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明
摘要:簡單闡述音樂課堂傾聽的重要性,同時結合具體課例從學會傾聽、主動傾聽、樂于傾聽三個不同的層面闡述了音樂課堂傾聽習慣的培養(yǎng)途徑。
關鍵詞:掌握;激發(fā);激勵;傾聽
音樂是聽覺藝術,“聽”是學習的精髓,這種特征決定了音樂教育首先應解決的問題是使學生學會傾聽,尤其是以欣賞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更應如此。綜觀我們以欣賞為主體的音樂課堂,要么教師講得口沫橫飛,學生吵鬧一團;要么學生分組討論,場面堪比集貿市場……看不到學生傾聽音樂的狀態(tài),看不到師生之間傾聽的互動,更看不到學生互相之間的傾聽交流。試問,沒有傾聽,談何欣賞?沒有傾聽,談何音樂學習和音樂審美?沒有傾聽,談何課堂教學效果?為此,筆者進行了系列的觀課、問卷和訪談,調研后發(fā)現(xiàn):學生不會欣賞音樂、學生不愿認真欣賞音樂、學生不能完整欣賞音樂。因此,“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傾聽的習慣,讓他們會聽、愛聽、樂聽”是迫在眉睫的問題。筆者根據(jù)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傾聽習慣的培養(yǎng)。
一、掌握方法,學會傾聽
學生成長環(huán)境的差異和音樂本身的不確定性導致不同學生對同一音樂作品的喜好程度不同,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更是使學生對音樂的了解范圍受到局限,因此,學生對感興趣的音樂就聽一聽,不感興趣的音樂就以“聽不懂”為由“自暴自棄”。這時,老師就應該給學生“授之以漁”,讓學生對教材上的曲目產(chǎn)生興趣,否則“傾聽”只能是紙上談兵。
(一)聯(lián)想情境聽音樂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每首音樂作品都會通過各種音樂要素和表現(xiàn)手法給人一種情感上的交流和碰撞。音樂背后或表達一種情緒、或表現(xiàn)一種場景、或傳遞一種愿望。因此,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閉上眼睛想象音樂表現(xiàn)的畫面、跟著音樂聆聽音樂講述的“故事”,有能力的學生還可以邊聽邊用線條、圖形等方式表現(xiàn)自己對音樂的理解。例如,《北京的金山上》離學生年代太久,學生不理解作品表達的情緒。在教師講解了作品的時代背景后,學生對該首歌的接受程度明顯增加,再聽就能輕松理解作品的情緒了。又如,在《驚愕交響曲》的欣賞中,學生知道了海頓生活的時代背景和當時人們對社會的不滿,就能理解作品哪段是“驚愕”、為什么“驚愕”。
(二)抓住特點聽音樂
音樂是由速度、力度、旋律、和聲、織體等要素組成的,這些要素的運用都是作曲家反復斟酌甄選的最佳結果,作曲家為什么這樣選擇是我們引導學生欣賞音樂的切入點之一。哪些音樂要素有變化?哪些音樂要素有自己的獨特之處?我們要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欣賞,有針對性了,聽音樂就專注了。例如《瑤族舞曲》的欣賞,第一主題出現(xiàn)了三次反復,教師可引導學生注意每次反復時力度、速度的變化,從而感受音樂情緒的變化。
(三)比較音樂元素聽音樂
同樣的音樂有不同的演奏形式和不同風格的演繹,老師上課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多給學生提供不同的版本,由學生比較分析表現(xiàn)的差異和作曲家二度創(chuàng)作的用意,同時激勵學生根據(jù)音樂的基本元素將音樂進行改編。這樣,不但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更重要的是,學生對音樂由被動地“聆聽”變成了主動地“傾聽”。例如,在教學民歌《茉莉花》時,筆者除了讓學生欣賞原汁原味的歌唱家的演唱外,還讓他們欣賞了黑鴨子的演唱、“心連心”藝術團的演唱,學生從中感受了同一作品的不同演繹,也明了了不同的演唱風格。
(四)認準“方向”聽音樂
一首音樂要聆聽分析的內容太多太廣,課堂上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老師要認真研透教材,抓住音樂的重點逐步給學生提出傾聽的方向(內容),讓學生帶著問題聽音樂,做到每一次傾聽都有收獲、每一次傾聽都有提高。以《翻身的日子》為例,作品可挖掘的內容很多,教師應選擇幾個主要的要素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傾聽。首先是情緒,其次是主奏樂器和創(chuàng)作手法。學生能在一節(jié)課掌握這三個要點,對作品就應該非常熟悉了,實踐證明確實如此。
二、激發(fā)興趣,主動傾聽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情緒和興趣,對人的認識活動有很大的影響,情緒高漲、精神愉快,認知效果就好,學習興趣強烈,就積極主動地學、喜歡學和堅持學。所以,教師應該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其主動欣賞音樂。具體到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在營造課堂氛圍方面多下功夫。
(一)設計動作參與音樂
不同的音樂有著不同的音樂主題,有著不一樣的旋律走向、 不一樣的力度、 速度的表現(xiàn),設計簡單可行的與音樂相符的動作是老師備課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學生跟著音樂動起來,積極性高了,旋律也就記住了。例如,《維也納的音樂鐘》反復出現(xiàn)的主部用同一動作表示,不同的插部用不同的動作表示,學生跟著音樂動作參與之后,不但對主題非常熟悉,對作品的結構也一目了然,更重要的是有了傾聽的興趣,課堂效率自然提升。
(二)身勢引導分辨音樂
對于同時有幾個主題的音樂作品,為了加深學生的記憶,保持學生有意注意的持久性,教師可以經(jīng)常運用不同的手勢引導學生區(qū)別不同的主題。站立與蹲下、直線與波浪線、手位的高與低、不同的節(jié)奏配合等都是區(qū)別不同音樂主題的好方法。
(三)引用故事理解音樂
喜歡聽故事是學生的天性,一首學生不喜歡的音樂作品可以先借助故事的講解與學生拉近距離。有的故事是真實的,有的可以是根據(jù)音樂情緒自編的,學生對故事感興趣了,自然會尋找故事情節(jié)對應的音樂段落,傾聽音樂變得主動。
三、激勵評價,樂于傾聽
激勵機制是各行各業(yè)普遍遵循的法寶,對成人起作用,學生就更受用了。
(一)語言激勵
正確合理的評價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養(yǎng)學生傾聽習慣的重要手段,語言的激勵不失為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在傾聽習慣的培養(yǎng)中,教師千萬不要吝嗇你的贊揚,因為你的褒獎能讓學生及時品嘗到成功的喜悅,獲得成功的滿足感?!澳阏鏁犚魳贰薄澳阌幸粚ι衿娴亩洹薄澳隳苓吢犨吽伎?,你已經(jīng)具備了良好的傾聽能力”等這些語言可以在整個音樂課堂反復使用。
(二)物質激勵
小紅花或小貼紙是低年級學生比較在意的獎品,凡是課堂因為認真傾聽得到老師表揚鼓勵的同學下課均可以得到小紅花;高年級同學可以因為傾聽獲得印章,印章達到一定的數(shù)量可以換取寫有“教師寄語”的音樂家圖片、漂亮的小書簽、小小成長筆記本等,最后統(tǒng)一計入綜合素質評價表。
(三)精神激勵
每學期期末評選“傾聽之星”,“傾聽之星”可以獲得期末考試免試的權利,同時還可以在學期末以“傾聽之星”展板的形式在校園展出。
培養(yǎng)傾聽習慣,掌握方法是基礎、興趣是動力、評價是催化劑。哲學家菩德曼說:“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可見習慣足以產(chǎn)生巨大的能量!良好的傾聽習慣,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需要老師持之以恒在每天的音樂教學中無微不至、潤物無聲、點滴滲透,從而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傾聽習慣!
參考文獻:
[1]王朝霞.學校音樂欣賞教學改革[J].中國音樂教育,2003(02).
(責任編輯:奚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