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指向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跨學科主題學習要融會貫通多學科知識,在主題任務學習中開展創(chuàng)造性實踐,解決復雜問題。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貫徹知識整合理念,充分挖掘學科知識的內在價值,深化其與主題任務之間的關系,尋求學科大概念;創(chuàng)建主題要依托真實問題,評估問題的適切性,搭建學科內外知識的聯系;教學過程中要實施促進知識循環(huán)的逆向教學,即“課前開展問題診斷,明確知識整合目標”“課中落實‘教-學-評’一體化,加速知識轉化”“課后布置跨學科綜合性作業(yè),增強知識整合成效”。
【關鍵詞】跨學科主題學習;知識整合;問題情境;逆向教學
培養(yǎng)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是深化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旨歸。變革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是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育的關鍵??鐚W科主題學習作為新課程標準中課程形態(tài)的重要創(chuàng)新,是對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問題的有力應答??鐚W科主題學習的關鍵在于學科內外知識的整合,即以某學科為主導,將與之相關的其他學科知識按照問題解決的邏輯重新組織在特定的主題任務中,形成新的知識結構。要有效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教師需要貫徹課程整合理念,創(chuàng)設適于知識整合的任務情境,實施促進知識循環(huán)的逆向教學。
一、貫徹知識整合理念
1.挖掘學科知識內在價值
跨學科主題學習是立足學科的主動跨界。[1]跨學科教學的有效實施并不意味著對傳統(tǒng)學科框架的全盤否定,教師應從學科的基礎出發(fā),優(yōu)化、調整學科知識,再將知識結構化。這一過程要求教師在理解學科知識的核心內容和結構的前提下,合理調整和整合學科知識,引導學生在掌握本學科知識的過程中擴展到其他學科,綜合應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如,在江蘇省南通市啟東實驗小學六年級數學跨學科主題學習《小蜂巢,大學問》中,教師設置探究蜂巢結構的主題活動,提出驅動性問題“蜂巢為什么是正六邊形”,引導學生在運用圖形與幾何模塊的核心知識“圖形的測量與密鋪、周長與面積的關系”的過程中,結合科學學科中的抗壓力、仿生學等知識分析現實問題。
2.深化學科知識與主題任務之間的關系
教學設計中,教師要思考如何促進學科知識與主題任務相互融入、有機結合。一方面,教師需要思考學科知識的實踐形態(tài)和應用價值,如從知識內容出發(fā)追問其發(fā)生在什么場景中、起什么作用、如何起作用。這一系列追問可以轉化成問題鏈,作為問題解答的知識原理,并隨之生成知識結構。另一方面,教師需要將活動主題打造成知識集成點,如立足主題思考其在生活中的具體表現,這些表現分別反映什么問題、涉及哪些原因,可以運用哪些知識加以解釋,這些知識能否與學科教學內容關聯起來。教師通過這兩個方面的思考,融合學科知識與主題任務,進一步設計兩者之間的梯度進階,有利于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學會思考、學會做事,進而創(chuàng)造性地掌握知識、解決問題。以浙江省杭州市學軍小學六年級數學《清河坊·訪河坊》跨學科主題學習為例,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從數學學科中的比例、比例尺、測量、按比例放大與縮小、統(tǒng)計圖、統(tǒng)計表等知識點出發(fā),思考其在生活中如何運用于測繪制圖中,進而形成繪制學校周邊景點清河坊地圖的主題任務。細化主題任務時,教師以“為河坊街改造提出建議”為知識的集成點,要求學生運用數學知識進行數據測量、分析和繪圖,結合歷史、文化等知識進行考量,形成綜合性的解決方案。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解決真實問題將零散的數學知識系統(tǒng)化、情境化,這體現了從知識點到主題任務的整合。同時,學生還通過不斷反思和調整,深化了對知識點的理解,形成了學科知識與主題任務關系的“雙向奔赴”。
3.尋求學科大概念
學科大概念指學科中具有核心性、持久性和遷移性的關鍵概念或原理。[2]教師可以提煉具有統(tǒng)整性的大概念,并以這些大概念為核心,延伸與拓展其內涵,構建圍繞大概念的知識網絡。在跨學科學習中,教師要設計與大概念相關的主題任務。例如,在基于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絲綢之路》的跨學科主題學習設計中,教師以“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為大概念,先引導學生思考絲綢之路如何促進古代東西方文明的交流與互鑒、語言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它對現代社會的多元文化共存與合作有何啟示等問題,接著組織學生計算商隊的行進速度與貿易利潤,討論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對現代社會的影響等。學生由此理解了數學公式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掌握了絲綢之路的貿易路線、文化交流、經濟價值及其對現代社會的啟示,進而增強了跨文化理解力與社會責任感。
二、創(chuàng)設適于知識整合的問題情境
1.依托真實問題
教學中的真實問題內含學科知識的應用,指向將不同條件、情境統(tǒng)籌起來編排而成的系統(tǒng)性學習任務。一方面,它具有代表性,反映生活中可能碰到的各種情況;另一方面,它具有教育性,學生通過問題解決可以系統(tǒng)學習知識,獲取實踐經驗,產生對事件的價值認識。例如,在杭州學軍小學體育跨學科主題學習《“SOS”計劃:基于BMI指數定制小學超重學生假期計劃》中,教師基于小學生假期返校后體重再創(chuàng)“新高”這一普遍現象吸引學生注意力,將“你是否可以為自己設計一份專屬的健康計劃”作為教學的核心驅動問題,通過設置減重任務調動學生研究的積極性,通過引入BMI指數作為衡量學生體重狀況的數據增加學習的可操作性。學生可以通過BMI指數的計算與監(jiān)測,學習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下冊《數據收集與整理》;通過制訂運動處方和監(jiān)控運動強度,掌握體育中的運動管理知識;通過設計和制作DIY減重畫冊,提升美術學科中的藝術表現能力。在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學習多學科的具體知識,還能提升跨學科的綜合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
2.評估問題的適切性
教師要關注教學問題的適切性,在學生的認知水平范圍內平衡主題任務的難度。任務既要具備一定的挑戰(zhàn)性,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又要在學生可接受范圍內,不過于復雜,不挫傷他們探究的積極性。難度把握的標準在于,問題設置的起點是否基于學生已有經驗,問題解決的方法和工具是否為學生所能控制和掌握,問題解決的過程能關聯多少與學生已有經驗相關的未知知識。例如,在北京市朝陽區(qū)呼家樓中心小學三年級數學《迷你小菜園》的跨學科主題學習中,教師設置“如何能讓這些閑置的土地煥發(fā)生機,成為校園里一道美麗的風景線”驅動問題,充分利用學生已掌握的位置與方向、周長與面積等數學知識,并關聯科學、信息技術、美術、語文和勞動等多學科內容。問題解決的方法和工具(如直尺、卷尺、數學公式、詢問家長或網絡查詢等),學生均能掌握和操作,這就確保了他們在解決問題時的自主性和可控性。
3.搭建學科內外知識的聯系
創(chuàng)設情境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發(fā)展素養(yǎng),故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情境創(chuàng)設需要形成鮮明的線索,幫助學生在情境中建立起知識網絡,從而促進不同學科知識的協同作用和綜合運用。例如,在杭州市保俶塔實驗學校六年級數學《“完美”的水杯》的跨學科主題學習中,教師通過設置“如何設計一款能夠放入抽屜的‘完美’水杯”驅動性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串聯立方體、圓柱體的表面積與體積計算等數學知識。為解決這一問題,學生不僅要運用已有的數學知識(測量、統(tǒng)計、幾何圖形的展開圖等),還要將這些知識與實際生活中的需求(水杯的擺放得當、高度適宜、容積合理等)相結合。同時,學生還要將數學知識與美術設計、科學探究等跨學科知識關聯起來。
三、實施促進知識循環(huán)的逆向教學
1.課前開展問題診斷,明確知識整合目標
逆向教學設計強調評價前置,通過診斷學生認知,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為高效學習知識、解決問題奠定基礎。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通過問題導入,既能幫助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又能引導其通過思考,明確學習目標與方向,針對性地補齊知識、強化認識、發(fā)展能力、解決問題。例如,在杭州市學軍小學數學跨學科主題學習《DIY浙江旅游小“紅”書》中,教師通過設置如何識讀旅游地圖這一前置性問題,評估學生對位置與方向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明確物體的相對位置,才能解決如何標注景點位置的問題;理解并整合數學中的測量、符號概念與美術中的視覺表達技巧,才能解決如何設計方便閱讀的地圖這個問題,增強地圖的可讀性;運用時、分、秒的計算,才能解決如何補充時間信息、合理安排行程的問題。由此,通過診斷評估,學生可以從真實情境中認識自身在空間定位、信息表達和時間規(guī)劃等方面是否存在問題,進而明確學習方向。
2.課中落實“教-學-評”一體化,加速知識轉化
主題任務作為評估學生學習質量的工具融入跨學科學習過程中,有利于實現“教-學-評”一體化。通過及時評估,教師能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知識掌握情況以及存在的知識盲點,從而調整教學內容和策略。學生思考知識的轉化應用,整合各方面知識、各種方法,調動各種工具解決問題,能形成對知識的系統(tǒng)性認識。
評估點的設置應當結合任務相關事件發(fā)展的節(jié)點,這樣才能體現進階性。例如,《DIY浙江旅游小“紅”書》學習的主題任務可分解為三個核心問題:如何標注景點位置、如何設計方便閱讀的地圖、如何補充時間信息。教學過程中,伴隨著學生繪制旅游地圖,教師可同步評估主題任務學習每個環(huán)節(jié)的情況,包括地圖的準確性和可讀性、時間規(guī)劃的合理性、跨學科整合能力及自主探究能力等,并給予針對性建議,確保學生在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實現知識的深度建構與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3.課后布置跨學科綜合性作業(yè),增強知識整合成效
跨學科綜合性作業(yè)是綜合兩個及以上學科知識,以習題、探究、實踐、實驗等方式開展的作業(yè),能起到復習、鞏固、深化學習效果的作用。教師布置綜合性作業(yè)能幫助學生歸納與鞏固所學知識,在不同學科的知識框架內深度思考和整合,從而培養(yǎng)跨學科知識的綜合應用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為后續(xù)學習奠定基礎。在《DIY浙江旅游小“紅”書》課例中,要完成制作一份“DIY浙江旅游小‘紅’書”的綜合性作業(yè),學生需自主結合數學“位置與方向”單元知識確定物體位置、描述路線,結合行程問題以及《年、月、日》的知識繪制地圖“骨架”,通過優(yōu)化符號、顏色等增強地圖可讀性,并補充步行時間等信息。此作業(yè)可鞏固方位知識,深化學生對地圖符號化表達和空間邏輯的理解,為他們后續(xù)學習比例、坐標系等知識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郭華.跨學科主題學習:提升育人質量的一條新路徑[J].人民教育,2023,(02):25-27.
[2]崔允漷,郭洪瑞.跨學科主題學習:課程話語自主建構的一種嘗試[J].教育研究,2023,44(10):44-53.
(作者單位:廣州大學教育學院)
(本文系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2024年度一般項目“課程空間學:面向高質量發(fā)展的基礎教育課程結構優(yōu)化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D24CJY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