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陽 王曉敏
摘要:生活化教育理論指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尋找教育資源和素材,讓學生利用生活元素理解所學的知識并且能夠應用到生活當中。在小學數學教學當中滲透生活化教育理論,不但可以有效的調動學生參與數學學習的興趣,還可以有效的鍛煉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所以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結合生活化教育理論創(chuàng)建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教學環(huán)境中學習和掌握數學知識。本文對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生活化理論的策略進行了分析和探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生活教育理論;滲透對策
引言
知識來自于我們的實際生活,并且可以用學到的知識解決我們實際生活中的問題。隨著生活化教育理論的滲透,需要學生從生活中獲取數學知識,并且可以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困難。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具備了一些運用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要采用更為有效的策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一、生活元素的融入構建新穎教學模式
在學習《多邊形的面積》這與部分數學知識中,首先要做好課前準備工作。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前要深入課本明確本節(jié)知識的重難點部分。研究多邊形面積的計算方式和數值的取值范圍。讓學生在學習本節(jié)知識中可以利用圖形轉化的方式,通過將不規(guī)則多邊形轉化成規(guī)則圖形計算出面積。并且梳理多邊形面積在變化過程中存在的邏輯關系。其次要讓學生在學習多邊形面積計算的過程中學會用多邊形面積的計算方式解答此種類型的問題,從而使學生形成假設意識。幫助小學生積累學習經驗。還可以通過操場面積計算實踐活動學習本節(jié)知識,讓小學生結合自己所學的知識進行課堂討論活動,親自到操場對這個巨型的不規(guī)則圖形的面積進行測量和計算。數學教師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實踐小組并分配不同的測量任務也就是選擇合適的計算單位、測量方式和劃分面積等實踐任務,讓學生在實踐性的活動中進行獨立操作和解決面積計算的問題。
二、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
在進行生活化教育的過程中不但要結合教學內容,還要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年齡和能力進行全面的分析和考慮。小學階段學生受到年齡的限制,他們缺乏邏輯思維能力。所以可以通過生活化情境的創(chuàng)設從學生的角度分析,并根據教學內容和生活實際相結合,充分的分析和思考教學情境開展的模式。讓學生在生活中進行不斷的探究。數學知識本身來源于我們的實際生活,并且要應用到我們的實際生活當中,數學知在生活當中的應用可以檢測出合理性,科學性。[1]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生活化教育理論,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并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情況制定生活化教學的方案。從而確定教學模式具有創(chuàng)新性和針對性。充分的利用生活場景提高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實際效率。比如在學習“小數乘法”這一節(jié)數學知識中,教師可以結合實際生活當中學生經常見到的家長買菜的場景創(chuàng)編生活化的問題。如:“明明的媽媽去市場買菜,他媽媽購買了每千克為3元的白菜、單價為每千克5元的青椒和每千克3.5元的西紅柿,每種蔬菜購買了0.5千克,請問明明的媽媽一共需要付多少錢?”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們結合單價稱數量的方式進行計算;如(3+5+3.5)×1.5=17.25,通過這樣的實際生活案例進行教學不但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還可以有效的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
生活化教育理論在當前的教育教學中得到教師們的普遍認可,認為創(chuàng)設與學生實際生活相符的學習環(huán)境才能有效的推動他們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將生活化教育理論落實到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不僅可以改善枯燥的教學模式,還可以有效的推動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然而這種教學方式運用不但可以會起到相反的作用,所以教師在構建生活化教學模式的過程中一定要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要想充分的展示出實際生活教學的價值,就需要出去生活化教育的表象,深入到生活化教育理論的實際中,去除不合理、不科學的內容。形式化的生活教學模式不僅不會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成績,還可能會給學生的進步和發(fā)展產生阻力。所以教師在應用的過程中不要隨意的將生活實例融入到學生的學習當中,教師要以教學內容和學生能力為核心尋求生活元素。比如在學習“對稱、平移、旋轉”這一節(jié)數學知識中,我們可以利用生活化內容進行教學。如讓學生觀察學校當中的軸對稱圖形、平移現象等。讓學生通過實際生活當中的案例理解軸對稱圖形、平移的概念。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手段給學生展示生活當中的軸對稱圖形、平移和旋轉現象。如此的教學方式更為直觀、清晰。如在多媒體上展示蝴蝶、楓葉、建筑等軸對稱圖形、升國旗等平移現象、超市或者酒店的旋轉門旋轉現象。通過這樣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本節(jié)教學內容的概念。
四、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提升學生思維能力
小學階段的學生身體和心理上正處于發(fā)展階段,思想意識處于啟蒙階段,很難長時間將自己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2]。對于這種情況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重視自身的教學方法,利用生活元素創(chuàng)建合理的生活情境,通過設置生活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快速的理解所學的數學知識。全面提高數學教學的效率。比如在學習“簡易方程”這一節(jié)數學知識中,課后總結和回顧是學生鞏固知識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然而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無法讓學生完全的掌握數學知識,針對于此教師可以通過生活化的方式布置課后作業(yè)。比如某一班級的老師一共有50棵糖果分給學生,其中有五名學生沒有分到糖果,問題這個班級中一共有多好名學生?通過這樣設置問題將簡易方程和生活內容相結合,當學生面對題目時就會想到是多學的知識。學生在解答生活化問題的同時可以突破自己固有的思維,并活躍自己的大腦。還可以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讓學生在興趣和好奇心的驅動下思考問題的答案。有的學生會選擇和其他學生溝通交流的方式,所以很快的對今天所學的知識進行了鞏固,從而加強了學生課后復習的效果。
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知識與人們的實際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小學數學教師要采用合理、科學的教學手段應用生活教育理論,促進教學模式更具趣味性和多樣化,讓學生在有效性和針對性的教學模式中提高自身的學習和理解能力,并推動自身綜合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許相菊,董洪樟.對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教育理論的滲透研究[J].華夏教師,2019(25):47-48.
[2]吳燕.生活教育理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滲透[J].當代家庭教育,2021(06):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