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單元教學作為一種新穎的教學模式,不僅能幫助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具體的知識點,還能讓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學習框架。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緊扣學科核心素養(yǎng)并設計豐富的教學內容,憑借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單元活動,學生一邊進行知識積累,一邊提升自身綜合能力。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大單元教學;應用策略
受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教師習慣以教材內容為基礎傳遞大量的知識點。然而,作為一門極具綜合性的學科,道德與法治教學不能局限于固有的教學模式。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為了踐行課程標準中的重要思想,教師引入大單元教學并將零散的、分散的、孤立的知識點聯(lián)系起來。本文將從具體的教學案例出發(fā),深入分析大單元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教學策略。
一、基于大單元教學,整合教學資源
(一)建立模塊單元,整合知識網絡
大單元教學以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最終目標。區(qū)別于以往的教學模式,學生不再執(zhí)著于具體知識點的理解,而是從整體角度、學科角度理解社會現(xiàn)象。為了達成上述目標,教師基于模塊單元整合知識網絡。通過將大量的、符合單元教學目標、主題的知識點串聯(lián)起來,學生不僅能形成對單元內容的整體認知,還能借助交叉、立體的知識網絡形成高階思維。值得一提的是,知識網絡中的知識并非都是教材中的知識。考慮到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將教材中及教材外的知識點融入知識網絡。
以統(tǒng)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生命的思考”為例,從教材內容來看,本單元的主題為“探究生命”,共分為3個課時。其中,課時1以探問生命為主題,課時2以珍視生命為主題,課時3以綻放生命之花為主題??紤]到課程講解的效率,教師以思維導圖的方式將教材知識點串聯(lián)起來。然而,從后續(xù)的搭建成果來看,單純的教材內容無法滿足教學需求。針對這一情況,教師秉承跨學科融合的理念將生物學教學和道德與法治的知識點聯(lián)系起來。通過生物學知識的合理滲透,學生不僅能在課時1中了解更多的生物學知識,還能在課時2中意識到“生命是寶貴的”。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既可以通過教學經驗整合知識網絡,又可以將整合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憑借高效的師生互動,學生嘗試自主搭建知識網絡。區(qū)別于以往的教學模式,學生能夠自主完成知識點的深化、創(chuàng)新。
(二)基于主題情境,整合教學資源
大單元教學是一個系統(tǒng)過程,其中包含多個步驟,因此,在開展日常的教育與引導中,教師除了要提煉單元主題、單元教學目標,還要創(chuàng)設大情境,設置大任務。區(qū)別于課時情境,單元主題情境更具有統(tǒng)領性,一方面,單元主題情境可以將單元教學目的、內容、實施流程、評價融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單元主題情境可以將單元教學與課時教學聯(lián)系起來。一般來說,單元主題情境與單元教學任務息息相關?;谏鷦?、有趣且兼具教育意義的大任務,學生循序漸進地探索具體知識點并形成體系化的思考。
以統(tǒng)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走進法治天地”為例,從教材內容來看,本單元包含大量的法律知識,因此,教師需要立足整體引入大單元教學。根據單元內容,教師將主題設置為“法律知識的探究”。為了降低學習難度,教師緊扣單元主題情境設計大任務并重新安排授課順序。在此過程中,教師以“與法律同行的一天”為例闡述了單元中的重難點。比如,在講述教材中諸多違法行為時,教師將事件的主人公轉化為“李明一家人”。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學生開始將具體知識點串聯(lián)起來。此外,由于法律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因此,教師秉承“社會即學?!崩砟钬S富教學資源。
從教材內容來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本通常以單元為主體?;诰唧w的單元主題,教師既能明確大致的教學方向,又能圍繞單元主題實現(xiàn)資源的二次整合。在此過程中,教師突破自然單元的限制并調整教學順序。
二、優(yōu)化教學策略,深化大單元教學
(一)引入情境式教學,鋪設教學內容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情境式教學作為一種新穎的教學策略被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在大單元教學背景下,教師緊扣單元主題將教學內容與生活情境相結合。雖然,初中生具備一定的思考能力,但他們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為了豐富學生的認知體系,同時也為了優(yōu)化課程講解,教師可以基于情境化教學實現(xiàn)知識點的延伸、創(chuàng)新。值得一提的是,初中生的生活經驗與成年人不同,因此,情境的搭建需要充分考量初中生的實際情況。
以統(tǒng)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走進社會生活”為例,從單元主題情境來看,本單元與網絡生活息息相關。為了深化學生對具體知識點的理解,教師在講授“合理利用網絡”時緊扣時新熱點,通過真實的生活案例,學生一邊闡述所思所想,一邊分享親身經歷?;谇捌诘那楦袖亯|,教師引入教材內容分析:如何利用網絡技術?從后續(xù)的反饋來看,大部分學生能夠深入理解互聯(lián)網技術帶來的“優(yōu)”和“劣”。在課程講解的最后,教師以生活情境為基礎,設計主題為“如何利用網絡”的宣傳任務。根據任務要求,學生需要以個體為單位、以單元知識為基礎設計電子海報。在作業(yè)點評階段,教師憑借電子白板技術展示學生的作品。通過互評,學生以投票方式選出4份符合宣傳需求、美觀且頗具教育意義的海報。
情境式教學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除可以在課程講解中搭建豐富的生活情境和營造學習氛圍外,還可以在師生互動中設計問題情境。憑借及時且頗具針對性的問題鏈,學生完善思考流程,提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二)設計實踐活動,踐行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自主解決實際問題”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主要目標。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秉承“教學做合一”理念設計豐富的實踐活動。基于具體的實踐活動,學生一邊建立新、舊知識點間的聯(lián)系,一邊實現(xiàn)知識點的應用、遷移。此外,實踐也是學生產生新知的過程?;谡J知沖突,學生或以個體為單位提出自己的問題,或以小組為單位,以合作的方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時,教師充分發(fā)揮教學經驗將學生的情感感知轉化為理性思考。
以統(tǒng)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勇?lián)鐣熑巍睘槔?,為了踐行大單元教學,教師緊扣單元教學目標設計主題為“感受社會責任”的實踐活動。根據活動要求,學生將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下述幾個任務:其一,走進社區(qū),了解需要幫助的對象。其二,為“需要幫助的對象”服務,了解其基本情況,完成一次訪談。其三,利用日記分享自己的實踐過程。區(qū)別于以往的作品點評,教師設計同主題的故事分享會。在分享會中,每一個小組均選出一名匯報者分享小組成員的實踐情況及情感感知。從后續(xù)的反饋來看,大部分小組可以深刻感受奉獻、社會責任的魅力。
不同的單元蘊含不同的主題。針對差異化的主題情境,教師匹配以不同的實踐活動。在此過程中,學生以自己為主體,將教材內容與課外知識相結合,憑借大量的實踐活動,學生逐步形成學科視角。
三、重構評價體系,深化教學內涵
(一)豐富評價主體,加強生生互動
為了深化大單元教學,也為了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教師重構評價體系并豐富評價主體。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再是單純的被評價者。通過高效的生生互動,學生一邊指明其他人的問題,一邊豐富自己的知識架構。一般來說,初中生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因此,教師要預留出充分的評價時間。值得一提的是,生生互動建立在教學評一體化的基礎上。通過將單元教學目標轉化為評價標準,學生逐步豐富評價內容,提升評價效率。
以統(tǒng)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走向未來的少年”為例,根據單元內容,教師緊扣單元教學目標和習近平總書記的發(fā)言設計“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貫穿“胸懷世界 心系祖國”“抓住當下”“把握未來”三個議題。其中,針對議題一,學生需要思考:青少年為什么要走向世界?基于議題內容,教師設計小組合作任務。根據任務要求,各小組成員秉承“觀點+案例”的理念進行分享和評價。考慮到評價效率,教師結合單元教學目標提煉多個關鍵詞,圍繞關鍵詞的內容,學生積極指明成員的問題,解答他們的疑惑。
生生互動講求高效率、高互動性。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基于大任務提煉評價標準,還要設計多元的互評任務。通過將學生互評融入實踐流程及后續(xù)的成果點評,學生既能糾正同組成員存在的問題,又能提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二)引入信息技術,優(yōu)化評價形式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單元教學評價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在此過程中,教師秉承“線上+線下”的評價方法了解學生學情,適時糾正學生的錯誤認知。一般來說,線上評價與線下評價存在諸多差異,其中,線上評價建立在大數(shù)據的基礎上。借助線上學習平臺,學生能夠快速得到相應的反饋。相比于線上評價,線下評價具有靈活性強、內容豐富的特點。基于學生反饋,教師匹配以不同的評價方法、評價內容。
以統(tǒng)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世界舞臺上的中國”為例,在預習階段,教師緊扣線上學習平臺布置學習任務。根據任務要求,學生首先閱讀教材內容,自主提煉重難點并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為了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也在平臺上建立數(shù)據庫。通過線上試題,學生一邊提交問題的答案,一邊獲取正確率,形成錯題集。與此同時,針對學生的作答情況,教師及時獲取數(shù)據并適當調整教學策略。在課程講解階段,教師基于教材內容設計主題為“從大國外交中讀懂中國發(fā)展”的開放性問題。區(qū)別于以往的教學評價,教師及時跟進學生的觀點并借助互聯(lián)網信息展開精準、科學的評價。
單元教學評價講求綜合性、全面性。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秉承教學評一體化理念將大任務與評價任務相結合。基于多種形式的評價方法,學生既能知曉自己的不足之處,又能形成科學的學習習慣。
四、結束語
總之,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大單元教學成為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主渠道?;诰唧w的教材內容,教師既要重構教學理念,依托教材內容提煉單元主題、單元教學目標,又要優(yōu)化教學策略,將情境式教學、項目式學習、活動化教學融入大單元教學?;趦热葚S富、形式多樣的大單元活動,學生可以增加知識積累,提升綜合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初中生心思敏感且容易受外部環(huán)境影響。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自然興趣點展開高效的師生互動。通過溝通式、鼓勵式的引導,學生嘗試著自主總結單元重難點、收集相關的教學資料。
【參考文獻】
[1]周靜芳.初中道德與法治大單元教學中項目式學習的開展[J].智力,2022(5):16-18.
[2]李紅.初中道德與法治大單元教學中項目式學習的開展[J].天津教育,2023(8):37-39.
[3]莊躍真.基于大單元設計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研究[J].家長,2023(21):50-52.
[4]邱艷.核心素養(yǎng)下初中道德與法治大單元教學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2022(34):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