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不斷滲透陶行知思想,目的主要是讓學生能夠在實際生活中感受到語文的魅力,從而激發(fā)其對學習語文的熱情。目前我國對于新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緊迫,為培養(yǎng)適應時代要求的新型優(yōu)秀人才,我國小學語文的教學理念也應適當融入陶行知思想,對教育體系進行改革完善,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文章分析了小學語文教學中陶行知思想的滲透,希望能夠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促進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陶行知思想;小學語文教學;實際生活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36-007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6.035
作為學生整個學習生涯的基礎階段,小學語文能否學好、學精在很大程度上對學生綜合素質水平起著極大的影響。隨著教育改革進程的不斷推進,更加促進了小學語文教學向著陶行知先進的教育理念方向滲透,陶行知思想的滲透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小學語文的教學發(fā)展。
一、將陶行知思想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陶行知先生對小學語文教育頗有造詣,為我國的教育事業(yè)貢獻了巨大的力量。目前我國小學語文教學存在過于模式化、刻板化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小學生對于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目前我國應試教育僵化的弊端日益顯現,過于重視成績的現象日趨嚴重,以致出現進行教學評價時,教師在課堂上慷慨激昂,學生積極回應;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課堂上自說自話,學生被動接受,失去自我創(chuàng)新思考能力,手忙腳亂地接收教師傳輸的知識的嚴重后果。而陶行知先生倡導的將語文學習融入日常生活中,將實際的教育與學生的學習、鍛煉等行為融合到一起等具體的、先進的教育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緩解目前我國小學語文教學階段出現的各種問題,在保證學生對小學語文的學習充滿激情的情況下,保證教學效果,使陶行知思想滲透到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
二、將小學語文的教學活動搬到生活中來
在陶行知思想中,重要的一個部分是將教育融入生活中。陶行知先生認為實際的社會生活才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只有將實際生活中的具體活動融入教學過程中,才更能促進學生對于知識的靈活掌握。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首先必須充分理解和掌握陶行知先生的這一先進、科學的教育理念,然后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向學生推薦對應的實際生活場景,利用場景記憶法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提高學習質量。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充分了解課本上的內容,還要懂生活、愛生活,并善于從生活中挖掘知識點。
教師要想培養(yǎng)學生善于從生活中發(fā)現知識,理解其中奧妙的習慣,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可引導學生多觀察生活中的日常小細節(jié),以及當天的時事新聞熱點,鼓勵學生將一些他們認為重要的或有趣的事件記錄下來,第二天在班內分享給學生,并針對相關的熱門話題進行分角色、多角度的討論研究。在討論結束后,教師要注意總結學生們的觀點,鼓勵學生發(fā)言,將合適的、正確的觀點潛移默化地傳授給學生,樹立同學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例如學習《雷鋒叔叔,你在哪里》時,可以聯(lián)系社會時事熱點,讓學生思考在生活中有哪些樂于助人、無私奉獻的事,然后在班級中進行自由探討,明確這些實踐背后展現出來的精神。這種與生活實際相關聯(lián)的教學方式,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同時也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三、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融入陶行知思想
陶行知思想中重要的一環(huán)是要求教師和學生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必須保證理論與實踐的充分結合。陶行知先生認為只有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才能充分實現社會活動與教學過程傳達的理論知識,以及學生具體的學習過程三方面的融合。
依據目前我國小學語文的實際教學情況來分析,我國小學生在語文方面缺乏自我閱讀的鍛煉機會,并沒有依據自身學習特點形成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導致學生實際的閱讀效率低下,學生的實踐活動與所學到的理論知識融合度較低。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這種“教學做合一”的先進教育理念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這一矛盾,保證了教學效果。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在課堂內實行小組合作的方式對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進行實際的踐行。這種小組合作的方式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對于學習知識的熱情,這種團隊協(xié)作的閱讀方式還有效地促進了學生之間的協(xié)作,有利于增進學生之間的感情,培養(yǎng)其團隊間的責任感和默契度,這也是目前我國新課程教育改革體系的重要理念。在進行小組分組時,教師尤其要注意根據不同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性格特征等綜合學習能力,保證小組內成員都能夠優(yōu)勢互補,實現合作共贏。這就要求教師要在日常生活中對學生的實際生活及學習情況做到充分了解。在進行小組討論前,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學習內容提出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的興趣。
比如在講授《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文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平時的積累對周恩來總理的生平事跡進行簡單的概括,并提問學生是否知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句話的來源、產生背景等知識點,引發(fā)學生對本文的思考。因為課文中可能會有一些生詞,所以在小組討論前,教師可以鼓勵小組內成員分工協(xié)作,對課內生詞進行查閱、標記。接著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對課文進行通篇朗讀后,對故事發(fā)生的背景、主要人物等要素進行簡單的概括分析,最后通過對故事的通篇了解,教師再與學生進行充分的互動,總結課文的通篇描述體現出周恩來總理的哪些優(yōu)秀品質,鼓勵學生通過對課文的學習,針對受到的啟發(fā)而發(fā)言。在課堂的最后,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根據學習內容確定自己的閱讀習慣,培養(yǎng)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
此外,閱讀教學也可以突破傳統(tǒng)的模式,可以進行分角色朗讀。將班級學生分組,分角色對課文進行聲情并茂的朗讀表演。這種閱讀方式更有利于幫助學生投入到課文的講授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針對整篇課文表達自己的見解,教師要對課文要表達的中心思想進行總結拔高,在保證教學效果的同時,向學生傳達正確的價值觀。
四、在寫作教學中融入陶行知思想
在寫作方面,充分融入陶行知先生先進的教育理念,對學生進行完整、科學的寫作訓練,不僅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也能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素養(yǎng)。但就目前的作文教學狀況而言,仍存在教師以自身的教學內容為主體,缺乏對學生自主創(chuàng)作能力的鍛煉,導致學生作文時缺乏深入思考,并不能做到“教學做合一”。
要想充分融入陶行知思想于實際的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注意保證教學內容完整性的同時,適當提高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實踐活動時間在課堂中的占比,保證學生能夠通過生動有趣的實踐活動,加深對創(chuàng)作內容的理解,更有利于提高其寫作能力。
在對學生進行關于自然環(huán)境的寫作訓練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觀察身邊的自然景物,豐富的感官刺激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對寫作的熱情,只有這樣用心感受出來的寫作,才能使寫作出來的文字更加生動具體,表達出來的感情也更能引人共鳴,學生的寫作能力也才能得到本質上的提高。學生也更容易通過實際的寫作效果,體驗出更適合自己的寫作方式,培養(yǎng)自己的寫作習慣。
在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時,教師同樣可以鼓勵學生將實際生活中看到的運用到寫作訓練中。兒童眼中的世界與成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樣的,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意愿,不要將成人的眼光強加給學生。這樣由學生實際觀察得來的,沒有經過成人意愿過度雕琢的,才更能體現學生的童真童趣,才更有利于學生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這樣的寫作訓練才更有意義。
五、注意加強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
在科技和經濟的推動下,國家對于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在不斷變化,更加注重學生綜合素養(yǎng)和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是符合社會發(fā)展需求的,也是非常必要的。要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滲透陶行知思想,最直觀有效的一環(huán)就是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我國目前的教育體系中,“填鴨式教學”的弊端已經逐漸顯現,這種以教師為主的課堂學習方式,既加重了教師的工作量,又令教學效率不明顯。而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自主學習,比被動式的學習更有學習效果。小學階段是學生培養(yǎng)綜合能力的基礎階段,教會學生自主學習更能激發(fā)其學習積極性。手把手地教授,不如教會學生遇到困難時積極利用各種方式去克服困難,更有利于建立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因此,在培養(yǎng)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講述完相關的內容后,可引導學生查閱相關的資料舉一反三,對課文中學到的知識原理及名言警句等內容進行課外知識的拓展,幫助學生對課文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自覺掌握知識后舉一反三的習慣,將正確的人生哲理及學習方法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逐漸滲透給學生。
綜上所述,陶行知思想主要表達的是要求教師將課堂搬到實際生活中,引導學生通過生活中的語文體會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作用。同時,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先進的教育理念還要求教師積極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將陶行知思想滲透到小學語文閱讀寫作等各個方面。教師要積極學習和掌握陶行知思想,為培養(yǎng)出更多更優(yōu)秀的人才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沈寧.引生活之源 促語文學習——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20(2).
[2]馬俊菁.小學語文教學中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融入[J].名師在線,2020(1).
[3]張晨.淺談陶行知創(chuàng)造教育思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2).
[4]吳佳書.陶行知創(chuàng)造教育思想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啟示[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
[責任編輯 張宏麗]
作者簡介:丁成(1963.2— ),男,漢族,甘肅武威人,小學一級,研究方向:小學及幼兒階段基礎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