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孝昌
摘 ?要:語文學科是義務教育階段最基礎的一門學科,不僅傳承著文化知識,還肩負著浸潤心靈、振奮精神、品德涵養(yǎng)的教育使命。小學生還沒有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也沒有完整的辨別能力,他們的意識形態(tài)也很容易被外界影響,所以必須進行引導。作為小學語文老師應該抓住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充分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德育滲透點,高效率傳輸教材文本中道德的“感染源”,可以有效利用課堂提問的思維導向性,提高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具體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德育滲透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滲透點
近幾年,教育部對小學語文、歷史和道德法治的教材進行了重新編寫,結合學科知識添加了豐富的教育資源,體現(xiàn)出教育部對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戰(zhàn)略部署,要高度重視“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現(xiàn)階段小學語文教材中也突出了“以德育為魂”,德育素材更直觀,給語文教學的德育滲透提供了藍本。老師應該主動思考教材編寫的目的和理念,尋找教材中德育滲透的地方,將教學方向進行適當調整,教授語文知識的同時也要給學生傳遞正確的思想和道德,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和道德發(fā)展。
找準教材中的德育滲透點,意味著老師要仔細地閱讀教材,在完成常規(guī)教學的基礎之上,深入體會教材中的每個單元、每一篇課文甚至零碎的導語、閱讀鏈接等內容設置的目的,適當拋棄以前的經驗,減少固定化思維,做到“常教常新”;也要回歸到教材的根本中,有意識的以“德育為魂”的教材編寫理念作為教學指導,站在德育的角度充分挖掘并使用教材資源。
二、高效傳輸教材文本中的道德“感染源”
教科書是漢語教材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漢語教育的基礎,學生可以通過積累文本和語言以及閱讀和學習文本來發(fā)展理解和表達技能,改善文化偏愛,塑造情感并提高道德水平。老師對文本的解釋和處理決定了發(fā)送過程的“感染”,并且還影響了作為發(fā)送終端的學生“感染”程度,因此,老師需要采用多維教學方法,以適當?shù)姆绞较驅W生傳達文本的道德“源”。
三、有效利用課堂提問的思維導向性
問題是老師常用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它不僅可以報告學生的學習情況,而且可以解決教育方面的困難并指導學生思考以實現(xiàn)他們的教育目標。老師設置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的目的是不一樣的,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加強學生在課堂上的交流、解決遺留的知識點等。但是從整體來說,提問有一定的思維導向性——老師可以根據(jù)教學的需要,通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向著自己期望的方向思考,推進教學活動進程。提問題雖然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卻包含高深的技術含量,以問題的設計到提問的時機的選擇,再到提問的方式和方法,都能體現(xiàn)出一個老師的專業(yè)程度和教學水平。
四、結語
為了在新課程標準下有效滲透德育工作,老師應認識到德育的重要性,根據(jù)語文學科的特點,有效加強教材指導,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老師需要與學生保持緊密聯(lián)系,進行道德教育的滲透,以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
(責任編輯:向志莉)
參考文獻:
[1]茍淑云. 關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思考[J]. 科技資訊,2020,18(28):246-248.
[2]溫彥珍.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德育的策略探究[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9):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