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竹馨
摘要:小學科學學科存在的價值是讓學生探究現(xiàn)實生活中的科學現(xiàn)象,促使學生站在科學的角度解釋實際問題。因此,在科學課堂上引入實際生活元素,既能彰顯科學課程的教育特點,也能強化科學課程的應用價值。然而,在實際將科學知識與生活素材進行整合時能夠發(fā)現(xiàn),存在許多教師不知道如何在科學課堂上找尋突破口的情況,使得生活元素與科學課程之間呈現(xiàn)出“格格不入”的狀態(tài)。所以,小學科學教師有必要從科學課程的教育特點出發(fā),在利用生活素材創(chuàng)建情境、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中,做好融合工作,以便讓學生在玩中學好科學。
關鍵詞: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應用價值;應用策略
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方法眾多,教師要從情境創(chuàng)設、材料應用、實踐活動等方面作出積極探索,根據(jù)學生生活認知基礎展開教法研究,引導學生展開創(chuàng)意性學習探索,在實驗操作、學習思考、生活對接等學習體驗中建立學科能力。本文先介紹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方法運用,從生活情景再現(xiàn)、生活問題設計等角度展開思考;然后針對生活化應用材料進行分析,利用生活用品和網(wǎng)絡資源進行對應學習;最后對生活實踐活動設計進行深入研究,適時投放生活化實驗,創(chuàng)新生活探究活動,以有效提升學科教學品質。
一、生活化教學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一)培養(yǎng)學生探索科學的熱情
根據(jù)科學發(fā)展歷程,可以發(fā)現(xiàn)好奇心在探索科學的過程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可以促進學生萌生科學意識,還可以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針對學生在學習小學科學的過程,教師應該要重視學生科學探索熱情的激發(fā)和培養(yǎng),引導學生將好奇心轉化成為科學探索的行動,并且在思考中實踐,在實踐中思考,從而讓小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科學探究當中,引發(fā)學生的主動思考和積極操作,進一步產(chǎn)生強烈的科學探索欲望。
(二)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由于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往往自覺性和自制力都較差,所以在小學科學的課堂上無法長時間將注意力集中在教學內容上,這就會直接導致小學科學教學課堂質量的下降,同時也會在很大程度上阻礙學生思考能力的發(fā)展。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和新課程改革的提出,我們的教學目標不僅是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還要重視對小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讓他們擁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诖?,在小學科學的教學課堂中融入“做思共生”理念,可以引導學生更多地參與到科學活動中,促使學生對小學科學知識點的深入理解和記憶,從而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程度,以此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都得到提升。
二、生活化教學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巧用生活素材,創(chuàng)建教學情境
教育情境是教師構建的教學環(huán)境,一個良好的教育情境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學生更加主動地進行知識的探究。在對學生講述科學知識時能夠發(fā)現(xiàn),當教師直接以課本上的內容為素材進行教學時,學生會因為所學內容過于抽象,而生成陌生感,降低探究科學知識的欲望。所以,為了點燃學生的學習激情,促使學生從自己熟悉的事物出發(fā),進行科學知識的探索,教師應利用生活素材進行教育情境的創(chuàng)建,激活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動力。
以小學科學蘇教版教材中《建橋梁》這一課來說,如果教師直接為學生講述橋梁的受力情況等知識,那么學生會因為學習的內容過于理論化,而降低學習的興趣。所以,教師可以使用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有關橋梁的視頻,引導學生認識橋梁,以便學生在充滿生活素材的學習情境下,降低對本節(jié)課知識的陌生感,增強學習的興趣。顯而易見,教師使用生活素材進行教育情境的創(chuàng)建,不僅能夠為學生的學習帶來一絲熟悉的氣息,降低學生對科學知識的陌生感,也可以抓住學生的目光,讓學生更主動地將注意力聚焦在科學課堂中,以便學生增強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
(二)利用生活化教學,增強實踐能力
實踐性是小學科學學科的顯著特性,這就要求教師在為學生講述科學知識時,應當主動地為學生創(chuàng)建實踐的平臺,讓學生透過自己的雙手感知科學知識。而生活化的材料具有易操作、易獲取等特性,所以,在課堂上教師也要積極地為學生提供生活化的材料,組織學生展開實踐活動,促使學生在變被動為主動地學習方式中,提高科學探究的效果。但是,在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時,教師也要意識到學生能力的局限性,從而結合學生的實況為學生搭建合作學習的平臺,以便學生在相互合作中更好地利用生活素材開展實踐探究活動。
例如,在小學科學《種子發(fā)芽了》這一課中,為了讓學生了解種子發(fā)芽的條件,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建實踐探究活動,促使學生在分析和觀察中認識這一知識。在實際引導學生開展實踐探究實驗前,教師先為學生提出“你認為種子的發(fā)芽需要哪些條件呢?”等問題,讓每個學生都提出自己的猜想并繪制簡易發(fā)芽條件卡牌,隨后,教師為學生提供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見到的蠶豆種子,引導學生思索實驗計劃。學生可利用自制的發(fā)芽條件卡牌在小組中模擬闡述自己的實驗計劃,并與同伴進行商討,以便統(tǒng)一實驗的步驟和分工,促使學生在相互幫助中展開實踐操作的活動,有序完成實驗的記錄。最后,學生再對實驗的結論進行分析,從而真切地認識種子發(fā)芽的條件。教師為學生提供生活素材,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探究的活動,能夠讓學生擁有親身探究的機會,使得學生體會科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以便學生在仿照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中感受到別樣的魅力,從而更加主動地在生活中利用常見物品完成科學探究。
三、結語
科學與學生生活有廣泛對接,教師要從教學實際出發(fā),對教學設計和教學組織展開創(chuàng)新探索,結合學生生活認知基礎進行對應引導,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利用生活應用材料、推出生活化實踐活動,教學組織和調度更為準確,其探索效果逐漸呈現(xiàn)出來。生活經(jīng)驗積累是最鮮活的學習體驗,能夠對學科學習提供有力支持,教師要有對接意識,利用生活化教學契機,打開生活學習活動,讓學生在生活實踐體驗中內化學科認知。
參考文獻:
[1]鄒飛.試論新課程背景下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發(fā)展對策[J].科技風,2020(27):19.
[2]張仲鈦.讓科學扎根于生活——小學科學教學生活化探析的教學設計中反思[J].華夏教師,2020(2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