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兆昕
【摘要】語言學習與思維發(fā)展是相輔相承的過程。思維品質作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其中一個要素,在課堂教學中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文章以一節(jié)初中英語區(qū)級研討公開課為例,對文本話題內容、作者寫作意圖、文本體裁結構、文本語意等進行了深度分析,并通過設計提問、概括、探究、推斷和綜合類活動,從讀前激發(fā)思維、讀中發(fā)展思維、讀后發(fā)散思維三個維度,闡述了如何分析閱讀文本,設計多種有梯度的認知活動,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思維品質的目的。
【關鍵詞】多維深度? ?文本分析? ?活動設計? ?思維品質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20)29-111-03
一 、引言
語言與思維的關系十分密切。學習和使用語言都要借助思維。同時,學習和使用語言又能夠進一步促進思維的發(fā)展(程曉堂、趙思奇,2016)?!镀胀ǜ咧杏⒄Z課程標準(2017年版)》(教育部,2018;以下簡稱《課標》)明確將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作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自《課標》頒布以來,關于如何通過英語課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發(fā)展的問題受到了高度的關注。閱讀教學肩負起了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思維品質,促進學生語言和思維共同發(fā)展的任務。
然而,在日常教學中,不少閱讀課的整體活動設計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缺乏有效的教學策略。具體表現(xiàn)為:在初中閱讀課上,許多初中生雖然積累了一定的詞匯,掌握了一些閱讀技巧,但對閱讀文本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層,不能理解文本的深層含義,更不能表達自己的觀點或提出自己的見解。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在于授課教師對閱讀文本的分析比較粗淺,多注重語言知識,忽視了挖掘文本的深層意義。如果一節(jié)課所設計的活動不能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尤其是激活學生的高階思維,那么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降低。
因此,深度分析文本是有效閱讀教學的前提(戴軍熔,2012),也是有效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前提。換句話說,“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如果分析不深、分析不準、分析不精、分析不細,教師所設計的活動往往會缺乏多樣性與層遞性。學生思維沒有得到激發(fā)與有效訓練,就會阻礙學生思維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
文本分析通常包含:(1)文本話題內容分析,指分析學生對話題的熟悉度與興趣度等;(2)文本作者分析,指分析作者的寫作意圖等;(3)文本體裁結構分析,指分析文章的行文特點與篇章結構等;(4)文本語意分析,指分析文章中所蘊含的現(xiàn)實意義、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5)文本語分析,指分析文章所凸顯的語音特征、詞匯特征、句法特征、修辭特征等。
本文將以一節(jié)筆者的區(qū)級公開課為例,探討如何在多維深度分析閱讀文本的基礎上有效設計閱讀活動,進而達到激發(fā)與培養(yǎng)學生思維品質的目的。
二、閱讀文本的多維度分析及教學目標
1. 文本多維度分析
(1)文本話題內容分析
本節(jié)課的授課內容為滬教2011課標版,八年級下冊,Module 3 Animals 的Unit 5 Save the endangered animals 的 Reading 部分的第一課時。本單元以“拯救瀕危動物”為話題,以介紹瀕危動物的基本信息為主線。本節(jié)課讓學生閱讀一篇有關中國國寶大熊貓的文章,了解其分布,外形特征,習性,飲食習慣,未來前景等信息。本單元講的是瀕危動物的保護,學生對瀕危動物這個話題很感興趣,尤其是人們的活動對瀕危動物造成的影響在平時的生活中也有所了解。
(2)作者寫作意圖分析
該文章作者的寫作意圖是號召人們保護環(huán)境,保護動物。由于受自身閱歷以及閱讀習慣的制約,學生不一定能完全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因為在平時的閱讀中,他們習慣于停留在文章的表層意思,而不會挖掘文章的深層內涵。針對本篇文章,他們會混淆寫作意圖和主旨。因此筆者在教學設計中引領學生一起去剖析文章的具體信息,通過讀中活動用flow chart來深度挖掘作者的寫作意圖。
(3)文本體裁結構分析
這篇文章是說明文,說明的對象是瀕危物種大熊貓。說明的順序是從整體到局部,即:先整體介紹大熊貓的基本情況,再從Home,F(xiàn)ood, Behavior,Life 和The future 這五個方面介紹。這五個方面由五個小標題迅速找到所需信息。主閱讀篇章中主要的說明方法有兩種:下定義和列數(shù)字。篇章開頭總體說明大熊貓時,采用了下定義的說明方法,即用簡明科學的語言揭示了大熊貓的特征。列數(shù)字在篇章中也多處用到,可讓學生找出具體的例子并引導他們思考列數(shù)字的作用,使說明更準確,更有說服力。
(4)文本語意分析
本節(jié)課的文本內容以大熊貓作為切入口著重介紹了我國大熊貓的數(shù)量,生存現(xiàn)狀以及生活習性,分析了其瀕危的原因,號召人們多多關愛地球上的瀕危動物,保護環(huán)境,保護地球。雖然學生之前有一些這方面的認知,但是到底如何保護瀕危動物,他們的思維還不夠深入。所以本節(jié)課的任務是在教授本文時,除了讓學生了解該瀕危動物大熊貓的特征和現(xiàn)狀,又可在讀后引導學生思考保護瀕危動物的措施,突出“我們應該怎樣做”這一主題,樹立保護瀕危動物,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
2.教學目標
(1)語言能力
①學生能夠在文本閱讀中熟練認讀和理解下列單詞和詞組:file,giant panda, adult, kilogram, population, behavior, birth, central, menu, fur, endangered, patch, in the wild, at birth等。
②掌握說明文的閱讀策略,包括把握說明的對象,理清說明的順序,理解主要的說明方法及其作用。
③學習運用找讀(Scanning)這一閱讀技巧,爭取在最短時間內捕捉具體信息,提高閱讀速度。
(2)思維品質
①通過了解熊貓的現(xiàn)狀,分析其瀕危的原因,引導學生思考在現(xiàn)實生活中應如何保護瀕危動物。
②通過模仿課文框架,制作蛛網(wǎng)圖,并發(fā)散思維拓展內容;通過設計提問活動,激活學生的想象思維和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
(3) 學習能力
①學生能夠從文章中獲取并分類整理大熊貓的相關信息以及作者的寫作意圖。
②學生能夠分析文章結構并且運用所學詞匯和句型口頭描述另外一種瀕危動物,為本單元的Speaking和Writing做好學習準備。
③學生能夠認識到保護動物的重要性并且找到保護動物的方法。
(4) 文化意識
結合課文的內容,引導學生通過對瀕危動物現(xiàn)狀的報道,呼吁人們拯救瀕危動物。提高學生保護動物,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
三、培養(yǎng)思維品質的教學實踐
1. 讀前激活學生思維
聯(lián)系已有知識與經(jīng)驗,對學生構建知識,促進思維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林崇德。胡衛(wèi)平,2010)。教師在教學中應明確教學目的,抓住知識的本質,巧妙創(chuàng)設合適的教學情境。井聯(lián)系學生實際,挖掘教材中已有的適合學生思維品質發(fā)展的內容(劉容,2017)。讀前活動的設計可以從背景知識、學生興趣和目標詞匯三個方面激活學生思維。
(1)設計提問活動,激活學生的想象思維
讀前教師鼓勵學生提問可以喚醒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fā)學生尋求學習活動的意義并從這些活動中運用到儲備知識。上課開始時,筆者首先讓學生觀看一段大熊貓生活在保護區(qū)的視頻,并且提出一個問題:What do you know about pandas?這個問題激活了學生頭腦中已有的關于大熊貓的知識,激發(fā)了學生探究的興趣,為后面的閱讀做好了鋪墊。
之后,筆者又提出第二個問題:What else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pandas?并出示圖1,引導學生提問。
這個活動采用小組競賽的方式進行,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各個小組都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問題,如:How many pandas are there in the world?/ How long do they live?/ Why are they endangered?/ Do they have many baby pandas?/ Do pandas have enough bamboo to eat?
此時,筆者沒有急于讓他們相互回答,而是讓他們到文章中去尋找答案,使學生對閱讀充滿了期待。
(2)預測并獲取整體信息,訓練思維的發(fā)散性和批判性
由于本篇文章屬于說明文,有鮮明的體裁特色。所以在導入之后,教師讓學生迅速瀏覽文章標題和小標題,抓住基本信息,判斷文章類型,并讓學生在文中舉例說明。例如:文章有很多列數(shù)字的句子。盡管這一活動是淺層次的理解活動,但梳理文章基本信息有助于學生對文章深層信息的挖掘。以標題為核心,引導學生預測主旨和體裁,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和聯(lián)想思維能力,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袁斌,2017)。
2.讀中發(fā)展學生思維
閱讀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讀中活動,這些活動的設計要讓學生通過閱讀理解文本,在語境中學習新知識,同時教會學生掌握和運用閱讀策略,培養(yǎng)他們的分析、概括、推論等綜合思維能力。閱讀活動的設計基于文本內容,但這些活動一定要由淺入深,層次分明,使學生不但可以從語篇中找到表層信息和深層信息,還可以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從而發(fā)展他們的思堆能力。
(1)設計探究類問題,發(fā)展學生的分析和綜合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注重語言技能的訓練,又要重視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和提高。所以要有意識地設計一些思索性的問題,為學生創(chuàng)設盡可能多的思索機會。學生在讀取文本信息時,要不斷進行比較、分析、推理、概括、批判等思維活動,才能更有效地汲取課文的精華,拓寬知識視野,發(fā)展思維能力。Sadker& Sadker(1991)認為,思索性問題是指那些不是依賴記憶或回憶,而是需要通過更多的思考才能回答的問題(轉引自李杰,2012)。
本節(jié)課中,筆者首先針對文章細節(jié)設計了閱讀后回答問題的活動(見下表),讀中階段關于文章細節(jié)的問題
以上幾個問題把握了文章的主要要素一what、why、how.在學生回答完這些表層問題后,筆者接著提出了一個深層次的問題:Why are giant pandas endangered? How many reasons does this article mention?因為文章中本部分的小標題是The future,但內容有談到大熊貓的生存現(xiàn)狀,學生要認真思考才能悟出。接著筆者又提出以下問題:Can you think of other reasons?這個問題把學生從文本引回到現(xiàn)實生活中,學生思考時需要結合平時的常識和知識儲備回答問題。
(2)設計推斷類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推理思維能力
真正讀懂一篇文章,不僅僅是理解這篇文章的表層含義,更重要的是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這是對文章深層次的理解。因此,筆者在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整體內容和概括關鍵信息后,讓學生深入思考以下問題:Whats the purpose of writing this article? 然后他們通過小組探討和辯論得出答案:Its important for us to protect them.這樣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閱讀推理能力,而且發(fā)展了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3.讀后發(fā)散學生思維
在進行了足夠的語言輸入后,讀后活動以語言輸出為主。讀后輸出活動能夠檢查閱讀理解程度,培養(yǎng)思維能力,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及主動建構知識的能力(程瑜.2008)當然在讀后活動中教師也要注意發(fā)散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設計的讀后活動應根據(jù)不同文本的內容和不同的輸出任務而有所不同。
(1)聯(lián)系已有知識與經(jīng)驗,訓練思維的發(fā)散性與批判性
聯(lián)系已有知識與經(jīng)驗,對學生構建知識、促進思維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林崇德、胡衛(wèi)平,2010)。教師在教學中應明確教學目的,抓住知識的本質,巧妙創(chuàng)設合適的教學情境,并聯(lián)系學生實際,挖掘教材中已有的合適學生思維品質發(fā)展的內容(劉容,2017)。本節(jié)課學生已了解瀕危動物大熊貓的特征和生存現(xiàn)狀和寫作目的。筆者在此活動中設計了表格(圖3),以小組活動的形式思考保護瀕危動物的措施,學生要自行運用所學詞匯與句型組織語言,既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輸出能力也讓他們樹立了保護瀕危動物、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
(2)設計真實有價值的活動,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的思維能力
在讀后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學習的知識,設計接近現(xiàn)實而且有價值的活動或任務。這些活動既要基于文章內容,又要給學生適當發(fā)揮的機會。不能局限于所學的某一方面。這樣可以發(fā)散學生思維,引導他們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培養(yǎng)他們綜合運用的思維能力。
本節(jié)課中,筆者在讀后設計了一個情境任務:* ChimeLong Safari Park will organize some activities to call on people to protect the endangered animals. They need some volunteers to be a guide. As the best guide, you need to introduce other endangered animals. Please choose one of the endangered animals, and write an introduction for it .
Endangered animals information
1.the polar bear—— the largest of the bear family
Home: near the North Pole
Food: fish, sea animals
Behaviour: can swim well
Why in danger: global warning; people kill it for its beautiful white fur
2.the kiwi—— cannot fly
Home: in the forest only in New Zealand
Food: insects
Behaviour: sleep in the day and have activities during the night
Why in danger: people kill them; forests are getting smaller
3.the blue whale—— not a kind of fish, a mammal (哺乳動物)
Home: in the sea
Food: fish
Behaviour: live together; good at singing
Why in danger: people kill it for its meat and fin (魚翅)
4.the tiger ——the biggest of the cat family
Home: the grassland and the jungle in Asia
Food: meat
Behaviour: live alone; good at hunting
Why in danger: people kill it for its fur; forests are destroyed
筆者讓學生四人一組來完成之前所呈現(xiàn)的任務,即仿照本篇文章的結構,通過談論另外一種瀕危動物,呼吁人們保護動物。這樣不僅實現(xiàn)了知識的遷移,而且給學生留有發(fā)揮的余地及團隊合作的機會。在完成活動的過程中,學生需綜合考慮不同方面的內容,這樣就會培養(yǎng)他們綜合運用的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程瑜. 2008. 初中英語閱讀語言輸出活動有效性探究[J].英語教師,(9)8-11.
[2]戴軍熔. 2012. 高中英語閱讀文本解讀的基本框架與策略[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 (4) 20-28.
[3]李杰. 2012. 利用深層閱讀任務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 (9): 7-13.
[4]程曉堂、趙思奇. 2016.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實質內涵[J].課程.教材·教法.(5)73-79.
[5]教育部. 2018.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6]林崇德、胡衛(wèi)平,2010. 思維型課堂教學的理論與實踐[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29-36.
[7]劉容. 2017. 核心素養(yǎng)下英語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與測評[J]教學探究,(2):93-94.
[8]袁斌. 2017. “思維品質” 核心素養(yǎng)引領的英語教學活動設計[J] 教育理論與實踐,(29):47-49.