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妮
【摘 要】 在小學生的語文中,作文是較為重要的一部分,學生的作文水平能夠反映出語文學習的水平。很多小學生作文內容空洞,言之無物,學生怕寫作文,教師怕教作文。因此,如何提高作文教學效率,使學生想寫、樂寫、會寫,這是許多語文教師長期探討的一個課題。要想做好這一點,就要幫助學生找到寫作的源泉,感受習作的樂趣,這樣學生對作文才會有更深的理解,才能寫出屬于自己的作文。
【關鍵詞】 小學語文? 作文? 教學效率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成效和質量是素質教育的一面最直觀的“鏡子”。如何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提高學生寫作水平呢?現(xiàn)在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激發(fā)學生的作文興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對作文的興趣,直接影響到他們對作文的探索與追求,有興趣,樂意做,才會用心做,才會做好;反之,缺乏興趣,則很可能是“一寸不通,萬丈無功?!彼裕覀冊诮虒W過程中應該抓住時機,引發(fā)興趣。前蘇聯(lián)學者贊科夫曾經(jīng)說過:“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氣氛下,才能產(chǎn)生出兒童作文豐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詞語。”由此可見,興趣能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能直接促進學生習題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我就是利用這一點,抓住機會,激發(fā)學生的作文興趣。此外,還可以開展有趣的活動來激發(fā)寫作興趣。文章是從現(xiàn)實出發(fā),是作者從現(xiàn)實生活中獲得的素材,經(jīng)過加工后寫成的。學生對作文的興趣來源于他們生活中感興趣的部分。當學生接觸到更多的東西,感受到更深的感受時,他們就會找到寫作的方向。學生寫作文興趣的源頭在他們感興趣的那部分生活里,學生接觸的事物多了,感受深了,寫起作文來才會左右逢源;離開了生活,寫作就是無本之木。因此,我從以下兩方面為學生接通生活的源頭活水:一方面是注意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尋找寫作素材。作為語文老師,我們不僅要重視作文課堂教學的指導,尤其要重視引導學生深入生活,體驗生活,把學生的視野帶出校園,使學生既接觸生活,又熟悉生活,從而激發(fā)創(chuàng)作欲望,變“要我寫”為“我要寫”;另一方面是注意豐富課余生活,把作文教學寓于富有情趣的活動之中,增加了作文題材的來源,這就容易使學生帶著愉快的情感來寫作文,從而使學生樂于作文。
二、注重創(chuàng)設情境
傳統(tǒng)的作文訓練不注重創(chuàng)設情境,寫作訓練過于死板乏味,難以吸引學生,學生也就不愿意寫作。這是因為小學生受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的制約。他們的寫作往往需要教師提供一定的情境、教師的指導和幫助等外部條件,促使他們寫出更好的作文,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利用音像創(chuàng)設情境;可以利用圖片創(chuàng)設情境;可以利用語言創(chuàng)設情境;可以利用作品欣賞來創(chuàng)設情境;可以利用游戲來創(chuàng)設情境;可以利用生動的表演創(chuàng)設情境;還可以利用大自然的景物創(chuàng)設情境等等,不管采用哪種方法,教師都有應以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寫作興趣為最終目的。
三、培養(yǎng)學生記日記的習慣
高質量的作文教學既是素質教育對語文教學的要求,也是對學生進行應試教育的要求。在語文試卷中,作文成績占考試成績的近一半。因此,從應試教育的角度來看,高質量的作文教學可以使學生在考試中獲得更高的分數(shù)。從語文素質教育的角度看,語文綜合素養(yǎng)是語文素養(yǎng)的體現(xiàn)。高質量的作文教學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也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因此教師需要對作文教學給予積極的重視。而記筆記則是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的一個重要方式。作文能力的提升不是短時間內能夠實現(xiàn)的,想要真正的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就需要在平時下功夫,引導學生在日常的生活和訓練的過程中鍛煉自己的寫作能力。通過長時間的寫作的積累,學生的能力才能夠有真正明顯的提升。這也是為什么寫日記成為眾多教師的第一選擇。通過寫日記教師可以保證學生每天都動筆寫東西,這樣一來就可以保證學生的練筆。此外,日記的形式比較隨意和多樣化,沒有明確的限制,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夠按照自己的興趣進行選擇。不同的內容和不同的寫作方式可以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可能。而且,在寫日記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大量的練習也能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文章的風格。這對于學生的寫作能力的進一步發(fā)展同樣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四、養(yǎng)成學生觀察的習慣
現(xiàn)在很多小學生不善于觀察生活中的細小事物,很難在寫作中將文字語言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以至于很多學生在寫作中運用的素材都有“假大空”的通病,使得寫出來的文章沒有太多的研讀價值。所以為了提高作文教學的教學質量,使學生寫出來的文章更加貼近生活,富有真情實感,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觀察生活,從生活中積累可用的寫作素材。教師在進行《我的父母》的教學時,是希望通過教學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fā),對父母進行客觀詳細的描寫,直觀地表現(xiàn)父母無私的愛。但是在很多的文章中都是寫的父母經(jīng)常早起為自己做早飯、在自己生病時背著自己去醫(yī)院,或者是每天不厭其煩地叮囑自己要在去學校的路上注意安全。這樣的素材很明顯不夠具體,或者是缺乏真實性,以至于寫出來的文章不過是記流水賬。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能夠觀察生活中的細節(jié),比如父母在飯桌上為自己夾菜時,總嘮叨著說:“我不愛吃肉,你多吃點?!被蛘咴谕砩蠟樽约号菖D虝r,看見父母的手已經(jīng)不再光滑。這樣的素材往往具體到了細節(jié),更加具有真實性,運用在文章中能夠直擊人心,與讀者產(chǎn)生共鳴。所以教師要通過科學的策略,引導學生從實際出發(fā),成為一個善于觀察生活的人。
總之,作文教學要以“學生為本”,貼近學生實際,將作文教學融于自然、社會、生活當中,采取靈活多樣的訓練形式,運用多元化、適當?shù)脑u價方法,消除他們對作文的恐懼心理,點燃他們對寫作的興趣,讓學生想寫作,會寫作,樂寫作。通過這樣,真正實現(xiàn)作文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余興光.小學語文作文個性化教學策略[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07(06).
[2] 楊肖肖.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策略分析[J].文理導航(下旬),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