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注重整體規(guī)劃,注重課型區(qū)分度,重視語文核心素養(yǎng)。本文結合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安塞腰鼓》的教學案例,談一談基于單元教學理念,如何扎扎實實地落實教學目標、實實在在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繼而彰顯語文課應有的魅力。
關鍵詞:單元目標;語文素養(yǎng);落實策略
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注重整體規(guī)劃,“內容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織單元結構,注重課型區(qū)分度,重視語文核心素養(yǎng)。但是很多教師對統(tǒng)編教材的特點尚不能把握到位,在教學設計中缺少整體意識,不能從單元學習目標出發(fā)、關注文本特質及其在單元中的地位,依據(jù)學情、著眼于核心素養(yǎng),進行有價值、有實效的教學設計。本文將結合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安塞腰鼓》的教學案例,談一談基于單元教學理念,如何扎扎實實地落實教學目標、實實在在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繼而彰顯語文課應有的魅力。
一、立足單元目標,關注文本特質,確定教學內容
一篇課文到底該教什么,也就是教學內容如何確定,是高效課堂的關鍵。肖培東老師對教材的“九問”,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備課思路。如“這是什么類型的文章(文體特征)?”“這是為什么而寫的文章(寫作背景)?”“這是寫什么的文章(內容、主旨)?”“這是怎樣寫出來的文章(手法、語言)?”“為什么放在這個單元、這個位置(單元目標、編者意圖)?”“最能體現(xiàn)文章特色的重要語段或句子是哪幾個(教學聚焦)?”等。明確了教材的編寫意圖,確定好教與學的關系,才能更好地確定教學內容。
《安塞腰鼓》位于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三課,本單元的主題是民俗文化,四篇課文三種文體,即小說、詩歌、散文。根據(jù)教材的單元提示表述,可以明確本單元共同性的教學目標是:挖掘民俗的價值和意義,理解體會作者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在實施共同性教學策略的同時,還要抓住文本的特質?!栋踩摹肥且黄?jīng)典的散文,值得關注的點很多,如火烈的安塞腰鼓、火烈的高原人們、火烈的豪放情感,但與單元其他幾篇相比,更值得關注的是詩一樣火烈優(yōu)美的語言。
基于此,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朗讀課文,感知安塞腰鼓的特點,感受西北高原人蓬勃的生命力;品讀課文,讀出詩意,領會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的效果;探究主題,揣摩情感,理解民俗文化的意義和價值;聚焦語段,訓練仿寫,提升語言運用的能力。這四個目標既立足于單元的整體目標,又緊扣文本特質,同時也從三個維度兼顧了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層面。
二、著眼語文素養(yǎng),創(chuàng)設活動豐實,提升語文能力
語文素養(yǎng)的要點之一是“具備較強的語文能力”,心理學家皮亞杰說:“認識起源于活動,兒童的智慧全來源于活動。”所以,落實教學目標、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應著力創(chuàng)設多種多樣的語文活動,讓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學會語文知識、鍛煉語文能力、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正所謂“語文哪得活如許?為讓學生動起來?!?/p>
為此,我在本課教學中設計了“讀、說、疑、議、賞、寫”六項活動:聽讀課文,概說“我讀到了一個怎樣的安塞腰鼓”;美讀課文,細說“好一個安塞腰鼓”好在哪兒?你看/你聽……疑讀課文,想想哪些地方讀不明白;探究主題,議說作者描繪安塞腰鼓想表達什么;聚焦語言,品味賞析自己喜歡的語句;仿寫訓練,小試牛刀,寫一寫自己記憶深刻的場景。在這些語文活動的驅動下,在豐富多樣的言語實踐活動中,學生積極主動地讀書、思考、品鑒、寫作、交流,任務完成了,學生的內在能力和品質自然而然地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三、強化朗讀訓練,讀法指導切實,讀出詩意語言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詩意的語言、火烈豪放的情調、節(jié)奏鏗鏘的韻律,必須通過反復的朗讀訓練去體會。為此,在本課的朗讀教學中,實施了以下策略。
首先,播放音頻課文朗讀,概說自己聽到了一個怎樣的安塞腰鼓,并說說朗讀本文的基調、情緒是怎樣的。其次,美讀課文,細說“好一個安塞腰鼓”“好”在哪兒?“你看/你聽……”,用自己的聲音、語氣、語調、情感,再現(xiàn)安塞腰鼓的火烈豪放、驚天動地,再現(xiàn)高原人們蓬勃的生命力。讀后點評,并作細致到位的讀法指導,如拖音讀出贊嘆語氣,重音讀出強調之感,輕重緩急讀出動靜對比,短促讀出語句鏗鏘;關注標點符號,讀出嘆號的贊嘆、頓號的短促、分號的排比上揚一浪高過一浪、省略號的意韻悠長;四句“好一個安塞腰鼓”,一句比一句高亢、濃烈、昂揚;讀出長短句的節(jié)奏韻律,讀出疊詞、擬聲詞的聲響效果。最后,再通過練讀、賽讀,激發(fā)學生的朗讀熱情和興趣,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只有朗讀目標明確實在,讀法指導到位切實,學生的朗讀水平才能有效提升。
四、注重文本細讀,品讀過程充實,提升品鑒能力
閱讀教學中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過于淺表粗略化。究其原因,是一些教師自身對文本解讀的功底不夠。教師缺乏文本細讀的意識和功力,學生則只能停留于淺層次的解讀。下面從三個方面簡要談談《安塞腰鼓》文本細讀的策略。
首先,關注文本的四個層面:文體(散文--多種表達方式的運用)、整體(結構—靜、動、靜)、局部(有動有靜、有嗅有視、有正有側、有實有虛、有形有色)、語言(文言和白話,口語與書面語交融)。其次,關注文本三個維度:生態(tài)(寫作背景—20世紀80年代西北黃土高原貧窮落后)、心態(tài)(思想—黃土高原的人們要沖破束縛)、形態(tài)(文體和語體—詩一樣的語言、多種修辭、多種表達方式)。再次,用問題驅動任務,讓學生細讀有抓手。想一想:作品的哪些地方打動了你?為什么能引起自己的共鳴?怎樣寫的?為什么要這樣寫?這種寫法在哪里可以用,怎樣用?這些問題意在引導學生對語言細細品味、深入認識,繼而把握語言規(guī)律,引發(fā)學生對語言的敏感度,提升對語言的感受力。
細讀文本,教師一定不能高高在上,不要讓學生當成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用技巧和策略點燃學生品讀的欲望,讓品讀過程做實,在教師的循循善誘下,學生龍吟鳳噦讀出文章味兒,含英咀華品出文字味兒,深度思維悟出文學味兒,欣賞拓展體會文化味兒。
五、注重讀寫結合,仿寫訓練務實,提升寫作能力
培養(yǎng)語感、提升寫作能力是語文閱讀教學的要務。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閱讀與寫作卻經(jīng)常處于分離狀態(tài),廣大語文教師沒有充分從寫作的角度去研讀文本,未能有效地將閱讀能力轉化為寫作能力,既而學生的寫作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
《安塞腰鼓》的語言極具特色,是仿寫的范本。結合本單元的寫作教學《學習仿寫》中的寫作實踐一,我引導學生聚焦課文第7段黃土高原上人們打鼓的場景描寫,仔細品讀、揣摩出其中的“好”來;再對原文段進行改寫,加以對比,引導學生從中解析出文段的語言密碼,明確:大量的排比,鏗鏘激昂;多重對偶,既有昂揚氣勢,又有整飭之美;句式多變、長短相間,富有節(jié)奏和韻律;比喻擬人、生動形象,喻體在前、本體在后,突出了描寫對象的特征。
在品析賞鑒了語言特色、解析出語言密碼、確定仿寫的點之后,再讓學生仿照此段,描寫自己記憶深刻的一個場景。當堂寫作、交流評價,最后小結仿寫要領:揣摩范文,提取范式;根據(jù)需要,選取仿點;反復練習,比照修改;類比運用,遷移創(chuàng)新。
當然,僅靠一堂課的學習是無法從根本上提高寫作水平的,正如呂叔湘先生所說:“語文的使用是一種技能,一種習慣,只有通過正確的模仿和反復的實踐才能養(yǎng)成?!彼裕诮窈蟮拈喿x教學中,一定要強化讀寫結合,只有通過反復的實踐和訓練,才能不斷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總之,語文教學貴在“實”字,唯有語文活動豐實、學法指導切實、學習過程充實、實踐訓練務實,教學目標才能真正落實,學生素養(yǎng)才能真正提升,語文教學才能彰顯應有的魅力。當然,語文課堂的魅力不僅在于怎樣務“實”,還需探究如何求“活”、創(chuàng)“新”、尋“美”、激“趣”。但不管怎樣,“實活新美趣”都不能脫離語文教學的本真,都不能失卻語文特有的味道,“語文課語文味兒”,永遠是語文教師不變的追求。
(作者:王曉娟,安徽省宿州市第九中學教師)
[責編:尹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