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摘 要:民族地區(qū)因為各種歷史和地理等因素,導致其在經濟發(fā)展和文化發(fā)展、教育事業(yè)上嚴重落后于東部等一些地區(qū),這也直接影響著民族地區(qū)小學低年級的道德與法治教育課程的發(fā)展。且小學低年級學生因為年齡較小,思想不成熟,他們對一些新鮮事物易感興趣,因此教育者應該注重加強對民族地區(qū)小學低年級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課程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從教學方式、教材設置、教學內容設置上進行教育行動的落實。并充分挖掘其中可利用的教學資源,讓學生有興趣地進行主動學習,促使民族地區(qū)小學低年級學生法治觀念的增強、道德意識的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民族地區(qū);小學低年級;落實;道德與法治;教育行動
一、 引言
民族地區(qū)也響應了教育部門素質教育改革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學改革的部分逐漸穩(wěn)定,也走出了一條符合自己民族特色的教育之路,隨著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在民族地區(qū)的普及,民族地區(qū)的課程設置也逐漸合理、科學。對于該地區(qū)的小學低年級的道德與法治教育課程,也提高了教學目標和課程標準,并將當地的地域文化和教育元素融入了道德與法治教材之中,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會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作用。但是,在實際踐行中,低年級的道德與法治教育在行動上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教育部門和學校教育者齊心協(xié)力進行解決,精心打造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精品課程。
二、 加強對教材的研究,更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思維
首先,民族地區(qū)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和小學的思想品德課程具有融合性,但是其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上都略有不同,因此需要教師對融合部分做好教學聯系、對差異部分做好分化教育。且道德與法治一直是社會普遍強調的一種社會意識,其適用于所有的公民,也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不斷變化,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也要及時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思維,與時俱進,開展教學活動。其次,專業(yè)課程教師和教研組需要認真鉆研教材、強化教法研究,對教學大綱和教學標準進行明確,確保教學資源可以在校園內實現共享和流通,當出現了研究問題時,教師可教研者可以集中解決,提高科學性。教師和教研人員和學校領導者要重視道德與法治課程在教育行業(yè)上的重要地位,將其和治國戰(zhàn)略和發(fā)展戰(zhàn)略進行結合,看到中國正處于道德與法治社會中。然后教師也要注重在實際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無論是理論課還是實踐活動課都要全過程滲透德育教育、美育教育、智育教育和法治教育等,注重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的表現欲望和興趣意識,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言、勇于表現,彰顯出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品質特征。另外,也要引導學生遵守紀律、明確自身職責、遵循自身的認知規(guī)律,為自己制訂科學的學習計劃和學習目標,不斷提升自己的可持續(xù)學習能力和發(fā)展能力。
例如,在教師進行《走進校園》一課的教學中,教師需要改變傳統(tǒng)的照著書上知識進行機械化陳述的形式,可以對教材中的知識內容進行充分的解讀,引導學生可以通過校園實踐參觀或者多媒體教學的方式,讓學生真實的感受到校園風景、文化、建設等。為了可以及時完成教學目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參觀或者小組參觀《校史館》,讓學生主動地走出課堂,走出教室,在理論和實踐的聯系中了解校園知識。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校園建設成就,學生可以交到朋友,也可以開拓眼界,也為教師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提供了機會,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三、 加強對教學資源的研究和開發(fā),并強化教育培訓
民族地區(qū)小學低年級的道德與法治課程不同于其他必修的專業(yè)基礎課程,起步晚,屬于新課程,需要對教學大綱、教材編寫、教學觀念都要進行一定的培訓和教育,以便于教師可以進行科學、合理的制訂。學??梢匝埿M獾膬?yōu)秀專家進行一對一培訓,也可以在校園內舉辦教師經驗交流會,微課聽評活動等,不斷加強對專業(yè)教師和科研人員的理論培訓和教育等,讓其在理論提升下,可以自覺、主動地開展實踐教學。且學校也積極和其他代表性學校進行聯系、交流,讓其他學校優(yōu)秀、專業(yè)的教師集體參與到校級經驗培訓會中來,并加強和省教科研所的聯系、溝通等,利用多種人力資源,逐漸建立一批專業(yè)化的師資隊伍,為開展教育行動奠定人才基礎。另外,學校也需要打破和各學校共享資源的壁壘,加強和校外教育隊伍的交往和聯系,將其作為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長遠發(fā)展的重要基石。學校要明確教學資源的研究和開發(fā)是短時間內提升教育效果和課程設置標準的重要選擇,及時和教育主管部門進行對接,對編寫的教育教學資料好手冊及時上交進行驗收。并建立線上交流平臺,要求教師利用線上教育平臺為學生進行答疑解惑,積極和學生進行溝通、交流,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讓教師之間建立一定信息化交流群,利用網絡手段,加強教育信息的流通和共享,逐漸建立現代化道德與法治教育體系。
四、 制訂明確的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
現階段,民族地區(qū)在對待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時還只是過多地關注于學生的分數,導致學生在學習時只是對課程知識點進行記憶和背誦,不進行深入的理解,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沒有看到該課程在學生情感引領上和道德教育上、三觀引導上的作用。道德與法治課程在教學時也和其他課程一樣,需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方面進行教育,但是部分教師依然過多的關注于前兩者。因此,教師需要對這種現象進行改變,合理地調整三者之間在教學過程中的比例關系,要將情感教育、價值觀教育、品德教育和素質教育作為重點進行,將其作為教學改革的重點工作。在課堂上要根據三維目標科學選擇方法,處理好之間的轉換關系,保證學生在可接受的范圍內學習,從思想層面感染學生,加強學生對品德教育和價值觀教育的認可和贊同。例如在學習《感恩父母》這一課的知識時,教師可以根據三維目標來進行設計,可以將中華文化中孝順的知識、親情方面的知識作為知識目標,引導學生全面進行把握。將如何感恩父母?具體的方法有哪些?父母一般喜歡什么?將這方面的知識作為方法目標,將學生可以表達對父母的愛、理解父母的辛苦,自己好好學習回報父母等行動作為情感、價值觀教育目標。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全面落實此目標,促使所有的教學活動都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最終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提升自己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