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利民
摘 要: 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能為學生打開思維的空間,實現(xiàn)師生有效互動。文章從五個方面舉實例論證了問題情境教學對實現(xiàn)師生互動的重要性和實用性。
關鍵詞: 物理教學 問題情境 師生互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老師必須考慮的問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某種程度上取決于教師采用的活動策略。根據(jù)教學目標,如何創(chuàng)造良好的課堂活動環(huán)境,營造師生相互配合、共同探討問題的活動氛圍,創(chuàng)設師生互動的問題情境是培養(yǎng)學生物理思維的關鍵所在。筆者認為課堂應該像一個大舞臺一樣,教師是導演,學生是主角,師生共同合作,表演出精彩的節(jié)目。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要新、趣
圍繞教學目的、重點、難點,精心設計問題,問題要新穎、有趣味。這樣對促進學生積極思維會有很大幫助,也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共同探討,教師善于質疑,要富有啟發(fā)地提問,引起學生探新尋因的興趣,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教師所提問的問題既要有一定的趣味,又要有一定的難度,激發(fā)學生動腦思考,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質疑問難。
比如:“有一天,一位學生早上起來吃蛋時,發(fā)現(xiàn)昨晚不小心把熟蛋和生蛋混合了,在不敲破它們的情況下,他無法分辨。于是,他急切地到校詢問物理老師,老師引導他從慣性方面著手思考。指出:熟蛋里的蛋白和蛋黃是固體,構成的是一個實心整體;而生蛋里面的蛋黃和蛋白是液體,如果我們采用同樣大小的力旋轉兩個蛋,可以看到他們旋轉的快慢不同,旋轉時間長短也不同。生蛋里是液體與固體蛋殼不能構成整體,由于慣性,仍然要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tài),于是阻礙了蛋殼的旋轉,使其轉得慢一些,時間就長一些。
在講授聲音的發(fā)生和傳播時,我故意帶了一把吉他、一個鼓和一把二胡,學生興趣濃厚。同時我彈奏了一曲,并提出了這樣一個饒有趣味的問題?!巴瑢W們見過器樂合奏嗎?你看舞臺上多姿的樂器有長的、圓的、有金屬的、竹子的、有吹的、拉的、打的、形狀不同,構造各異,可是都能發(fā)出美妙動聽的音樂,同學們想一想,它們?yōu)槭裁茨馨l(fā)生呢?各種樂器發(fā)聲的方式雖不一樣,但在發(fā)聲時都有一個共同的現(xiàn)象,這個現(xiàn)象是什么?”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振動?!比缓笪易寣W生找身邊的能發(fā)聲的物體一一互相示范,總結。這樣,自然而然地歸納出了物體在振動時會發(fā)出聲音。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要論、辯
問題討論合作學習是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的具體體現(xiàn)。雖然有些討論內容并不十分深奧,甚至對于部分學生來說有些淺顯,但是教師在教學中若能充分理解討論的意圖,使用好每一個討論問題,循序漸進,拓展問題討論的內容,則對于增強學生的知識技能,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較強的問題意識,發(fā)現(xiàn)和提出有探索價值的物理問題,樹立敢于置疑、勤于思考的精神,培養(yǎng)獨立思考的能力,無疑大有裨益。
比如在聲音一章復習總結時,我提出一個問題,一個人在哪些情況下聽不到聲音呢?我讓同學們分8個組,看哪個組提出的結論最多,最合理,并通過競賽,比時間哪組最快。同學們展開討論。經過一番討論,甚至爭論,得出了四種結果:物體不在振動,響度太小,頻率太低或太高,沒有傳播聲音的介質。每一次討論其實就是學生相互提問,相互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只是作歸納總結。這樣,學生自然就能輕松掌握知識,比教師直接講授效果好。
三、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要實、活
所謂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要實、活,就是要實際貼近生活。教師根據(jù)學生的知識水平,從生活出發(fā)提出新穎有趣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激活思維。這就叫“讀書無疑者,需教有疑”。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激活思維,常常從“疑”“趣”“情”入手。所謂“疑”,即給學生造成一個疑點或懸念,以激發(fā)動機,使之成為推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所謂“趣”,即增強趣味性,活躍思維;所謂情,即用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和故事感染學生,引發(fā)共鳴,師生共同進入角色。我在講述“摩擦力”時問:“有一列火車停在車軌上,一個小孩子能不能推動它向前運動?”話剛說完,同學們先竊竊私語,而后哈哈大笑,認為小孩子怎能推動這樣重的火車呢,也有的認為能推動。我又啟發(fā):“同學們好好想一想,到底推不推得動呢?”教室里靜了下來,同學們積極思考,“推得動,能推動。”“不僅能推動火車,還能推動地球呢?!薄跋胍幌耄裁匆材芡苿?,但是條件得滿足?!苯淌依镉譄狒[起來。這時,我講述“推動還是推不動,不是取決于外力的大小,而是取決于物體與接觸面的摩擦力的大小”,自然把摩擦力引了出來,這堂課學生學得特別認真,理解透徹。
四、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要探、究
在創(chuàng)新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問題的探究者,他們是在自己的探索實踐活動中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的??梢?,探究是進行創(chuàng)新教學的關鍵一環(huán)。探究起源于問題。因此,貫徹這一原則要注意兩點:一方面,教師要善于提出新穎、多面的問題,鼓勵學生大膽猜測和求異思維,另一方面,教師要善于鼓勵、啟發(fā)學生提出問題,課堂上一定要營造提問的環(huán)境,提供提問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想問、敢問、善問。
堅持實踐第一,教、學、做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學,在實踐中創(chuàng)。堅持這一原則,一要走出課本、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貼近生活、貼近自然、貼近生產、貼近高科技;二是開展豐富多彩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另外,教師要更多地關注學生活動、探索的過程,而不是僅僅關注學生活動、探索的結果,在學生活動和探索的過程中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提高實踐能力。
比如對于科學家怎么使得火箭上升,又怎么實現(xiàn)返回著落,怎么克服地球大氣的等高端問題,中學生能夠解決。讓學生自問自答,師生一起探究整個過程,包括力學、電學、熱學等方面的知識,這樣學生對科學產生了興趣,覺得科學沒有離我們太遠,有些問題原理我們仔細分析也能搞懂。
五、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要主、次
所謂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要有主和次,就是民主和個體差異在教學過程中的差異,教師與學生要平等對話、相互尊重、相互啟發(fā),要保證學生有良好的心境和愉悅的情緒。這是主體教學的重要保證。權威抑制學生,主體教學需要民主。缺乏民主的教學,學生無法進入主體狀態(tài)。貫徹這一原則,必須做到以下兩點:(1)教師尊重學生的人格,視學生為朋友,平等相處,態(tài)度和藹可親,做到“導而弗牽”、“強而不抑”;(2)教師尊重學生的觀點和思路,一起討論,相機誘導,不搞“一言堂”。
在教育過程中,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fā)展既存在共性又存在個體差異性。因此,我們既要從共性出發(fā)統(tǒng)一要求,又要從個性出發(f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開展教育活動。將課堂教學、活動課程和校本課程相結合,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學生的愛好和特長,使不同類型和水平的學生都能主動發(fā)展、充分發(fā)展。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教學歸根結底是為了調動學生主動、合作、探索學習的積極性,真正實現(xiàn)師生互動,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它僅僅是一種教學方法,并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只要符合新課程的理念,能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索、合作、學會學習的能力,就是有效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張大均.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中國物理網.問題教學理論,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