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梅
【摘 要】在小學階段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推進教學進度、促使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難點的行為成為普遍手段,同時也是促進師生交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的重要方式。故而,教師的提問方式、對課程的準備程度,以及對所教學生的了解程度就成為了教師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的重要途徑。通過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學生的對于數學的學習興趣和思維方式都得到了極大程度上的提高,同時也為日后的學習生活奠定下了良好的基礎,為之后的初中數學做下準備。
【關鍵詞】數學教學;課堂提問;小學數學
小學教學作為基礎教育階段中的初始階段,其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對學科的興趣,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科思維。故而,在小學數學的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當注意對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的引導和培養(yǎng),幫助學生構建自己的知識脈絡和學科框架,為之后初中數學中更高層次的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基于此,教師應當在實際教學中,通過提問的方式,圍繞課程的教學目標設計課堂提問,以達到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啟發(fā)學生思維發(fā)散的目的。
一、數學學科中課堂提問的必要性
處于基礎教育初始階段的小學教育,學科知識前后之間的關系密切,尤其對于數學這一學科來講,前后知識點之間的邏輯性極強,知識結構緊密。而這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學習難度極大,難以理解數學當中抽象的理論知識,也難以建立學科框架,需要教師通過不同的教學手段來引導學生進行對知識的理解以及梳理。
通過提問的教學方式,學生可以通過原本已經掌握的舊知識,分析并推導出新的知識,從而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新時代下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和發(fā)散性思維的新型人才。而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也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來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進一步的反思和改善自身的教學方法,便于更好的服務于學生。
二、數學教學中課堂提問的現狀
(一)記憶性問題和應用型問題占比較大
據調查,在小學階段的數學實際教學中,教師在課堂提問的過程當中更傾向于記憶性和應用型問題的提問,即對于概念公式以及公式的應用問題上較為重視,占實際數學教學中,課堂提問總數的百分之九十之多。這一數據表明,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當中,教師對于學生的應試能力較為重視,與學生的互動主要集中在中低層次的水平上,雖然對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促進作用,但從長遠角度來看,卻并不利于學生的學業(yè)規(guī)劃和未來成長。
實際上,由于小學生特殊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記憶性問題和應用型問題有助于學生自信心的增強,也可以提升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但同時也會造成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僅僅停留在對知識的簡單記憶和機械應用上,缺乏對于問題的思考過程和探究過程,過度依賴教師單一的灌輸和講授,不利于學生數學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二)發(fā)現性問題和創(chuàng)新類問題甚少提及
數學教師對于發(fā)現性問題和創(chuàng)新類問題重視程度不高。在大部分的數學教學過程當中,在教學初始的知識導入階段通常是由教師獨自完成,學生的課程參與度較低,教師也幾乎不向學生提出發(fā)現性及創(chuàng)新類問題。小學階段的學生受到年齡和心理的制約,對事物的認知能力較低,教師為了完成規(guī)定的教學任務,極少向學生提出深入性的問題,教學模式相對較為傳統和單一。這樣的教學方式,實際上并不利于學生的思維養(yǎng)成和知識的學習。同時,由于沒有進行過深入的問題思考,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過程,對知識的認知程度不夠,對知識的主動學習和探索的動力匱乏,長此以往會造成學生對于學科學習的抵觸、畏難心理,不利于學生的身心發(fā)展。
(三)各層次問題分配不合理
在實際教學時,教師對于課堂提問的隨機性較大,在進行課程設計時,留給課堂提問的時間并不充裕,提問的內容除卻記憶性問題和應用型問題之外,其他內容較少,造成學生在進行數學學習的時候養(yǎng)成了死記硬背和機械運用的固化思維。并且,教師在進行課堂中重難點知識的講解時也以講授為主,極少通過提問的方式,循序漸進的啟發(fā)學生獨立思考,幫助學生獨立解決問題。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在進行數學學習的過程當中居于被動地位,對知識的掌握并不充分、深刻,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也大大降低。
三、提高課堂提問的措施
(一)明確不同層次問題在數學教學中的比例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提問的層次應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教師應當注重課程在難易程度上的層次性,在提問過程中,由淺至深、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幫助學生降低面對問題時候的抵觸、畏難心理,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理解知識。另一方面,教師也應當注意對班級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不同層次上的提問。
盡管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大致相同,但個體差異仍舊存在。相對來說,性格內向、極少開口的學生通常對問題的解決能力和理解能力較強,但出于性格或者心理原因不愿開口。對于這樣的情況,教師應當針對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通過提問引導學生回答問題,鼓勵學生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而對于狀態(tài)較為活躍但認知程度不高的學生,教師要有耐心的進行引導,啟發(fā)學生對知識進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比如,教師在進行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中,“旋轉與角”的教學時,可以根據班級不同學生的性格特點和行為習慣,有針對性地提出不同的問題。
比如在課程開始之前,教師可以向狀態(tài)較為活躍的學生進行提問,讓他們對如何制作可以旋轉角度的活動角進行講解,以活躍班級中的學習氣氛。而在正式教學過程中,針對旋轉與開口大小,以及旋轉和角的關系這樣的問題,教師可以引導性格較為內向的學生進行思考,鼓勵學生開口回答問題,并在學生完成問題的回答之后,進行大膽的表揚以及適當的獎勵,促進學生自信心的建立。
(二)提高發(fā)現性和創(chuàng)新類問題在教學中的比重
相較于語文這樣的文科性質學科而言,數學的學科知識屬于動態(tài)性知識,對理性思維和邏輯性思維的要求較高。但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對抽象知識的理解能力有限,理性思維和邏輯性思維都還沒有完全形成,對于數學知識的學習需要通過親身體驗才能夠更加地深刻。故而,教師應當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加大對發(fā)現性問題和創(chuàng)新類問題的提問比例,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原本不容易被察覺到的問題,轉變學生抵觸數學的學習情緒,將抽象的數學公式、數學概念和真情實感的日常生活聯系到一起,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自覺完成對新學知識的挖掘、剖析和理解的過程,鼓勵學生通過課外拓展的方式增加自己的知識面,從而在數學學科的學習上更加的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