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及《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的調整,小學數(shù)學課堂深度教學成為培育學生數(shù)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本文結合深度教學理念對“相交與垂直”一課進行了設計,并總結了相應的教學策略,以期引起同人對小學數(shù)學深度教學的關注。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深度教學;相交與垂直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36-0076-02
引? ? 言
2010年,我國頒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在于教育,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強調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教育學生學會知識技能,學會動手動腦,學會生存生活,學會做人做事,促進學生主動適應社會,開創(chuàng)美好未來。《課程標準》中提出:“數(shù)學知識的教學,要注重知識的‘生長點’與‘延伸點’,把每堂課教學的知識置于整體知識體系中,注重知識的結構和體系,處理好局部知識與整體知識的關系,引導學生感受數(shù)學的整體性。”小學數(shù)學課堂深度教學適應了教育改革的需要,也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
李松林教授認為:“深度教學特指教師在準確挖掘教材知識內核、整體結構、豐富內涵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超越粗淺、零散、狹隘、空洞、死板的課堂學習,這是一種提升學習能力與發(fā)展水平的教學形態(tài)?!睂W者黃鳳基于以上研究總結出,“深度教學是教師借助一定的活動情境,對知識進行完整而深刻的解讀和對學情進行深度分析,并帶領學生從符號學習進入知識的邏輯與意義學習,從而實現(xiàn)知識對學生發(fā)展的價值的教學”。由此可見,深度教學強調教師對教材的深度解讀和對學情的深度分析,注重學生有意義的學習和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1]。下面以“相交與垂直”一課為例對小學數(shù)學課堂深度教學進行詳細論述。
一、深度解讀教材
深度解讀教材是指準確挖掘教材的知識內核、整體結構和內涵。教師對教材的解讀可以從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入手,縱向把握知識脈絡,橫向溝通知識聯(lián)系?!熬€與角”這一單元屬于《課程標準》中“圖形與幾何”領域,要求教師在引導學生結合生活情境認識線與角的過程中,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臻g觀念主要是指根據(jù)物體特征抽象出幾何圖形,根據(jù)幾何圖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實際物體;想象出物體的方位和相互之間的位置關系;描述圖形的運動和變化;依據(jù)語言的描述畫出圖形等。
(一)縱向聯(lián)系
已學相關知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直角、銳角與鈍角;平行四邊形。
本單元主要內容:線段、射線和直線;平行線;相交與垂直;平角與周角;角的度量單位;用量角器量角與畫角。
后續(xù)學習的相關內容: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三角形的內角和及三角形三邊關系;梯形、平行四邊形;軸對稱和平移;圓和扇形。
線與角的內容在前面的教學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過,這一次是有關線的系統(tǒng)學習和對角的進一步認識,將為學生后續(xù)學習平面圖形、立體圖形、圖形運動的特征及圖形的測量積累數(shù)學學習經(jīng)驗,奠定知識基礎。
(二)橫向對比
本研究選取了北師大版、人教版、蘇教版教材中“相交與垂直”的內容,通過對比來確定教學目標。這有助于教師選擇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
1.新課引入的對比
北師大版教材和蘇教版教材中的引入環(huán)節(jié)是提供兩條直線相交的現(xiàn)實背景,從實物圖中抽象出線的模型;人教版教材中沒有正式的引入環(huán)節(jié),是在學習平行的基礎上繼續(xù)研究平面上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
2.概念呈現(xiàn)的對比
三個版本的教材都采用了圖文結合的方式呈現(xiàn)概念,都呈現(xiàn)了水平方向與垂直方向互相垂直的兩條直線。其中,人教版教材除了呈現(xiàn)標準的垂直模型,還展示了其他可能的情況。相較于人教版教材和蘇教版教材,北師大版教材只編錄了垂直這一概念,沒有編錄垂線、垂足等概念。
3.內容編排的對比
人教版教材和蘇教版教材更強調垂直在生活中的運用,其中,蘇教版教材在要求學生尋找生活中互相垂直的例子的同時,展示了學生可能找到的現(xiàn)實模型。北師大版教材通過旋轉紙條的操作活動引入“互相垂直”這一概念,這比直接從測量的角度得出結論更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在得到一組垂線的環(huán)節(jié)中,三版教材都采用了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畫垂線的方法。北師大版教材采用了折紙的方法,人教版教材和蘇教版教材采用了用量角器來畫的方法。這是因為本節(jié)內容編排的順序略有不同,人教版教材和蘇教版在本節(jié)內容前面已經(jīng)編排了角的度量的內容,因而會有測量的方法。三版教材都編排了過直線外一點作已知直線的垂線這一內容,但處理的方式不同:北師大版教材安排在課后練習的最后一題,其他兩個版本的教材對這一內容進行了重點闡釋。
(三)教材解讀的啟示
通過解讀《課程標準》,教師可確立本課的教學目標,即結合生活情境,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教師聯(lián)系單元前后知識可發(fā)現(xiàn),教材整體的設計思路是平面圖形的初步認識—線的認識—角的認識—平面圖形的進一步認識—立體圖形的認識。因此,在“相交與垂直”一課的教學中,教師既要引導學生回顧和運用“角的初步認識”中判斷直角的方法,又要引導學生回顧和運用上一課學習的“直線的性質”(向兩端無限延長),兩條直線相交后必然會產(chǎn)生角,這為后面學習“角的度量”埋下了伏筆。
三版教材的對比給了教師如下啟示:一是注重與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從現(xiàn)實背景中抽象出相交的模型,再用數(shù)學中垂直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xiàn)象;二是概念教學應注重學生主動探究的過程,無論旋轉紙條還是用量角器測量都是為了幫助學生深度理解;三是盡管教材編排不同,但教學的核心內容是一致的,即理解兩條直線互相垂直的位置關系。
二、深度分析學情
課前分析學情有助于教師取舍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及制訂教學目標。課前分析學情主要考慮學生已有的基礎知識、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學習本課的生長點等。
(一)已有的知識基礎
學生初步認識了角,知道角的大小與邊長無關、與張口有關;了解了直角、鈍角和銳角,能夠借助三角尺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能用三角尺畫直角。在本單元的第一課,學生認識了線段、射線和直線,知道直線能向兩端無限延伸。
(二)可能遇到的困難
學生在理解兩條直線互相垂直是相交的特例時有一定的困難,垂線、垂足、垂線段這三個概念比較抽象,點到直線的距離是難點;容易形成思維定式,認為只有豎線與橫線垂直,不能作一條斜線的垂線。
(三)學習本課的生長點
學生可從生活實際中抽象出兩條直線相交的位置關系,通過觀察和操作活動感知體驗,發(fā)展空間觀念,最后利用數(shù)學課堂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常見現(xiàn)象,感知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三、深度教學設計
(一)教學思路(見圖1)
圖1
(二)實施過程
1.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教師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事物引入新課,可激活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筆者從學生熟悉的剪刀、十字這兩個圖形中抽象出相交的兩條直線,以揭示核心概念。
2.辯證思維,把握要點
教師如果直接講解概念,雖然可以讓學生知道這個概念,但不能讓其理解知識要點。因此,筆者設計了四組直線:一般相交、平行、垂直和延長后相交,讓學生判斷它們是否屬于相交并說明理由。在辨認和說理的過程中,學生明確兩條直線相交所具有的一般特征:有且只有一個交點,形成4個角。
3.操作探究,主動建構
深度教學提倡學生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間,讓學生在觀察、猜想、操作、歸納等過程中發(fā)現(xiàn)數(shù)學知識、發(fā)展數(shù)學思維、提升學習能力。在教學“垂直”這一概念時,筆者設計了兩個自主探究活動,一是旋轉紙條活動,目的是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深度理解“互相垂直”這一概念;二是想辦法得到一組垂線的活動,讓學生在折一折、畫一畫的過程中鞏固判斷垂直的方法。
4.實踐應用,總結提升
數(shù)學知識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筆者設計尋找生活中有關垂直的例子這一環(huán)節(jié),使學生感受數(shù)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最后組織學生進行全課回顧與總結,梳理相交、垂直等核心概念,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結? ? 語
綜上所述,小學數(shù)學深度教學是社會發(fā)展和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基于對教材深度解讀和對學情的深入分析進行教學設計,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張先彬.小學數(shù)學深度教學四原則[J].人民教育,2020(22):52-54.
作者簡介:唐靜(1990.8—),女,四川遂寧人,本科學歷,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