(zhí)著下,費盡心思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為他們譜曲,用音樂引導他們的心靈。當然,最后的結(jié)果是用音樂凈化了孩子的心靈,用音樂重造他們的靈魂,也對他們的人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這部電影給我很大啟示。
人們常說音樂能陶冶人的情操,馬克思也說過“音樂是人類第二語言”,而歌曲則是人的聲音與語言相結(jié)合的一種音樂。所以歌曲是對語言的應用,它能激發(fā)人的情感,活躍人的思維。歌曲是音樂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在歷史課堂上也有重要的作用。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中國古代的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20世紀的科學巨匠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所以作為教師,要盡可能地保護并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實踐證明,歷史課上一味地講授,容易使學生養(yǎng)成思維的惰性,一般情況下,中學歷史教育形式單一,只有課堂教學,而且課堂教學又多以傳授歷史知識為主,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這就使學生缺乏學習歷史的主動性和趣味性,因此,在目前的中學歷史教育中,就必須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以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和趣味性。歌曲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比如,講授《最可愛的人》這一課時,上課伊始,播放《中國人民志愿軍戰(zhàn)歌》,當歌聲響起的時候,班級里的學生立刻興奮了,并且有的學生在座位上一邊跟著唱,一邊有節(jié)奏地擺臂和踏步,這首歌曲一下子吸引了他們,我們常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這節(jié)課收效非常好。
二、活躍氣氛,加深理解
中學歷史課一般都安排在上午最后一節(jié)或下午的第三、四節(jié),這就使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現(xiàn)象尤為嚴重。課堂氛圍比較沉悶,歷史課給人的印象又是枯燥乏味的,所以如何在課堂上緊緊抓住學生的眼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是我在課堂上關注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常規(guī)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音樂具有活躍課堂氣氛的巧妙作用。比如,講授《民族團結(jié)》這一課時,在課堂上播放《天路》:“黃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岡,看那鐵路修到我家鄉(xiāng),一條條巨龍翻山越嶺,為雪域高原送來安康……”從韓紅天籟般的歌聲中,讓學生體會到,青藏鐵路是為藏族人民修的天路!多少年來,西藏人民就一直渴望能有一條通往遠方的路,這條路可以帶我們走出貧窮,走出落后,走向富裕,走向北京……
三、總結(jié)新課,增強記憶
一節(jié)課內(nèi)容講完了,在剩下時間里播放一段音樂,可以松弛神經(jīng),化解疲勞,又能鞏固新課,升華主題,增強記憶。比如,講授《紅軍不怕遠征難》這一課時,結(jié)合地圖,給學生演唱了《長征組歌》中“四渡赤水出奇兵”那一段:“……戰(zhàn)士雙腳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烏江天險重飛渡,兵臨貴陽逼昆明,敵人棄甲丟煙槍,我軍乘勝趕路程,調(diào)虎離山襲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边@樣,學生對遵義會議結(jié)束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后,中國革命擺脫困境、走向勝利的歷史事實有了更明確的印象,對遵義會議的歷史意義和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功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四、感情升華,觸摸心靈
歷史課程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基礎課程,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歷史課堂上,除了給學生教授基本的歷史知識外,還應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比如,在母親節(jié)來臨的一節(jié)歷史課上,結(jié)合母親節(jié)的由來,播放了一首歌曲《時間都去哪兒了》,配著溫馨的畫面,學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甚至流淚了,讓他們在充滿幸福感的課堂中加油啟動,發(fā)揮主體能動性,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獲得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每個學生都是有價值、有追求、有幸福感的。歷史課堂不是蒼白無痕的,留給學生的思考是長遠深邃的。
總之,歌曲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是寓教于樂的好形式,也是提高課堂效果的有效途徑。它既不是政治說教,也不是理論灌輸,歌曲進行教育的形式是具體的、直接的,并能達到靈魂的陶醉、精神的愉悅和美感的享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