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佩丹
【摘要】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插圖使學生的閱讀增加趣味性的同時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文本理解的難度。在新課程目標改革的背景下,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的研究中,可見插圖對教材與教學的重要作用。依據(jù)兒童心理發(fā)展在不同學段的特點,結合教學目標,巧用插圖開展有效教學。
【關鍵詞】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插圖;有效教學
一、問題的提出
周劍清、曾鑫在《部編小學語文教材插圖的考量》中提到:部編版的教材加入了更多元素的插圖,使語文教材更富有中國味。的確,在極力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教材插圖更加強調其觀賞性。教材插圖是創(chuàng)作者在忠于教材文本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的,具有闡釋性和藝術性。插圖不僅與文本內容相契合,而且還能創(chuàng)造出豐富的人物形象,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巧用插圖是教師實現(xiàn)美育的重要途徑,是催生語文課堂活力的馨香。
魯迅先生曾說:“書籍的插圖,原意是在裝飾書籍,增加讀者的興趣,但那力量,能補助文字之所不及?!币圆烤幈镜恼Z文一年級教材為例,插圖方面做了很多獨具匠心的設計,出現(xiàn)了很多風格迥異、色彩清新、民俗文化濃厚的精彩圖畫,有的再現(xiàn)了文本內容,有的凸顯了價值主題,有的描繪了人物形象,有的渲染了文本情境,與文本內容遙相輝映。王艷華在《從“流淌的燭淚”說開去——也談小學教材中插圖的運用》中提到:插圖是課文的第二語言??梢?,部編版語文教材中的插圖,是經過“千錘百煉”的,它們不僅增添學生的閱讀趣味,更幫助了學生在閱讀中找到具象的共鳴,降低學生理解文本的難度。
綜上所述,教師們如果能重視插圖,在課堂上有效利用插圖,便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更有效引導學生親近文本、理解文本,提升語文素養(yǎng)。
二、插圖分類
小學階段的學生心理發(fā)展由最初的不成熟逐漸發(fā)展成熟,不同學段的學生在認知、情感、意志等方面表現(xiàn)出較為深刻的差異。部編版教材在選文上遵循著學生的發(fā)展、認知水平,而作為教材選文的“綠葉”——插圖,既保證了學生的閱讀趣味性,同時極大限度降低了閱讀的難度,下面以物體形象(造型)為例進行探討。
1.第一學段(1-2年級)
這一階段的小學生在思維發(fā)展方面尚不成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他們更容易理解具體的事物和形象,更容易受到一些具體情境的感染。低年段的統(tǒng)編教材中,故事類課文占有很大比重,這些故事在主人公大多為動物、植物。此時,插圖造型的呈現(xiàn)方式多以擬人的手法,例如,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3課《植物媽媽有辦法》,這篇課文無論是題目、內容,還是插圖都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科學知識用韻文的形式、擬人化的插圖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十分有趣。此階段的學生,比較喜歡充滿趣味、色彩豐富在插圖,這樣的插圖設計,更容易吸引學生,獲得學生的認同感。正如李晶晶、梁杏在《小學語文教材插圖科學性與適切性研究——以人教版為例》中提到:小學生更加樂于閱讀圖畫,他們對圖畫有著天生的好感,在閱讀課文時,首先看到的便是插圖,再從插圖去閱讀文本,進行圖畫與文字之間的思維互動,由此對文本加深印象。
2.第二學段(3-4年級)
第二學段的小學生在注意的有意性和注意的品質方面均有了較大水平的提升,他們的注意開始發(fā)展為有意注意,并且,注意的廣度擴大,注意的時間加長,可以更加自如地轉移注意。此時,插圖的形象夸張化,不僅能增強畫面在趣味性和幽默感,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涵。例如,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6課《秋天的雨》,這篇散文名為寫秋雨,實際在寫秋天,將秋天眾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來,從整體上帶出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插圖通過展現(xiàn)秋天金黃的樹葉、金黃的山坡,色彩繽紛的花草,讓學生在腦海中勾勒出秋雨的美好,秋天的美麗、歡樂、豐收的畫面。在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巧妙利用插圖,對學生來說,閱讀后對文本的印象更深刻,這種閱讀體驗,妙不可言。
3.第三學段(5-6年級)
發(fā)展到第三學段,小學生在觀察力、注意力、情感、意志等方面都獲得了較大程度的進步,注意品質獲得較大的提高,有意記憶逐漸占據(jù)主導地位。五、六年級的小學生在思維方面也逐漸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推理品質不斷加強。因而,這個階段的插圖多以寫實的手法來塑造造型,從而貼近學生的認知。例如,六年級下冊的《十六年前的回憶》,插圖是李大釗的肖像畫,戴著一副眼鏡,身穿灰布舊棉袍。插圖能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客觀再現(xiàn)人物形象,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走進時代背景。
三、插圖在教學中的應用
依據(jù)不同年齡階段,對插圖內容進行不同類型的分類,對教師進行課文教學有很大的幫助,那么,教師如何運用插圖進行高效教學呢?
(一)以圖增趣味,感知文本內容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認為:“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讓一切教育帶有樂趣。”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插圖特點、學生發(fā)展特點,幫助學生感知文本,引導學生身臨其境,提高學習效率。
1.趣味導入
例如,二年級上冊《坐井觀天》(圖1)一課,課文的插圖是采用嵌入式法,虛化了水井圖,取而代之的是文本內容,文本底下是一只青蛙坐在井底,抬頭看向天空,課題右側畫著小鳥。這樣的編排形式特別有意思,實際上改變了對學生的閱讀體驗,將圖片和文本內容放在了一起,插圖緊緊圍繞著課文內容,學生在閱讀青蛙與小鳥對話時,青蛙仰頭神情和小鳥俯視井口會不自覺映入學生的腦海中,幫助學生理解故事的意思,真正體現(xiàn)了“補文學之不足”。因此,教師一開始可以讓學生先觀察插圖,說說小青蛙坐在哪里?小青蛙的動作神情怎么樣?小鳥從哪里飛來?青蛙和小鳥在爭論著什么?以此來揭題,從而進入課文的學習。
2.指導朗讀
因為古詩的篇幅簡短,和學生的生活有一定距離感。同時,古詩教學缺乏一定的教學資源,容易給學生帶來枯燥難學的感覺。如果教學,古詩能巧借插圖會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例如,二年級上冊《夜宿山寺》(圖2),教師在帶領學生理解“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手法之夸張,教師可以借助插圖,結合電子白板的拖動功能,利用白板功能讓學生拖動圖畫,形象生動地再現(xiàn)了山寺之高,聳入云霄的特點,從而感受詩句中“摘”字的巧妙,學生有了感性具象的認識之后,教師再來示范朗讀,再由學生邊做動作邊朗讀,不僅一下拉近了古詩與學生的距離感,而且也活靈活現(xiàn)地表達了古詩含義,給學生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