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暇
摘要:在“雙減”政策的新時代教育背景下,德育教育與智育教育并行,因此道德與法治的地位也在與日俱增。小學階段是學生思想和道德形成的關鍵期,這就要求教師要及時更新教學理念避免枯燥教學,結合課程標準,理性做好學情調(diào)查,將生活情景融入教學過程,改變傳統(tǒng)枯燥的教學形式,使道德自然而然扎根于學生的內(nèi)心,使法律為更多的學生所了解和遵循。本文將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化教學提出生活教學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小學教育;生活化教學
小學道德與法治是一門極其重要的課程。在課程教學實踐中,選擇生活化教學策略,能夠有效規(guī)避“滿堂灌”的教學形式,從尊重學生、理解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力求課堂的多樣化,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個性品質,促進學生正確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
一、生活化教學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的必要性
道德與法治貼近現(xiàn)實生活的學科屬性,對于小學生世界觀的建構至關重要。由于小學生好奇心重思維活躍,但相關的道德與法治培養(yǎng)意識薄弱,缺乏對現(xiàn)實世界的理性思考與認知。因此,在教學中應該結合教材設計,開展適合小學生的德育教學。選擇在學生可接受范圍之內(nèi)的教學內(nèi)容,結合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以道德與法治課堂為中心,帶動學生積極思考生活中的道德問題或法治問題,進而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與公民意識。
二、挖掘道德與法治生活化的課程資源相關策略
心理學研究表示:源于生活的情景化教學方式更容易被學生吸收,并能有效促進相關知識的轉化。因此,教師要結合當?shù)亟滩暮徒虒W目標,從當?shù)貙W情出發(fā),合理引導學生參與課堂互動,深度挖掘切合教學主題的生活化教學資源,精選與學生相關的生活場景進行教學設計,從而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課堂參與度,有利于課本知識的轉化與吸收。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傳統(tǒng)講課方式較為枯燥無味,同時講訴的內(nèi)容也沒有吸引性,可以嘗試生活場景的導入,也可以選取一些生動有趣的生活實例,增強課堂吸引力。可以結合學生的心智發(fā)育情況,在開展教學時選擇思辨性和倫理性適中的生活實例,實現(xiàn)課堂興趣導入。
例如,在六年級教學《我們的守護者》中,讓學生回憶生活中的守護者都是誰,有的學生說父母,有的學生說老師、警察、醫(yī)生。然后教師詢問學生他們在我們生活中的作用是怎樣的。一步一步拓展范圍,引出法律作為國家公民“守護者”的概念,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法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圍繞生活實際,從身邊的生活引申出來,漸漸的讓學生感知憲法的核心價值。在初步學習了憲法的核心精神后,引導學生進行思維拓展進一步幫助學生進行知識吸收,促使學生充分理解憲法守護者的內(nèi)涵。
教師在挖掘生活化課程資源的過程中,要注意事件的時效性,不忽略生活中“細枝末節(jié)”的教育意義。首先,生活事件的導入可以從學生視野出分,由學生自己進行案例分享或者自選形式進行教學展示,在滿足學生情感訴求的同時,調(diào)度其主觀能動性,賦予學生自己的成長空間。其次,教師要根據(jù)課程內(nèi)容,結合具體的學生實際生活情況,為不同的生活事件創(chuàng)設情境,進而將知識以趣味性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提高學生積極參加教學過程的意愿 。
例如,紛繁復雜的網(wǎng)絡環(huán)境和各種層出不窮的app和游戲,對于好奇心強但又缺乏自控能力的小學生來說,網(wǎng)絡不僅危害其身心健康,還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小學生無法正確識別網(wǎng)絡信息的好壞,也缺乏相應的自我保護能力,很容易被網(wǎng)上的不良信息迷惑,或者被一些居心叵測的人的利用,從而造成對自己和家庭的傷害。針對這樣的問題,教師就要結合現(xiàn)實教學情況選用典型生活事件,有效完成道德與法治的課程目標,進而培養(yǎng)學生理性上網(wǎng)規(guī)避風險的意識,形成正確的善惡觀與價值觀,
生活化教學以學生生活為中心,但是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受制于傳統(tǒng)的家庭觀念和校園文化環(huán)境。然而不同的家庭教育和現(xiàn)實生活狀況差距較大。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內(nèi)容生活化之前,做好學情調(diào)查,通過班主任、校園開放日盡可能多的采集家庭生活化資源,通過家校共育平臺強化學生家庭資源與教材內(nèi)容的關聯(lián)性,在保護好學生隱私的前提下,實現(xiàn)資源嵌套。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作業(yè)設計環(huán)節(jié)中,從日常生活出發(fā),可以用“親子活動”取代程式化書面作業(yè)。例如,針對不同的年級學生設計不一樣的家庭作業(yè),對于1-3年級的學生,可以通過“為父母做一件小事”,豐富學生生活體驗;對于3-6年級的學生,可以通過“今天我來做大人”,讓孩子體驗父母的一天,以小視頻的形式記錄下來,讓學生體會父母的艱辛,然后在完成這些事情以后,讓其寫下感悟,家校合作的方式進行對于學生的教育。這樣不僅為學生減負,同時還能實現(xiàn)家校共育。
隨著圍繞學生實現(xiàn)情況和未來發(fā)展進行針對性生活化的教學形式廣泛地應用,其在于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與公民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目的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原本單一的教學評價模式受到挑戰(zhàn),以分數(shù)為考核標準的評價方式,在生活化教學中并不適用。因此,教師更應該堅持“教育回歸生活”的教育理念,摒棄“唯分數(shù)論”。
例如,在道德與法治成績評價中,盡量用“優(yōu)秀、良好、及格”等字眼進行評定,突出生活化教學的實踐模式,弱化原始書面測驗的分數(shù)占比,通過更多貼近生活的實踐活動,給予學生多維的成長空間。結合小學階段學生成績分層的實際情況,教師要及時關注不同層次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避免學生因成績不佳而出現(xiàn)較大的心理落差。對于一些評價靠后的學生,教師要及時關注其心靈成長,及時進行正確的引導和鼓勵。
總之,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是一種全新的教學突破,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及時更新教學理念,挖掘具有生活實際意義的道德與法治相關內(nèi)容實例,理性進行學情考查,合理設計成績評定標準,發(fā)揮生活化教學的真正作用,從而促進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劉富天.生活化教學策略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分析[J].考試周刊,2021(A0):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