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忠
關鍵詞:高年級語文;讀寫結合;實踐策略
讀和寫是學生必須具備的兩種技能,也是語文教學的最基礎的要求,語文教學考察的最重要的兩個方面就是閱讀和寫作,這也是最重要的兩個教學目標。讀寫結合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閱讀和寫作融合在一起,能夠綜合地調(diào)動學生的所有感官完成學習目標。
一、突出教學重點,理清學習邏輯
高年級小學生在閱讀方面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經(jīng)驗,對于看懂文章基本不會有壓力,但是進階階段的學習其實需要掌握更深層次的東西,比如對中心內(nèi)核的把控,對行文邏輯的梳理,都需要在閱讀中鍛煉出來。教師其實在講解文章的時候可以根據(jù)每個單元的特色進行重點劃分,比如不同文章的閱讀模式可以進行轉(zhuǎn)換,是突出畫面描寫還是把握時間線和故事線,都可以通過類別進行劃分,當然還應該根據(jù)單元主題的口語交際和習作去進行閱讀側重點規(guī)劃。
以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有關民間故事的閱讀理解,教師其實可以就行文故事線以及事件進行重點劃分,讓學生能夠根據(jù)這些關鍵詞去提示情節(jié),也就是有意識在閱讀時抓住重點,然后就可以針對本單元《習作:縮寫故事》這一主題,就能夠有效的根據(jù)重點和關鍵詞進行內(nèi)容縮略。
二、指導文章仿寫,鼓勵閱讀模仿
在不斷探索語文閱讀與寫作的過程中,以語用為寫作的指導,構建全新的語文課堂。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對文章的某一語段進行仿寫,模仿經(jīng)典語段所用到的寫作手法或修辭手法,以及句子的結構,通過仿寫這種方式來喚醒學生的閱讀理解力和創(chuàng)作意識。通常情況下,教師在讓學生閱讀一篇很長的文章時,因小學生總是沉不下氣靜心閱讀,總是會出現(xiàn)“走馬觀花”的現(xiàn)象,針對這種現(xiàn)象的發(fā)生,教師可以選取精華的段落讓學生對這一語段仿寫。這樣學生就可以將注意力集中在這一個語段上,在老師的引導下,喚起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體驗,引發(fā)與課文的共同話題,完成閱讀與再寫作。
如《日月潭》這一課,文章中對日月潭水的描寫刻畫運用了許多修辭手法和寫作技巧,教師可挑選其中的一到兩段讓學生進行仿寫,描寫自己心中最美的風景。這樣的方式有助于學生提高寫作和閱讀的提取信息的能力。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的最重要的兩個方面,所以采用讀寫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勢在必行。這種方式具在提高教學質(zhì)量和學生學習效果方面具有很大的優(yōu)勢,教師需要進一步探索讀寫結合教學的方法,提升讀寫結合教學的效果。
三、整合課內(nèi)課外資源,加強讀寫訓練
語文學科的教學內(nèi)容非常豐富,而且涉及的方面也非常廣泛,所以語文學科其實是一個綜合性的、實踐性的學科,教師在進行讀寫結合教學時要整合課內(nèi)課外的教學資源,進一步加強學生的讀寫訓練。對于課內(nèi)資源教師要進行有效利用,因為課內(nèi)資源是學生學習的主要的載體,而且在學校內(nèi)學生的學習機會也比較多。對課內(nèi)資源教師也更熟悉一些所以在講解時也會更加透徹,講解的也更加詳細。所以教師可以以課內(nèi)資源為基礎幫助學生進行讀寫訓練,
比如說在進行《草原》一課的學習時,教師就可以給學生展示一些草原的景觀和景色,因為這一個單元最主要的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學會寫景,所以這一個單元的全部的文章都是關于描寫景色的,所以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對這個單元的文章進行一個初步閱讀,然后對寫景類文章有一個基礎認識。然后再對文章中刻畫的自然景觀進行分析,讓學生對自己身邊的自然景觀進行描述。這個時候就需要用到課外資源,其實身邊的自然景觀有很多,像我們校園中的種植的樹木,校園中的花壇等,其實只要學生注意觀察就能夠發(fā)現(xiàn)其中的美,就能夠有的寫。但是如果學生不想寫這些主題教師也可以給學生在網(wǎng)上搜一些其他的景觀,學生可以通過參觀這些景觀的圖片進行描述,但是學生在描述過程中一定要突出重點,突出這些景觀的特色,能夠讓人通過閱讀學生的描述在腦海中出現(xiàn)一個景象。
四、結語
教師利用讀寫結合的教學方法,提升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的教學技巧。提升學生在學習閱讀和積累寫作中的興趣,能夠積累經(jīng)驗;逐漸在實踐中增強情感的迸發(fā),并不斷拓展課外閱讀訓練,豐富學生的視野。以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形式促進學生自主意識的形成,從而可以達到提升學生語文閱讀與寫作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張春紅.談小學高年級語文讀寫結合閱讀教學策略分析[J].文淵(小學版),2020(6):107.
[2] 李家杰.小學高年級語文讀寫結合教學探究[J].中外交流,2019(10):164.
[3] 黃國松.讀寫結合,同步提升 ——摭談小學高年級語文讀寫結合教學策略[J].新課程·小學,2018(7):36.
[4] 高鳳.小學高年級語文讀寫結合教學策略探究[J].小學生作文輔導(讀寫雙贏),2019(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