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乃峰 邵中梅
【摘要】一個好的課堂是需要一個好的教學設計支撐的。教師在教學設計時,不單單要看教材,更重要的是要看學生,以學生的眼光備課,推測學生想知道什么、能知道什么。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發(fā)展,循教學之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在備課時,要心中有學生,多站在學生的視角去考慮目標設計、教學過程、問題設計等方面。
【關鍵詞】以學為主 教學設計 目標設計 教學過程 問題設計
教育的核心關鍵詞是“knowledge”(即知識),而杜威的教育哲學則用“experience”(即經驗)置換了“knowledge”。自此,在教育的行為中更加關注“學”,關注學生的經驗生長,強調學生要從“學”的邊緣走向“學”的中央。然而,隨著多媒體的普及,有些教師把課件當作授課的主要手段,讓學生的一切學習都圍繞課件展開,心中只有課件支配的課堂教學,忽略了學生學的行為,心中只有教,沒有學,沒有學生,僅把學生當作知識的接受體,使本該充滿“人情味”的課堂變得“生冷”。一個好的課堂,是需要一個好的教學設計支撐的,教師在教學設計時,不單單要看教材,更重要的是要看學生,以學生的眼光備課,推測學生想知道什么、能知道什么。為此,本文結合實際教學經驗,淺談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該如何展開。
一、目標設計:關注文本的獨特性和學習的策略
目標是前進的方向,教學目標就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目標不明,必然會在原地打轉,使學習過程變得坎坷曲折,教學效果大打折扣。以下是一些常見的目標設計:
案例一:《走月亮》
①體會重點詞句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②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散文的內蘊美;
③學生在品味朗讀的基礎上,認識生成智慧,智慧和情感共生。
案例二:《慈母情深》
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②通過對具體語言材料的閱讀賞析,理解含義較為深刻的句子,學習作者的寫法,喚起熱愛母親的情感。
以上設計我們常常見到,它們具有一定的共性:首先“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是共同的,任何一課,不用任何思考似乎都可以寫上;其次個別目標設計得不夠具體,如“在品味朗讀的基礎上”“通過對具體語言材料的閱讀賞析”均為籠統(tǒng)說法,方法不明。有些教師無論教幾年級,都這樣設計,這顯然是不妥的。
教學目標可以分為三大類,即教養(yǎng)目標、發(fā)展目標與教育目標。教師在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小學生心理發(fā)展的具體要求,處理好小學語文素質教育課堂教學三類目標的關系時,應遵循“將智能發(fā)展目標放在首位,以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等教養(yǎng)目標為主線,同時滲透德育教育、情感教育等非智力因素教育目標”的原則。目標設定必須全面、具體,有學習策略,還要做到多角度。而目標定位是否準確,關鍵在于教學起點把握是否準確。那么,怎樣尋找正確的教學起點呢?
1.指向閱讀的能力。閱讀能力有三個層次:一是捕捉信息的能力;二是解釋文本的能力,通過抓題眼、抓文脈、抓內容等方式解釋文本;三是評價文本的能力,欣賞或表達方式的肯定,等等。(不同的年級層次不同,不同的個體也有區(qū)別。)
2.基于年段的要求。對照課標確定目標:低年段識字寫字,初步朗讀的要求,大致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積累語言等。中年段加強詞句訓練,體會表達效果;重視段的順序,加強朗讀,訓練默讀,提出自己關心的問題;略讀課文,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養(yǎng)成讀書看報的習慣,等等。高年段體會詞義及感情色彩;領悟表達方法;學習不同文章的表達特點,特別是語言和寫作的特點;閱讀要有一定的速度,學習瀏覽,等等。
二、教學過程:以生為本,在實踐中提升語文能力
1. 兒童視角下的字詞學習,要扎實、平實、樸實。
生字教學是學生各項學習的基礎,一定要落地生根。首先提倡自主學習,即使是一年級的孩子,也是有一定自學能力的,同時自學能力是需要不斷培養(yǎng)的。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學法的總結、遷移和運用。但生字詞不是每一個都要讀,都要指導寫,年級不同,相應的策略也不同。薛法根老師在教學《水》時,選擇性地教學生字詞,讓學生讀一讀“水窖、吮吸、潤濕、麥稈扇、用麥稈扇扇風”,期間讓學生把“吮吸、潤濕”倒過來讀一讀,告訴學生意思相同。這當中“水窖”是個新詞,“扇”是個多音字。接著看拼音寫詞語,“儲水、一勺水、膝蓋”,范寫指導寫好“膝”,可謂把細節(jié)做到極致,學文的基礎非常扎實。
其次要創(chuàng)設語境,在具體的語境中理解運用。每一篇課文都是一個語境或語場,這就為詞語教學提供了一個認知、感悟、理解、運用的語言環(huán)境,給詞語教學拓寬厚度提供了條件。這時詞語就不再是單薄的詞語了,它們有了厚度和溫度,成為了一個個活的生命體。如孫雙金教授在教學《二泉映月》時,將復習檢查的詞語變化為三組詞語:“月光如銀、月光似水、靜影沉璧、月光照水、水波映月;雙目失明、賣藝度日、經歷坎坷、熱愛音樂、向往光明;委婉連綿、升騰跌宕、步步高升、舒緩起伏、恬靜激蕩?!彼戎该x,然后啟發(fā)學生:還可以怎么讀?讀后問:你為什么這樣讀?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地將詞語進行了歸類,整體感知了詞語;接著指導學生讀好這些詞語,慢慢地讀出月光的美來。阿炳的身世如何讀?把旋律的升騰跌宕讀出來,使詞語有了情感和溫度,構成了知識模塊。接著質疑、理解這些詞語,引導學生思考提問,自己理解,完全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這樣的詞串教學就有了厚度。
2. 兒童視角下的閱讀學習,要基于學生的獨特感受。
首先要給足時間,讓學生充分地讀。如于永正老師在教學《廬山的云霧》時,用詼諧幽默的語言“哄”學生比賽讀書,課堂氣氛十分熱烈,學生個個躍躍欲試,練習得十分投入。
其次在感悟的基礎上,讓學生讀出感情。感情不是靠重音、節(jié)奏、語調的模仿指導獲得的,而是自然流露的。如于永正老師在執(zhí)教《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在學生齊讀課題后,于老師就說,讀課題也要注意感情。學生根據(jù)課題的理解讀出感情。等大家讀完課文后,于老師又問:“現(xiàn)在再讀課題,你又是怎樣的心情呢?”學生紛紛表達自己的感受:可惜、難過、憤怒……這時學生再讀讀課題,感情就不一樣了。用這樣的方式再次讀第5自然段,學生讀得聲情并茂,把可惜、難過、憤怒的感情交織在一起了。把心情寫在了臉上的學生就帶著這樣的感情開始了全文的學習。真是“未聞曲調先有情”,學生充分地潛入文本,真正地在文本中“走了一個來回”。
朗讀不僅是目的,也是手段。就是在讀書過程中讓學生學會讀書的方法,通過具體的詞句,用心體悟,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才能實現(xiàn)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升華。
三、問題設計:合理有效,有針對性和延展性
教學過程中的無縫銜接總是和提問相伴而生的。傳統(tǒng)的課堂就是教師問,學生答。顯然,這當中有很多無效的問答。那么,如何設計有效的課堂問題呢?
1.課堂問題的設計要少而精,抓住關鍵問題設問,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圍繞這個主要問題分層展開教學,使教學過程嚴謹而又突出。例如于永正老師在執(zhí)教《圓明園的毀滅》時,其實就一個問題:“讀了課文,你的心里是什么滋味?有什么感受?”在學生談感受之后,就圍繞“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再讀課文,歸納要點,把長文讀短。
2.課堂問題應最大限度地由學生自己來提,學生在不斷地提問中學會思考。例如課文《蝙蝠和雷達》是圍繞“蝙蝠和雷達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一條線索展開的。學生看到課題時,教師要適當?shù)匾龑麄內ヌ釂?,有的學生會問:蝙蝠和雷達有什么關系?蝙蝠是怎樣接受信號的?蝙蝠探路給我們的生活什么啟示?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課文中找答案,由此提高了閱讀的效率。
3.課堂問題要引發(fā)學生思考,推進學習過程。薛法根老師在教學《水》一課時,他的提問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啟思問話。啟發(fā)思考,引導學習,不求回答。如課始他問,“今天課文的作者認為水是最珍貴的,為什么水是最珍貴的呢?水對他來說有什么特殊的意義呢?”這是感悟課文的總方向,起引導作用。二是學法提示。如“課文圍繞水寫了哪些內容?請大家打開書快速默讀課文”等。三是深入追問。如“為什么寫每一個部位?”“為什么要說餓呢?”“從珍貴、痛快、舒服的感覺中你體會到了什么?”在這三類問題循序漸進地推動下,學生逐漸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總之,問題的設計是引發(fā)學生思考、推進教學進程、感悟學習方法的有效手段,要盡心為學而設計。
著名的特級教師于漪有句教育名言:“課不是上在課堂上,教在黑板上,課要教到學生身上,教到學生心中?!闭驹趯W生立場教語文,不能是一句口號。這就要求我們心中要有學生,一切從學的角度去思考,去循理,別讓課堂去“流浪”, 讓學生真正走向課堂的中心,把主動權真正交給學生,相信學生的能力,從而使學生提升語文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約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杜越.數(shù)學教育目標的制定如何體現(xiàn)素質教育思想[J].成才之路,2008(14):47.
[3]于永正.于永正:我怎樣教語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4]齊兆生,史秀玲.情智,讓課堂熠熠生輝——特級教師孫雙金《二泉映月》教學片段賞析[J].河北教育(教學版),2006(12):28-29.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qū)車橋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