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曉艷
摘要:本文擬從文化意識與詞匯教學的關系出發(fā),對學生學習詞匯所遇到的問題經進行分析,探討如何通過文化因素的導入,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英語詞匯.從而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及世界意識。
關鍵詞: 文化意識?教學措施 具體方法
1 引言
從教育者的角度看,在整個英語教學過程中.從詞匯這一環(huán)節(jié)起教師就要注意適時介紹西方文化知識,將其融人詞匯教學,引導他們樹立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從起點處就向學習者輸送英文素養(yǎng),提高其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最終達成有效流暢的交流。詞匯教學中適時介紹文化知識對學習者詞匯能力發(fā)展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進行詞匯教學時切不可只注重詞語知識,忽視其文化傳承,也不可將詞匯知識與文化含義分割介紹。要做到適時融合,否則將會造成事倍功半甚至負面遷移的后果。中國有句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英語詞匯教學中西方文化介紹只是給他們提供了零散的英語文化信息,只是一種知識傳授,相當于“授人以魚”。這固然必要。但更重要的是一種意識的培養(yǎng)。能力的培養(yǎng)老師這種融文化知識于詞匯教學中的思路和方法恰似“授人以漁”。多年以后.學生可能忘記了老師所講授的具體文化知識點,但是這種教學方法下所培養(yǎng)起來的跨文化意以及隨之而發(fā)展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將伴隨他們終生。這正是我國英語教學目的之所在。
2 詞匯教學中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的重要意義
文化是包括實物、文學、藝術、信仰、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他社會習得的能力與習慣的綜合體。而語言則是文化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是文化的載體。因此,文化與語言的關系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一般說來,文化決定語言,語言反映文化。詞匯是語言中最活潑、最具生命力、且最能體現(xiàn)時代和社會變化的一個要素,因而它不僅受到文化的制約,而且也能生動地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內涵。中西方文化差異在詞匯層面上體現(xiàn)的非常突出,涉及的面也最為廣泛。了解詞匯層面上的中西方文化差異既有助于加深對語言的理解.同時也有助于把所學詞匯得體地運用于實際語言交流中。學生剛接觸英語時,都有一種好奇心和興趣。而現(xiàn)在學生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學習英語,有的孩子甚至在幼兒園就開始學習,簡單的口語,等他們到中學時那種新鮮感全無。再加上隨著所學語言知識的增多、內容的加深,尤其是現(xiàn)在使用的牛津英語教材,詞匯量相當大,每一單元都有60到100個新單詞,相當一部分學生感到力不從心。學生因學習滯后而產生厭學情緒,他們在英語學習中求知情趣淡化、主動性弱化、學習能力退化,從而直接影響學生能力素質和英語知識水平的形成和發(fā)展。
在多數(shù)情況下,尤其在農村英語教學中,由于教學設施的滯后,教師在講解單詞時,還是老方式:即讀音、拼寫和詞義。至于詞義,大都停留在介紹詞的字面意義,很少會探討一些單詞背后的文化背景,即單詞的起源、適用環(huán)境及要考慮到的一些風俗習慣等;因為應試教育,教師比較重視語法,課堂上會花不少的時間講解語法知識、語法結構,解釋每個單詞、詞組在句中所起的作用,有時也會涉及到一些簡單的構法。在這樣一種教學模式下,學生覺得英語學習枯燥乏味,沒有樂趣可言,進而失去了對英語學習的熱情。盡管不少學生會死記硬背許多單詞的基本意義,但卻分不清楚在什么情況下使用這個單詞,用它的哪一個意思。久而久之,學生會變得急功近利,不少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似乎就是為了考試,除了分數(shù)之外不少學生無法說出完整準確的詞組或句子,甚至有把“濃咖啡”說成strong coffee,把“力大如?!闭f成as strong as bull,把“凡人皆有得意時 說成Every person has a happy day,而正確的說法應該是black coffee,as strong as a horse, Every dog has its day。這些都屬于日常的語言表述,這是在詞匯學習時沒有停留思考、沒有進行對比對照、沒有進行文化差異分析所造成的。
據(jù)調查,學生在詞匯學習上的困難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詞匯學習遺忘現(xiàn)象普遍。由于英語與漢語在語言、文化等方面的差異性及學生過程中記憶不得法等,許多學生都感到花了大量時間記單詞,效果卻不理想。對學過的、背過的單詞,有時不能回憶其音、其形、其義,不能有效地運用它們。2.詞匯學習方式單一。在英語詞匯學習過程中,學生由于條件的限制、缺乏學習策略等,常常孤立地、機械地去學習、記憶單詞。由于脫離了一定的語境和目的語國家的文化背景,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交往中或模擬語境中難以理解和運用已學過的單詞。如在面對短語“black tea”和句子“Can you give me a hand?” “It rains cats and dogs”時,雖沒有生詞,但學生仍會產生歧義理解。在實際運用中,Chinglish的現(xiàn)象更是比比皆是。3. 詞匯學習與運用主動性不強。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許多學生習慣于被動接受知識,對教師和教材的依賴性較強,很少主動地通過閱讀課外讀物、聽廣播、查詞典、與同學交流等方式,去加大英語的輸入量,豐富自己的詞匯知識,提高詞匯的運用能力。
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歷來是最受學生歡迎的方法.把它用在跨文化教學上將會產生不可估量的效果。將抽象的文化差異知識置于一個個具體的案例中,借助于或真實或風趣的案例,介紹詞匯所包含的文化.很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信很多英語教師引用過與漢語文化中表示謙虛時常用的“哪里哪里”相關的這個“非常案例”。案例情節(jié)如下:有一位高級領導攜夫人到國外訪問.自然有翻譯人員隨行。當老外夸贊領導夫人的美貌時,不假思索的翻譯將領導的謙虛之詞“哪里哪里”直接譯成“where and where”。老外的回答是“Every where.(渾身上下那兒都美)”因為不明就里的老外還以為人家等他夸夸夫人什么部位美呢! 結果使的那位領導非常尷尬。還有,有一留學生在國外,聽到有人喊Look out!立刻把頭伸到窗外,結果遭遇到被潑一盆臟水。雖無處可查這些案例的出處來源,但不失為經典跨文化沖突教學案例。其中的文化沖突造成的惡果足以提醒學生們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足以鞭策英語學習者從字詞所含的點滴文化信息著眼。
參考文獻
[1] 趙秀平,孫潔濱. 淺析英語詞匯教學中的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 社會科學論壇,2007年5月下 第145-146頁
[2]?汪玉玲. 文化與詞匯. 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 2004年第7期第53頁.
(遼寧省鐵嶺市調兵山市第一高級中學?遼寧?鐵嶺?112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